香港女性年齡一過30,尚未有固定伴侶的話,就會被視為“難忍受”、“沒人要”,更被涼薄之士冠上“剩女”的稱號。無論香港女性如何自主、獨立、強悍,也有人敵不過世俗眼光,誓要抓緊“出嫁”時機,隨時閃婚,找個老公撐場面。
真實個案是女子已年近40,典型事業女性,經濟獨立,在情場上身經百戰,每段愛情皆打得火熱,但一到談婚論嫁,總是因各種原因鬧至分手收場。半年前,她突然閃婚,身邊密友卻從未聽聞她拍拖,嚇了一跳,紛紛追問,女子只淡然回應:“年紀大,不再渴求激情火花,遇上相處得來的人,不如速戰速決,無論將來如何,嫁得出的女人才馨香,對吧?”
港女閃婚為爭口氣,內地和東南亞女性又會否受社會的風氣而影響對婚姻的看法?且由兩地的編輯娓娓道來。
資深專題編輯孫琪: “對比香港,內地的普遍結婚年齡小得多,男士大約30歲,女士大約28歲,因此高齡產婦也較少,平均生育年齡約是30歲。不過,以上海這個大城市為例,對婚齡的觀念已愈來愈靠近香港,年過30才成婚的例子很普遍,25歲前結婚便算早婚。
許多在上海發展事業的女性,與香港女性狀況相似,3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都是條件優秀的公司高層,而年紀相配、地位接近的男士都已成家立室,想找個伴就變得高不成低不就,處境尷尬。嘴里說‘享受單身’,其實都是自我安慰的謊話。香港盛行的長桌快速約會,每對男女輪流傾談5分鐘,也在上海興起;比快速約會更有趣的公園相親,亦早已風行,父母將兒女的個人資料寫在紙牌上,每逢周日就到上海人民公園舉牌互作配對,合心意的就安排兒女見面,這個熱鬧場面已成為社會特色。
閃婚個案,聽過很多,有美滿的,也有充滿戲劇性的。我有個朋友,閃婚一年,與丈夫竟然一直沒有行房,后來某天無意間聽到丈夫秘密地和別人通電話,才揭發他原來是同性戀,最后離婚收場。另一個故事也是關于閃離,從報章看到,一對夫婦結婚第一日就為小事爭吵,第二日就決定離婚。閃結閃離,源于現代男女對婚姻態度比以前開放,而且性格自我,不易妥協。
我訪問過幾位內地女性,剖白她們的婚姻觀,有人認為:“沒有適不適合結婚的年齡,只有適不適合的時機,時機對了就有可能閃婚。”有人將婚姻比作養寵物,認為寵物應該由出生起開始飼養,調合習性,否則若寵物成長后擁有固定習性后,主人要適應,會出問題;至于婚姻,找到對的人,便應該早點結婚,盡快互相適應生活習性,避免各自擁有太多既定的規條,相處時更難放下自我,無法協調?!?/p>
馬來西亞編輯Yuki: “馬來西亞社會認為遲婚屬于正常,反而早婚卻會惹來談論。譬如23歲大學剛畢業就結婚,就會被懷疑是否未婚先孕。參考馬來西亞官方統計,女性的結婚年齡介乎28至35歲,男性是30至40歲,當中較遲婚的族群更以華裔為主。遲婚的連鎖反應是出生率下降,渴望育有下一代的話,多數會爭取在35歲前結婚,但大家愈來愈遲婚,或者女性結婚時已是高齡,便索性不生育,令大馬社會愈來愈缺乏新生命沖擊。
以日常觀察和朋友間的交流得知,女性遲婚的原因各有不同,女性的社會地位日漸提升,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他們將時間花在建立事業,到擁有經濟能力時,卻找不到合適對象,將自己硬推銷出去,卻又心有不甘,結果,時間不等人,到年過35,便光榮晉身‘剩女’行列。
遲婚男女并非不努力,提供婚姻配對服務的Lunch Actually在馬來西亞相當出吊,政黨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的婦女組織也在2001年成立愛神俱樂部,為華裔男女牽紅線,私營的婚姻介紹所、宗教團體和非政府組織也提供婚姻介紹服務,證明不少男女正為尋找姻緣傷腦筋。
畢竟社會觀念依然傳統,人人從小已被灌輸結婚必先征求家長同意,事業有成、安居置業,是談婚論嫁的基本條件,所以閃婚在馬來西亞并不普遍。不過,馬來西亞人比香港人幸運,因為樓價相對較低,一般公寓約售馬幣30至50萬(約港幣70至120萬),兩層高的排樓約售馬幣50至70萬(約港幣120至170萬)。
政府貸款限制也比較寬松,上班族有能力負擔房貸。有朋友本來和女友合資買下一棟排樓準備結婚,但付了房貸卻缺錢裝修,要無奈變賣排樓換公寓,婚期也要延遲;想想若閃婚,必須先有樓在手,門坎很高呢!
認識兩星期,一拍即合,準備注冊的例子,在朋友圈子中也有所聞,但閃婚原因是因為遇上了對的人,并不是逃避‘剩女’名牌,因為在馬來西亞,‘剩女’定義已由貶轉褒,是自主、獨立、干練和成功女性的代名詞。男女對感情和婚姻亦漸趨勇于表達,自我價值更加清晰,寧愿同居試婚,也不愿閃結閃離,經歷不幸婚姻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