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莘莘學子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息充電后,9月開始重返校園,這個月也是時裝界換季的時候。辦雜志也是時尚事業的一部分,留意潮流大勢絕對是我工作的職責。不過,我總覺得香港的時裝人和消費者,都習慣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外國品牌及設計師上。其實香港與內地亦有不少值得關注的時裝力量,像于2009年創立于時尚之都紐約的S.Nine by Susanna Soo。設計師Susanna Soo成長于香港并畢業于著名的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帕森斯設計學院),她的設計充滿詩意,實用性與浪漫風格兼備,對都市女性別具吸引力。
坦白說,我本身不是趕潮流的人,近期讓我更關注的,是網絡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微博的火熱到微信與世界同步,還有Facebook(臉書)等社交網絡的迅猛發展,都預示著網絡對這個時代的沖擊,商界人士亦更多在網絡的公共平臺上大肆渲染,新的營銷方式和宣傳方式也不斷誕生。從事傳統出版行業多年,我很早已意識到絕不能固步自封,因此一直以來我們也致力于與讀者在互聯網世界以另一種方式交流聯系,亦在“龍源期刊網”上打造我們自己的電子平臺;同時亦在微博、微信上每天更新我們的最新一期的重點內容;亦為智慧手機、平板計算機不離手的職場女性提供閱讀的方便,以便借這樣的機會與雜志讀者以外更廣大的群體溝通。
然而,集齊了這些屬于網絡世界的重要部分,便等于完成任務嗎?雜志、網站、社交平臺三者之間,究竟應如何“合作”,取長補短,才能令原來傳統的出版物與時俱進,繼續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最近在互聯網上讀到關于 “媒體面對新科技沖擊”的一些值得深思的文章。首先,似乎今時今日的媒體工作者,都不能幸免同時擔任“文字記者”與“互聯網記者” 的雙重角色,但如此定位新一代媒體工作者,真的是最理想嗎?此外,上面提到雜志、網站和社交平臺三者之間的關系,究竟應如何合作,才能延續媒體內容的“生命”,甚至令其活得更精彩?一連串的問題,對我來說,就如同同學們放完暑假后回到學校,時裝設計師積極準備全新一季的時尚潮流般,這些問題亦是我打算在迎接新季度來臨時,認真思考的。
締造美
今期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是和我們的成功女性羽西的傾談。她及她的朋友們,與大家分享了怎樣可以令自己活得“漂亮”這一主題,她的一句話亦發人深省:“別人愿意接近你,絕不是你的容貌有多美,而是因為你是一個有內容的人。”確實現代社會因為太過追求物質,許多女性已經忽略了內在美的打造,只注重于享受物質和塑造外表。縱觀所有獲得我們成功女性獎項的杰出女士們,其實大家都非常明白怎樣的女性才最美。正如羽西她們在論壇中所說:美應當是由心而生,無論任何時候,淵博的知識、良好的修養、優雅的談吐以及一顆充滿愛的心靈,才是讓一個女人活得漂亮的養分。
今期雜志亦為我們的讀者特別準備了一份禮物:我們的職場專題《摸清老板心》,與大家分享如何能更正確理解上司的語言和行為背后的潛臺詞,能做到這點讓你可以在職場上更如魚得水,發展順暢。當然,沒有人從來不遇到困難,但樂觀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我深信真的要倚靠更多擁有龐大正能量的人,將正面、快樂的心態散播開去。而在肩負起這個重要使命以外,我堅信,他們之所以獲得個人成功,也不會缺乏天生樂觀這方面的特質。說到快樂,我其實也很慶幸,自己天生就是樂天派。
我也一直深信,人只要有愛,并堅持向前邁進的正面推動力,便能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在此預祝讀者們,中秋佳節人月兩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