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許多人對醫生的評語是:“沉默寡言;看起來嚴肅、老成、嚴謹。” “都是書呆子,非常沉悶沒趣。”甚至是說:“我這輩子最怕就是見到醫生了!”
盡管醫生是以 “關懷和照顧病人”為基礎,但是大眾對他們的印象卻有明顯落差。因此,在我指導年輕醫生與醫科學生時,我會分享從醫的真實生活,讓他們明白行醫并非只是背誦課本和考取“A級”的優異成績這么簡單。
作為一位醫生,讓我感到最快樂的除了是讓病人得到適當的診治之外,就是我能同時為他們帶來歡樂,這亦是父母遺傳給我最珍貴的資產。回想當年我剛畢業成為醫生時,父親問過我一個問題,就是我這“愛笑”的性格,會否影響病人對我的印象和信任。而經驗告訴我,我的笑容不單能緩解病人的憂慮,更是廣受他們的歡迎,還成了我的“注冊商標”。
行醫的日子愈久,我愈發覺親切、真誠地與病人交心的重要性,我更愛與我的病人聊天,與他們分享生活點滴。對我來說,了解每位病人是成為一位好醫生的重要一環,亦是我教導下一代醫科學生的首要法則。
而另一個我會教導學生的重要法則,就是勉勵他們要時時刻刻嘗試“突破框架”。事實上,醫生真如大眾所想,是需要不斷進修、學習并需要如計算機般牢記許多不同的知識;然而,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如何消化及理解這些知識,并且正確地應用在治療上,這亦是區別一位好醫生與普通醫生的關鍵。一位好醫生在面對復雜病況或岔子時,甚至一些過去未曾遇過的情況時,應該仍能保持冷靜,有系統地分析及思考,知道怎樣活用他所懂得的知識來適當治理病人,避免對病人造成傷害。
而最后一個重要法則,就是要有“團隊合作”的理念及精神。單獨一人無法完成所有事情,各人都有強項和弱項,不論擁有的經驗有多豐富。因此當面對無法獨力處理的問題時,應持開放態度,適時求助。病人的健康和安危永遠比自尊更為重要,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要在醫學界有所成就,不能只著眼于個人的能力呈現,更要發揮協同的能力,與醫療團隊站在同一陣線,互相作出支持。
這些法則都不曾在書本上出現,但卻是成為 “A級醫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