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恩慈喜歡在作品中探討社會現象,這種思維觸覺,成就了她的藝術事業?!皟簳r在農村的生活無拘無束,而養父讓我每天看電視新聞和聽BBC新聞,刺激了我的創作欲,也培植了我的世界觀?!彼皇职k的舞臺劇創作《神奇女俠》、《講女》、《女兒紅》等,以香港女性的喜與悲為題材,引起不少共鳴。電影作品《1+1》憑借菜園村說故事,探討風俗人情和自然環境維護的問題,除了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之外,更勇奪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鮮浪潮2010—國際短片展”最佳電影及最高榮譽鮮浪潮大獎,藝術貢獻得到肯定,而本人也獲選為2012年度十大杰出青年。
賴恩慈今天澎湃的創意,是源于她的孤獨童年。父母離婚,后把未滿1歲的女兒交托給內地一位耕田婆婆照顧?!皩π『碚f,農村的大自然,荒蕪貧乏,卻好玩得像天堂。我沒有玩具和玩伴,但有花、草、樹、牛、羊、貓、狗,6年里天天滿山跑,動腦筋自創炮竹炸牛屎,或者在臉上涂泥,盡情探索有無限可能的大自然。”
創意幼苗由此植根在野孩子的心中,令她追求自由空間,開拓遼闊的創作世界?!?歲回香港,由一對年老夫婦領養,養父是退休船長,養母是退休教師,家教甚嚴,一定要我讀好書、找份好工作,日后照顧自己。但我野性難馴,小學時,試過抵不住上課的沉悶跑出課室,躲在花園的樹下。初中念名校庇理羅士,也沒有收斂,常因太多嘴被罰,如果沒有走上創作路,可能我會變成一個問題青年?!?/p>
懲罰成就創作路
首次創作,卻偏偏是由懲罰而起。初一上英文課時,老師嫌她多嘴,罰她把要說的話寫下來,結果成就了她的第一個舞臺劇劇本。“老師要我取一個英文名,我賭氣說 ‘無’(粵音是Mo),于是被罰寫報告,我深深不忿,寫了一篇關于‘月餅革命’的英文小說,敘述族群被外族統治,被迫說外語的痛苦,最后成功揭竿起義的故事,老師看后非常欣賞,還讓我編、導、演,搬上學校舞臺,在同學面前演出,而Mo也成為我的英文名。”
曾被小學同學取笑無家教、社工斷定為問題學生的賴恩慈,這次舞臺經驗令她谷底重生?!霸谂_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與臺下觀眾交流,令我重新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知道花草貓狗之外,還有人會聽我說故事,很有存在感,也從此愛上藝術創作?!弊源耍嚩鞔瘸蔀榱藢W校戲劇組的中堅分子,考入香港浸會大學,本來聽從養父母的建議,選了英文系,但大二時,卻偷偷轉讀電影電視系,追尋她的藝術夢。
花心藝術家
“對愛情要專一,對藝術卻要多心?!辟嚩鞔葟拇髮W時代就參與街頭演出、拍攝紀錄片,到畢業后走進劇場,同時分身電影制作和繪畫,樂于多方嘗試。
“每一種藝術模式,都有不同的滿足感。街頭演出是最大挑戰,沒有布景,燈光效果,呈現的是最真實的自己,觀眾的反應好直接,無興趣就會即刻走。偶爾有觀眾遞紙巾給我抹汗,或者送杯珍珠奶茶當嘉許,這些人情味令我感動。劇場演出是結合視聽的娛樂,觀眾買票入場,專心與我分享寶貴的2小時,大家共時共感,一同呼吸的交流感非常強烈。拍電影,用光影說故事,令創作更加豐富可觀,而且可打破地域限制,與更多觀眾同時分享。繪畫的過程是孤獨的,卻是一個深入解構自己的空間,邊畫邊發掘自己最深層的感覺,在作品中釋放出來,所以在畫展后創作的《女兒紅》,我才有勇氣將融合養母和農村婆婆的角色加入劇中,釋放了養父離世時的悲傷和寂寞,是我目前最滿意的作品?!敝劣谖磥淼膭撟髂J?,她希望多結合音樂這種世界語言。“《女兒紅》加入管弦樂現場演奏,是一個開始?!?/p>
藝術家看似瀟灑,卻一樣逃不過壓力,賴恩慈說:“創作時找不到新角度、新感受,未能完成滿意的作品,就是壓力,害怕對不起觀眾,浪費大家時間?!泵鎸毫Γ龝x擇由創作回到現實,重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跋胗休斎氡仨毾容敵?,找點事做,看本書、看場電影、找朋友閑談茶聚,時間許可的話,去一趟背包單身旅行,一個人面向世界,讓真實生活喚醒感官,加快吸收和學習?!?/p>
藝術帶來愛與幸福
選擇當藝術家,賴恩慈就明白面前不會是康莊“錢”途,她從創作中得到的,是心靈富足?!拔乙笊?,不是生存。我們很少會餓死,只要衣食住行有基本保障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擁有心靈和思想自由,那才是優質生活?!?/p>
當年賴恩慈大學未畢業,養父母便相繼離世,她搬到“好戲量”劇團的排練室,與十多個團員擠在一起。“年輕不覺得是捱,因為有一腔熱血,為理想努力?,F在靠舞臺演出和擔任學校劇場和錄像工作坊導師等,讓我擁有自己的家和工作室,已經很滿足。”
賴恩慈不刻意追求獎項認定,終極目標只是繼續創作,希望藝術更普及?!吧钪杏兴囆g,才會得到愛和幸福,任何性別、身份,都可以參與藝術,試想像烹飪藝術,主婦用愛心為家人煮飯,與家人共享帶來了溝通,關系變得和諧,家庭才會得到幸福。”借著藝術找到愛,賴恩慈的人生已不再是一場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