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二次大戰的軍事元素作為這個系列的主題,技巧上使用圓筒機編織出夾棉花的圖案。夾棉保護性強,讓人聯想到軍事服裝的防護功能。在紐約讀完高中后,我曾在銀行工作,但卻覺得很沉悶,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因此,那時候我決定重拾自己十多歲時的興趣,認真修讀時裝設計。這段期間我一直在一間針織廠公司做兼職,畢業后會留下做全職。我認為這行經驗比較重要,所以沒多考慮就繼續進修。”
“我熱愛運動,所以把運動元素融入設計系列中,采用了潛水料、背包、防水拉鏈等元素令設計視覺豐富,也具功能性,這是創作與商業化的平衡點。我熱愛時裝,時裝設計是我進步的動力,漂亮的設計為我帶來快樂,我亦十分向往這份從自己的設計而來的滿足感,這正是我選讀時裝設計的原因。畢業后我希望能于運動服裝品牌從事設計工作,繼續把不同的科技帶入運動服內,并帶來更多有趣的變化。”
“這個系列表達了我在紐約做交流學生的半年旅程。我把紐約的建筑物注入作品里,以羊毛制氈和交錯的圖片,令建筑物圖案有更立體的效果。小時候很喜歡畫畫,也會自制衣服,時裝設計讓我把藝術和時裝融在一起,借其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這個系列就是講述我對紐約的熱愛。自從去過紐約交流學習后,我就愛上那個地方。目前我已申請了幾個獎學金,計劃到紐約進修碩士課程。”
“把自由落體的概念融入時裝其實是一件浪漫的事,以衣服的不同形態比擬人類于不同高度下的變化。布料跟著人的體態而設計,同時包含了人類的求生欲望。我從小對圖像設計有興趣,但修讀時裝設計后令我有新的看法,我更喜歡時裝的多變性,布料、剪裁及縫紉手法等不同的工具及技巧都讓我能完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畢業后我希望能發展自己的品牌,起步點將會延續下墜的故事,繼續設計同一主題的男裝,作品在早前的TDC時裝周上有展出。”
“系列靈感源自日本傳統手工藝,我以不同圖案和顏色的布料拼在一起,完成一幅圖案。作品中用了大量圓點、印花彩色布邊、剩余布料做的補丁等,凸顯日本年輕風格。中學時期我已經開始DIY,把喜愛的日本文化混入我的DIY中。中學畢業后,因為想了解更多時裝設計的知識和嘗試不同的技巧.所以決定修讀這一科。在理工大學畢業后我會以工作形式,與教授一同研究新的紙樣計算機程序。完成研究后,我計劃繼續進修。”
“設計靈感源自美國畫家Tom Wesselmann的作品《Bedroom Painting》,設計上我特意采用上世紀50年代的廣告作印花,讓衣服充滿懷舊而歡樂的色彩之余,亦玩味十足。我自小對畫畫有興趣,另外初中時的縫紉課業中更令我確定自己對這方面的興趣,所以最后我選讀時裝設計。畢業后我會繼續進修,有幸遇上機會,我亦希望嘗試女裝設計的工作。”
“‘Maktub’ 是阿拉伯文‘注定’。事緣我一直對畢業系列未有靈感,而一次往香港東坪洲地質公園的經驗成為我畢業作的‘注定’:霎變的天氣、云層、雷電、石頭的紋理都成為我的設計元素,我使用激光雕刻加動感印花做出凹凸質感,學校有這方面的設施的確對我們的創作很有幫助。其實香港對新創作的接受能力低, 我不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畢業后反而想從事平面設計或印刷方面的工作,業余時間再做自己喜歡的設計。”
“這個系列作品的概念是借英國作家喬治·奧韋爾的小說《1984》反思現今社會,雖然現實未如小說般極端,但我們的自由空間被收窄是事實。我通過設計錯配來表達這份不安及恐懼,例如以T恤衫模擬裙子形態的剪裁等。修讀時裝設計的原因來自我對美學的追求,中學時修讀藝術,培養出興趣,繼而開始接觸時裝設計。畢業后我希望從事與美學有關的行業,不論是時裝設計、影片、媒體創作等都希望參與,發掘美學更多的可能性。”
“我以提花圖案技法織出提花3D凹凸感,拼湊出民族風格的繽紛效果,系列色彩由濃轉淡,輪廓由繁到簡,代表了‘都會游牧族’的一個蛻變過程。”
“人生要如上善若水,把一切看開。系列構思是希望人從宏觀角度去看事物,縱然作品有很多細節,但從遠看就會看到一幅截然不同的完整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