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性傳承
環保議題已成大家關注的焦點,時尚界也早已響應推行綠色營銷,想把綠色營銷做得好,關鍵在建立品牌的綠色形象,這樣不僅提升品牌的正面價值,也可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質量為上
Vivienne Westwood 一向反對過度消費,她提醒大家購物要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注意物品的耐用性,時刻秉承“低碳“的環保理念,而她也很明確地表明對快銷時尚的反對態度。的確,有不少奢侈品牌本著社會及企業良心,在生產過程中為保護環境作出努力,比如以皮制品著稱的LOEWE,在認識到長久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之后,便堅持使用天然物料,并以具環保意識及負社會責任的方式生產,依循動物采購原則(Animal Sourcing Principles),遵從皮草使用限制條款。品牌承諾不使用非法飼養動物的毛皮,不獵殺動物;于鞣制過程中,要求供貨商設有最高的環保設備標準,即是化學品的使用和耗水量等都有嚴格控制。人性化的生產概念雖然會限制了產品的數量而令其價格高昂,但這正是奢侈品的價值所在。
天然制造
采用天然或可持續物料是綠色營銷法則的基本內容,例如GUCCI Bamboo手袋,手挽柄由日本進口青竹加熱屈曲而成,是物資短缺下設計變通的經典;Vivienne Westwood使用回收的帆布、銅和剩余皮革料,做成Africa系列包袋;HM Conscious系列采用有機棉、Conscious Denim系列則請來西班牙的牛仔服裝顧問Jeanologia評估牛仔布的水洗程序,評核耗水量和能源用量,盡可能減低污染。也有不少品牌在循環再造方面做出努力,LOEWE聲稱他們的銷售包袋具有認證的 FSC標簽,所有紙張和紙板的材料來自可持續管理的森林,櫥窗裝飾品會儲起再用,或以折扣價售賣給員工,所得資金會捐予非營利社會機構。LVMH于內部推出“亮燈運動”(Lighting Project),以鑒定和評估電燈泡的性能是否過于耗電;也著重售后維修等服務以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顧客已購買兩年的貨品,還是可以獲得免費維修的服務。這些都是品牌在鼓勵消費時不忘環保的策略。
人性化設計
手工樸實、態度真誠成為過度消費下追求人性化的另一種生活態度。用料上乘的產品講究耐用,符合環保理念。BRUNELLO CUCINELLI的克什米爾羊毛以手工采集,多取自羊喉與羊肚附近羊毛極細的部分,再送往意大利用植物染料進行手工染色,因此出產的羊毛觸感柔軟纖細,而且是全天然材料,不會令肌膚過敏;而棉料部分,BRUNELLO CUCINELLI則選用來自埃及的頂級長絨棉,羽絨則收集來自奧地利的白鵝絨,并非使用人手直接拔取,而是選用自然狀態下所脫落的白鵝絨。此外,科技同樣有助環保,例如 NIKE 以廢棄的水樽制成再生聚酯纖維球衣,又以可再生的PebaxR RNEW蓖麻籽制作最新的GS2球靴,時尚且環保。
以“時尚”之名
不少設計師希望借個人的名氣參與環保運動,以喚起更多人的響應,具代表性的有Stella McCartney和Vivienne Westwood。前者推廣綠色時裝、有機護膚系列,以身作則奉行樂活;后者積極參與綠色運動,號召名人參與拯救北極,又與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國際貿易總行)合作,借生產手袋之機支持邊緣化的非洲小區婦女自力更生。
具設計意義的概念也可讓品牌獲得肯定,RE:CODE便以設計概念令舊衣循環再增添新意:重用剩余的布料、汽車椅套和安全氣囊、軍用降落傘和帳篷制服等,進行全新改造,設計功能性好又時尚的產品,獨一無二。另外,2014年春夏季KENZO的作品亦與海洋生物保護組織Blue Marine合作,于設計中注入海洋生活的元素,提醒人們需注意過度捕撈海洋生物的現象。
Talking Sustainability
意識到時裝衣物過剩,被丟棄而造成嚴重的紡織廢料問題是世界性的議題,Christina Dean因而在2007年組織了“Redress”,這個非牟利機構的使命是教育公眾減少浪費,推廣時裝的可持續性利用,減少時尚對環境的影響。
自2007年來,Christina 曾舉辦不少運動推廣“不要丟棄”的理念,創立了“The EcoChic Design Award”和推出如“The Get Redressed Challenge”運動等,致力令大家改變穿衣習慣。她又身體力行參與“時尚挑戰365”運動,重新搭配廢棄的二手衣物,示范如何把舊衣變新裝。在1年中,Christina穿著由合作伙伴地球之友(香港)提供的廢棄二手衫,每天以不同造型示人,展示如何經由重新搭配、造型、修補以至正確處理衣物等方式,達致時裝的可持續利用。
少買,不丟棄
Christina Dean表示,她對于在回收箱找到的衣物感到十分震驚,當中種類繁多,由包袋到內衣,原來大家所丟棄的東西不乏著名品牌、高品質的服飾,有些甚至連價錢卷標也未撕。“我們希望把大眾視為垃圾的衣物轉化成為我衣柜的一部分。正因為時裝生產和消費行為愈來愈失控,我們必須教育并啟發大眾反思我們現今消費、穿衣和丟棄服飾的行為。”Christina這樣說。其實設計師也有實行時裝可持續性利用的責任,她個人就很欣賞香港設計師Johanna Ho,認為她的設計結合了有趣元素,又可突顯女性美態,而且質量和剪裁都有保證。“我認同Johanna可持續性地發展自己的品牌和業務,所以穿上她的衣服時,外在和內在同樣感覺良好。”
念舊
Christina自己的時裝態度又是怎樣呢?她說衣柜中有不少陪伴著她長大的衣服,一些由十幾歲穿到三十多歲,陪伴著她由少女到成為母親,其中有舊校服中的一件羊毛針織衫、一條19歲時買的迷你牛仔短裙、一件米色夾克,還有她十多歲時買的二手衫,現在可算是“古董”。 Christina說:“對我來說,這些衣服受得住時間和時尚的考驗,他們仍然新凈,無論時下的雜志怎樣評論流行趨勢,我還是覺得它們好看又好穿,其背后意義對我來說也重大。”
護理有道
此外,Christina認為正確處理衣物也是將心愛衣物延續下去的秘訣。洗滌衣服最重要的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她會盡量少洗衣服,因為可節約能源、水和化學品的使用。當然這牽涉到衛生問題,那么一臺好的洗衣機便愈發重要。最近一次的洗衣經驗令她很驚喜,她丈夫有一件橙色JOHN SMEDLEY純羊毛外套,那是圣誕禮物,但不小心被潑到紅酒。到圣誕假期結束,這羊毛衣經歷了從倫敦到韋爾比耶再到香港這么長的時間,污跡更是頑固,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竟然成功地利用一些廉價的白葡萄酒清除了紅酒跡,現在羊毛外套依舊如新。多得益于MIELE W1的神奇洗衣功能,蜂巢滾筒的設計不會損害衣物的纖維,最細致的衣服也可得到處理。
時尚風向標
經歷不同時尚風潮的70后和90后時尚愛好者,
他們怎樣身體力行地參與時裝環保?
換季時,不舍丟掉舊衣,但衣柜又超載,想必這是大多數人的困擾所在。住校時認識了修讀視覺藝術的同學,在他們的幫助下把衣柜的舊衣通過扎染重新上色,使舊衣變得獨一無二,創意又環保。事實上外國的舊衣翻新方法更厲害,有的博主把舊牛仔褲重新縫制,變成包袋及胸針等,被棄掉的衣物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時尚配飾。若你不愛DIY,可以選擇把舊衣送往回收站,現在香港18區都有不少慈善機構進行舊衣回收,把舊衣轉贈有需要的人士,減少浪費。
其實不少時裝品牌都支持時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論是MARC BY MARC JACOBS、VIVIENNE WESTWOOD、LEVI'S、AIGLE等都有推出環保概念時裝。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快銷龍頭HM,它于過去一直推出Conscious Collection系列,以有機棉、天絲和再生滌綸等環保面料生產綠色時裝。除此之外,上季更于店內設置回收箱,回收的服飾并不局限于來自HM的,同時,顧客可以獲得折扣券,以鼓勵客人支持“Long live fashion”(時裝延續)的概念。借此活動之際,我購入一件凈色有機棉T恤,面料舒服有彈性,雖然價錢稍貴,但絕對物有所值。
至今用得最久的是紅白藍間的TOMMY HILFIGER腰帶,是用第一份兼職所得購買的,用了5年多仍舍不得丟棄。從今天起,購買新衣前要三思,環保之余又可省回不少置裝費。
綠色生活
“可持續發展時裝”由2005年發展至今,差不多有9年了,此概念現在在東南亞也逐漸普及。曾前往馬來西亞檳城(Penang)市內的George(橋治列城),雖然是舊城小巷,卻有濃濃的藝術氣息,四周有不少活化舊城的壁畫,小店內有用汽水罐涂上油漆的吊飾,或以木拖鞋、雀籠、小瓦缸制作的植物盆栽等,全是由舊物DIY變身的家居用品。也有不少升級再造的運用:將搬運木架改裝,加上皮坐墊,一張懷舊沙發就此誕生!也有店員用一些舊風扇外架,加上彩色尼龍繩,一高一低地編織了一盞燈飾!這種手工“DIY”,慢活的態度,將舊物價值提升,改裝作另一用途的想象力或許就是我們城市人欠缺的。香港中上環歌賦街有一間家用品店homeless.hk,在那里可找到一些非洲手工制作的樂器,用沙丁魚罐頭做樂器底身,加上小木板及利用鐵支條發出聲音,原始且體現了環保精神。
我也愛將過時衣物的不同衣料裁成長方片,然后用家用縫紉機將裁片連上,腰部加上橡皮筋便成了百家布裙子。我還留著穿了10年的VIVIENNE WESTWOOD條紋恤衫,經典的大翻領收腰剪裁毫不過時。城市資源充裕,到處都是即食文化,有時我們會在時間荏苒中遺忘這種欣賞舊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