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上海。出生于浙江東陽,畢業后協助父親打理家族生意。結婚后的她即隨丈夫到上海,白手創業,開拓未曾涉及過的建筑設計領域。二十多年的打拼,公司業務已經拓展至商業地產、物業招租、建筑設計、廣告印刷等諸多行業。
一個內心有些文藝氣息的小女人,一個時常鼓勵子女,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母親,一個排斥用“強勢”來形容自己的職場女性……在不同的舞臺上,吳群飛總能恰到好處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用一顆溫柔、細膩、善良的女人心,低調、清醒、用心地過著獨屬于她的人生。
游說幾次,方才約到吳群飛做訪問。行事低調的她,盡管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卻并不喜張揚。曾有相識數載的友人,一直以為她不過是一名平常的家庭主婦。“我是一個凡事專注的人,工作時就只專注于工作,私下里我絕口不提工作上的事。在家招待朋友,我也是親自下廚,與所有家庭主婦無二,所以當朋友無意中發現我對工作中的很多細節都能給出專業見解時,才知道原來我還是一名職場女性。我用心專注每件事,每個角色都做到盡力而為。”
無所求才是人生境界
吳群飛從小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里長大,父親是改革開放后浙江省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經營一家大型的木雕廠,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時,公司產品就已經遠銷海外。身為家中長女,畢業后,吳群飛便協助父親打理家族的木雕廠生意。“當時我父親主外,廠內的大小事務則由我來協調和管理。”短短兩年時間,她就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我是一個喜歡觀察,善于總結,比較會用心琢磨的人。比如說,一件木雕產品,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每道工序要耗費多長時間,人工費又是多少等等,我覺得這些都應該有一個規范等級的考核標準。于是我平常在給工人發貨、交貨過程中就會做一些數據統計,制定詳細的表格流程。這些記錄,后來便成為廠里考核員工績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并且沿用至今。”現在,不僅木雕廠繼續沿用這套管理模式,她與老公后來在上海所經營的建筑業務,也在沿用這種相關的管理模式。在吳群飛看來,雖然公司業務不同,但管理的法則都是相通的。善于觀察、悟性極高的她,時常會深入各個部門了解情況。“只有當你對公司每個環節都比較清楚,包括材料采購、內部管理、項目進度等有清晰的跟蹤時,你才能真正做到了如指掌,及時跟進,減少隱患。”
雖然凡事親歷親為,但她亦懂得該抓的環節抓,該放權的地方放權。“像采購材料這一塊,我和先生一定會嚴格把關。因為我不僅要對公司負責,更要對業主負責,稍有懈怠,萬一出現材料上的以次充好,就可能會失信于業主,這是我們不想發生的事。有時候考慮到業主的成本預算,我便會如實向業主提議,用一些同等級品質,只是品牌名氣沒那么大、價格也相對低一些的材料。”
在他們的用心經營下,公司信譽一點一點建立。很多與他們合作過的客戶,最后都與他們繼續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并都成為了好朋友。她說,“也許年輕的時候,做一件事情就希望達到某種結果,某種效率。當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后,反而會覺得,人有時候不一定要有所求才去做一件事情。當下很多人用不同方式修煉自我,以求達到圓滿和平靜,而我很多時候更愿意把生活和工作當成一種修行,工作中的良好狀態、專注與激情,從中得到的也會是一種滿足和成就感。也是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工作不僅僅是為賺錢的。只有當你專注并處事無所求時,事情反就會變得水到渠成了,同時,自己也得到了一種平衡與圓滿。”
知人善用才留得住人才
在管理項目上,吳群飛強調一切按規則程序來。“一件事情即使最后成功了,但如果沒有按照規定的程序來做,也等于沒有成功,甚至是一種隱患,一種后患無窮的失敗。因為要圓滿完成一個項目,必須每件事都要遵循合約精神。”而在管理人才上,她則主張制度之外的合情人性化。比如員工有急事需要提早下班或調假,只要合理,她都會通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相互的,誰沒有遇到有急事的時候呢?如果這一次員工有事,我通融了,那么下一次當公司臨時有事情需要員工來加班,我相信他們也會很樂意來加班的。”
擅于用人,亦是吳群飛在管理上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我不反對高薪養人。在跟管理層面試時,我會跟他們講,你盡管提出你的心理價位,若我們覺得此人適合這個職位,并且能夠讓他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我就會在他開出的價位上按比例再提升薪水,比他預期的要高。我希望在我這里工作的每個員工,都能將自己的能量發揮到90%,甚至更多。我不喜歡那種明明有能力,卻偏偏只肯發揮出60%的潛能,甚至更少的人。能把份內事做得最佳,其實也是員工提升自己的機會和員工價值觀的體現。”那種對工作永遠充滿熱情的員工,是她最為欣賞的。“熱情等于機會,如果你把事情做得很出色,你自然就會變得重要,機會也才會更多。”
老板的知人善用,的確特別留得住員工。如今留在她公司里的,大多是相處了十多年的老員工。“大家就像家人一樣,彼此信任融洽,相互尊重。他們也不會稱我吳總,而是親切地叫我大嫂或小吳。”
最大的困難是克服自己
像所有白手起家的創業者那樣,一路走到今天,他們對工作有的是堅持和韌勁,所有經歷的磨難挫折,吳群飛認為那都是該克服處理的正常工作。“在我眼中,凡是能夠克服的困難,都不成為困難。也許在當時看來,我們在全力以赴工作時,的確有些辛苦,但我認為勤勞與吃苦,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份內事,也是為人父母和作為企業主的責任。因此,我和先生在回顧我們走過的二十年時,都覺得努力過不后悔。”她說,生命中最大的困難,其實是克服自己。“比如克服生活中的一些惰性;克服一種固有的生活態度;又比如要堅持做自己,堅持一貫地早起,堅持每天適時地閱讀和走路。”只有克服了自己,才能擁有更佳的狀態做好更多的事情。她強調做事要專注。“我是那種在家燒菜時就專心燒菜,工作時就專注工作。我覺得只要合理安排好時間,沒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更沒有必要讓工作占據你全部的生活。”
吳群飛既能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也能很注重生活品質,對工作和生活既嚴謹又樸實。作為女人她從不強勢于人。“工作和生活中,我從不氣勢凌人,我也不認為有必要讓自己強勢。就像與合作伙伴談生意時,你也只能用雙方平等的方式和需求去打動對方,并不是你表現得強勢,人家就會與你合作。”
教育孩子是慢的藝術
能夠成為今天的自己,吳群飛說,這都得益于父母榜樣的力量。“他們帶給我最大的財富是勤勞和用心。我媽媽在年輕時,曾經一天打三份工,看著父母勤勞、努力向上,作為子女,我自然不敢有絲毫松懈。”“勤勞”就像一把刀,刻在她的生命里。她說,“我覺得做為一個人就應該是要用心、勤快地對待力所能及的每件事。”
在她身教重于言教的影響下,兩個子女也很質樸,生活中絲毫沒有浮躁與奢逸。女兒從小到大,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如今已是美國某大學拿獎學金的高材生;兒子亦是校園媒體的風云人物,去年暑假尚在念初二的他就已經成為第一屆中學生媒體峰會的主要成員,今年年初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中學生頻道的訪談節目和攝影工作。
她說,家長對小孩的教育,一定不能急進,孩子的心智成熟與成長都是慢的藝術,應該要用生活中的小細節去影響他們。比如在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他們夫妻就定下規矩:周末不帶工作回家。若有朋友在周末宴請,也一定是全家人赴宴。她說,這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讓孩子了解,父母與什么樣的人在交往,交談些什么,這些在實踐中的體會,往往比蒼白的說教對孩子更管用。”
平常愛閱讀的她,還影響著孩子閱讀的習慣,“我會將自己看過的好書或電影推薦給他們,孩子們看完后還跟他們一起分享感受。”每周送孩子上學時,她也會給他們一個擁抱和握手。“我兒子在讀小學時,其實很內向,成績也不怎么理想,甚至還有點小自卑。我便引導他學習其他的東西,比如機器人編程,學鋼琴,跆拳道,打乒乓球等等,讓他慢慢摸索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逐漸找到自信。” 在她的培養下,曾經那個對生活學習不夠自信的小男生,如今已然找到了興趣并堅持著,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吳群飛說,“孩子在成長的每一段路上,其實都是需要自信,需要被認可的。作為家長,你要不時給予鼓勵和肯定,支持他們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
教育子女有方,經營婚姻生活同樣有她自己的境界和藝術。與先生結婚二十多年,二人始終相互尊重、溝通如初,很多場合都同進同出,相互影響,共同進步。他們既是夫妻,亦是工作上最好的拍檔。“我們心系一處朝同一個方向努力,我則全力以赴地配合他。比如我們在談一個項目時,通常他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和觀察其他更具體的細節了。”
她說:“夫妻相處之道,無外乎互相尊重與信任,盡可能相互迎合對方的情趣。兩個人相伴數載,沒有磕絆是不可能的。但是,當遇到摩擦時,我都會冷靜思考:每個人都有脾氣,相處過程中終究是好的時候多,壞脾氣的時光少。因為生活中我們與家人都可能會發生摩擦,為什么不試著包容呢?何況親情根本不是一句愛與不愛,喜歡與不喜歡,而是生命深愛的刻痕。”她說,人與人相處最好的狀態就是舒服。“我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人,不會長袖善舞,也不會八面玲瓏,我覺得凡事恰到好處就好,舒服即好。你給予別人舒服和悅的一面,對方也會反饋給你舒服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