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經濟的腳步開始放緩,今年初不少機構的加薪幅度僅追上通脹。
對于職場打工仔而言,能夠獲得合理酬勞是基本的愿望,但是標準定得“高”會令雇主卻步,標準定得“低”又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及工作動力,拿捏準確才是致勝之道。
究竟如何厘定合理工資?香港各行各業的市場價格有很大差別。先以金融業為例 ,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等災難,業內人士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減薪裁員,加上減省人手正是金融業的大方向,故近年加薪幅度不如往日,只是 輕微增加個位數的百分比。雖然近年市場環境有回穩跡象,但是像當年做金融行 業可以獲得豐厚收入的情況不再。
醫護行業則算是近年的逆市奇葩,隨著人口老化,護理人員的需求自然有增無減 ,但是這個行業工時長,工作量大,并非人人承受得起,因此市場正面臨“有工 無人做“的情況,雖然薪酬及福利好,但其誘因并不足以使年輕人愿意投身這個 行業。由于公營醫療服務價廉又有保障,前線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當然很大,一旦 出了事故,前線員工壓力可想而知。正所謂“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就是現 在香港的實際情況。作為打工仔,了解自身的行業屬于“短缺”或“過盛”,正是我們必須認清以作為制訂薪金的高或低的標準。若我們身處金融業,自然要考 慮目前情況,工資增長緩慢及維持現狀的情況將持續好一段時間,因此持續進修 及忍耐正是現在所持的心態。反之,從事醫護行業的一群,舒緩自身的壓力乃是 急切所需,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必定能得到上司及病人贊賞。在這非常時期, 加薪及升職不難達到,再抱著“醫者父母心”的心態,升職加薪絕對是打工仔可 以得到的,這亦反映個人某種程度上事業的成功。
為什么人會成功?是否因為他聰明或者運氣好?其實兩者都不是。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熱誠都是很重要的。另外,勤奮、創意、推動自己,堅持服務及做到最 好等都能讓你升職加薪,而想更上一層樓的話,無論打工或創業都可考慮“社會 創新”這范疇,令事業有創新之余又能貢獻社會,這才算是“雙贏”。
在我個人來說,我除了是某金融機構執行董事及注冊藥劑師外,更是沙田區區議員。許多人錯以為議員不會面對上司責難,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的頂頭上司正是 火炭區的市民,除了每天要接聽他們的電話之外,也要收集他們寄來的意見,貼 近民情改善小區環境。每月我會親自到小區與市民見面,派發工作匯報,令大家 更明白我在這個地區的工作,我希望努力去做,不辜負選民對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