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荷里活道是古董及工藝品的寶庫,摩羅上街擇優眾多珍奇古玩販賣,永樂街、高升街是歷史悠久的“藥材街”。林林總總的鹿茸、人參、古董、家具店,造就上環恬適又復古的獨特氣氛。大量的舊式店鋪和唐樓夾雜在現代化的商業大廈中,荷里活道從中環延伸至上環及西環,沿街有上百家古色古香的古董店,充滿濃烈的東方風情,更被選為世界十大購物街之一。也許許多自由行的朋友未能深入此極富風情之地,讓我們一起香港尋古游吧!
永利街尋古
由中環的蘭桂坊開始,深入依山而建的上環,一路斜坡,樓梯而上,洋溢歐陸情調,兩旁酒吧、餐廳林立,富西方文化的地區,無數酒吧食肆類消費場所,店名和裝飾十分西化,洋溢著特有的異國情調,燈紅酒綠,五光十色,愈夜愈精彩。扶手電梯從繁華的市中心一直上到半山,一路上路過很多舊式的小街,然后來到香港著名的 SOHO酒吧區,再往上去就是半山區豪宅。
永利街在香港中上環的斜坡上,所謂的街, 其實是一個平臺, 樓就建在平臺之上。都是些 60年、70年樓齡的 6 層高平房。據說這條永利街是要全拆了,再重建,這里是黃金地段。不過,一部電影救了這一條街,最后政府答應局部保留原有的風味。
半山手扶電梯,起點在閣麟街,終點為半山干德道,你只要乘搭便可以來蘇豪美食區尋覓美食。除了吃之外,現在你還可以在扶梯的兩旁發現不少甚具特色的小店,當中不乏有趣的東西,會有意外驚喜。當然在這個旅程你還應去了解一下這條扶梯:它除了方便游人和附近居民外,還為香港獲得了一個世界紀錄——它以全長達八百公尺的無敵長度,成為目前全球最長的一條戶外有遮蓋的電動手扶梯。
沿著半山電動扶梯向上走,來到現在最新興的中半山美食區的蘇豪區,想知道什么是最新的、最流行的飲食文化,這里一定是一個可以提供答案的地方。上百家食店、酒廊云集,真正無國界美食。
建于1841年至1850年的樓梯街,目前已被列入歷史建筑物的特色建筑。樓梯街位于香港上環,顧名思義,整條街道都是樓梯的。不少電影、電視劇集曾在此取景。
數十年前的永利街與附近的幾條街道,見證了香港印刷業的輝煌歲月,舊時這里到處都是印刷鋪,替中環商業中心的寫字樓印刷辦公室文件及卡片。一間經營了四十多年的印刷鋪如今仍在運作,店內保留了古舊的印刷機,還有淘汰已久的印刷鉛字,上一輩努力耕耘的身影歷歷在目。《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形容,這一街道是現時香港唯一保留六十年代特色的地方,希望好好保留街道原貌。合理保留社區不只是為了一部電影,而是為了承傳特色文化及歷史景觀。城市終歸要發展,傳統與未來的矛盾始終交織在城市的故事中。老街舊巷,已悄然烙下歲月抹不去的城市記憶。
大埔懷舊
來到香港,大埔或許是一個能讓你遠離煩囂又交通便利的好去處。位于新界的大埔,能感受城市的另一番風味,可說是城市中的綠洲。此外,大埔亦有很多百年古跡,例如博物館、墟市、古廟等,絕對值得到此一游!
大埔人杰地靈,單是大埔墟已有多個有價值的地方可游覽。此處早年被稱為“大步”,直至清朝光緒年間才改稱為大埔,上世紀70年代發展為大埔新市鎮,由原來的大埔舊墟及太和市加上填海而成的土地而組成。大埔最有趣的地方,是一河之隔便有兩種截然不同風格:大埔舊墟帶有早期街市、市集的感覺,至于河的另一端,則已發展為大型屋苑及商場,充滿現代感。
富善街始于光緒年間,富善街初期稱太和市,在清朝光緒年間已經出現,當時主要為鄉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衣著、糧油雜貨等的市集,每月三、六、九日為墟期。至于現時富善街每天營運,售賣的貨品與一般街市無異,最大特點是店主都喜歡把貨物放在街上或地上擺賣,又會把貨品掛起來展示,走進其中感覺有如置身于民國初的市集一樣,可說是香港難得一見的舊區風貌。
文武廟大名鼎鼎,文武二帝廟位于富善街之內,它建于1848年英人統治時期,是香港最具歷史和知名度的廟宇之一,就在荷里活道上。此廟雖經多次修建,仍保持舊貌,香火鼎盛。中殿掛有大型塔香,回旋向上,代表健康、財富和快樂的祈愿。這里在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跡,是新界首座受保護的建筑物。這座廟宇是典型的古式建筑,四周建有圍墻以保持環境清靜,屋頂邊緣的檐板更是保留了新界建筑物的特色。

香港鐵路博物館
1910年10月1日,香港已開始有單軌火車服務。香港鐵路博物館的前身是大埔墟火車站,建成于1913年,以前是香港鐵路線上的重要車站之一。由于1982年至1984年引進了電氣化火車,新港鐵大埔墟站于1983年啟用,因此舊大埔墟火車站在同年4月6日關閉。其后火車站原址在198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并對原站建筑進行了修復、保護工作,1985年對公眾開放。其后經常成為清末、民初香港影視片的取景地。博物館中保留了首輛歷史車卡、手動和機動工程車各一輛,以及沙頭角支線曾使用的窄軌蒸汽機火車頭和1955年引進的首臺51號柴油機車(亞歷山大爵士號)。博物館內還擺級了不少當年使用過的工具、火車模型、圖片歷史介紹以及舊時信號系統等。另外,館內還保留了六輛歷史車卡、手動及機動工程車各一輛,同時亦擺放了不少當年使用過的工具、火車模型、圖片歷史介紹以及曾使用的信號系統等,可說是香港鐵路的里程回顧。
香港人的涼茶文化
游人行走在外,走累了,口渴了,喝杯涼茶解渴和降火氣是最愜意不過的事情了。提起涼茶,香港涼茶可是名聲在外。香港人飲用涼茶歷史悠久、代代流傳、相習成俗,它與粵劇、粵菜、粵語等一起體現出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涼茶盛行于兩廣和港澳地區,與嶺南氣候和水土有很大關系。請不要小看一杯苦澀的涼茶,它曾為飄洋過海賣命的香港礦工護過航。香港滿大街的涼茶鋪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了香港這座城市的標志之一,這種說法好像一點也不過份。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你總能很容易地就發現涼茶鋪的身影。醒目的招牌上,大致三個字,以“堂”結尾。站在門口,你會發現涼茶鋪的空間并不是很大,一眼看盡其中,尤其是靠近門口的柜面上的大銅壺特別搶眼。在尖沙咀,我就走進一個小小的一個涼茶門面,看到里面坐著各地的游人,店里面的陳設也極具中國風:小小的八仙桌,弧形的腿上有雕飾,臺面的大理石紋路,給人以中國山水畫的美感。
其實,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它是香港、澳門地區及廣東民間常用復方或單味土產草藥煎熬而成的飲料,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由古至今,涼茶已經成為了香港人生活當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它承載著歷史,保留著傳統,更映射著中藥文化與中國人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