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洞在安徽九華山的天臺后山,那里曾是出家人的隱修地,后來成了國營農(nóng)場,四周種起了茶。再后來農(nóng)場拆了,我的一個朋友把其租了下來。朋友是做事的人,在事做得最好的時候,突然轉(zhuǎn)身,住到了獅子洞,一住三年,令人不解。
我曾去獅子洞看過他。
那洞在山頂,一塊巨石下面,分成三間。一間臥室,一間佛堂,一間廚房,小巧別致。洞前是一個平臺,可鳥瞰九華后山的云蒸霞蔚,晨來昏往。洞側(cè)有一股溪泉,清澈無比,浩浩蕩蕩。茶就種在山坡上,放眼一望,全是綠攏翠聚,很是如呼如吸。
我在那里打擾了朋友七天。
七天中,除了跟著他收茶以外,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洞前的平臺上,看山看云看茶,默默無語。有時就只是相視一笑,不覺地心到意會。當(dāng)然茶就在我們的手中,翻轉(zhuǎn)飛揚,一如眼前拂過的風(fēng)。
第一次采茶,置身于茶間,有點浪花洶涌而來的感覺。看著那些翠綠欲滴的茶尖,我真是下不了手。可朋友卻說,它們就是想讓你帶走的!果然那些嫩芽,我手才一過去,它們就聚攏過來,前呼后擁。把茶采回來以后,朋友就開始生火溫鍋,我這才知道這就是“殺青”了。至此,我才明這詞的來歷。
朋友說本來是該用沙鍋來殺青的,可眼下只有將就了。
朋友讓我用手來拌鍋中的茶,我的手才下去,就有點飛流直下的感覺。我沒有想到,用手代替鏟子,也是殺青的一絕。只感覺手在鍋中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手到一處,那茶就跟到一處,并且還是一個方隊一個方隊的。作為茶人,我想再也沒有比如此更淋漓盡致的了。完了之后,就是一系列的制茶工藝了。當(dāng)把做好的茶攤在案板上的時候,我和朋友都俯下身來,嗅聞著茶,仿佛我們也成了茶。
七天之后,我準(zhǔn)備上路了。
朋友包了一大袋茶贈與我說,這里沒有什么,就只有這個。
我說,足矣!
就是帶著朋友送的這一大袋茶,我開始了我的茶馬古道之行。
在一個叫“云南驛”的地方,我停留住了。我喜歡這個充滿古意和時光的名字,一種人在旅途之感油然而生。這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七彩云就是在此出現(xiàn)。在驛口的古道邊,至今還保留著一個涼亭,中有一井,周圍有石可坐人,近旁還有拴馬的地方。坐在涼亭中,喝著古井水,我嚼了幾片茶葉。我在想從前的古人,一定如我這般,在此停留洗飲,隨后才走進(jìn)驛里。
我沒有想到,在這里我看見了一條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古石道,有一千七百多米。道兩旁的老房子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有從前的馬店客棧,酒肆飯莊茶鋪,應(yīng)有盡有,看得出曾經(jīng)的繁華和得天獨厚。只是現(xiàn)在冷清了,但一家一店一門一鋪還是一如當(dāng)年。就像那石板上的馬蹄和車轍印,同樣還清晰可見。
當(dāng)我站在古道上時,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雨水把石子沖刷得發(fā)亮,令人目眩。我脫去了鞋子,雙手拎著,背著旅行包走在古石道上。我覺得愜意極了,像走在時光的水面上。

在古道的出口處,有一座不大的寺院,叫白雀寺。寺雖破,卻保存完好,住著兩三個老居士。她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對我說到了當(dāng)年這古道上走過的馬幫故事。她們還告訴我,這寺里從前住過不少的僧人,每當(dāng)有來往于此的商賈馬幫旅人,和尚們都會迎來送往為之誦經(jīng)祈禱,因為走出“云南驛”,就是崇山峻嶺,就是真正的旅途了。
我在此吃了飯,喝了水,面對幾個老居士,我心存感激,留下了一點銀兩,還想留一點茶給她們,沒想到她們反而贈了我?guī)罪灐捌斩琛薄?/p>
她們說,“普洱茶”,就是在這一條道上往來的。
懷揣著“普洱茶”,我一路走到了西雙版納。
在西雙板納的熱帶密林中,我見到千年的古茶樹,蒼勁挺拔,根深葉茂,如傘如蓬。還見到了“畢摩”(即巫師),為茶樹祈禱作法,從他們的吟唱里,我聽到了一種對自然的崇拜之心,印象深刻。不過在一個叫“易武”的地方,也是真正的“普洱茶”原產(chǎn)地,我見到了他們古老的制作工藝,還喝到了用易武水沏的“普洱”。我還看到了進(jìn)貢道光皇帝獲得的“瑞貢天朝”匾的那戶人家。他們的生活和水和茶有著息息相關(guān),不可分離之感。
“普洱”,意味著從茶馬古道走來的茶之艱辛和貨真價實。
在西雙版納,我還見識并喝到了“文革磚”。這種特殊時期生產(chǎn)的“普洱茶”,已成絕響。一塊有巴掌那么大和厚,呈黑色,因當(dāng)時種茶人是在打谷場上晾曬茶,故茶中帶有谷子。由于年代久遠(yuǎn),茶中的谷子已成金黃,俗稱“茶金子”。這是判斷“文革磚”的真假之一,也是“文革磚”里特有的谷香,會留齒掛嘴。
收藏此茶的人家,祖上就是種茶世家,其父是當(dāng)年茶廠的配料師,其女其兒也在茶廠做級別鑒定和配料。后廠改制,其父頗有眼光地購買了廠內(nèi)處理的大部分積壓茶,其間就有“文革磚”。
那茶是我喝過的最上等的“普洱”,色如琥珀,味如甘露,韻無邊,心如澄。
為此我還討要了一小塊,至今都還帶在身上。
喝著這樣的茶,我想分明是在提醒著我們,別忘了那一段非常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