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鎮紙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信手用來壓紙或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鎮紙正式進入書房不晚于南北朝時,《南史·垣榮祖傳》:“帝(齊高帝肖道成427~482)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見,鎮紙至今已逾1500多年。宋元及以前的鎮紙甚少有傳世品,幸好書籍文獻中多有論及。
古代鎮紙大多采用兔、馬、羊、鹿、蟾蜍等動物的立體造型,面積較小而分量較重,材質多為玉、陶瓷、銅以及水晶等等。
明清之后,鎮紙制作的材料及造型有了新的變化,材料上除了繼續使用銅之外,以石質的為多;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硯之風日盛及對聯的廣泛應用,鎮紙也以成對的長條形為主,上面刻詩詞格言,或畫竹梅菊蘭之類,既實用又有藝術欣賞性,特別是擺設很講究的書房里,鎮紙在體現主人愛好、情趣等方面,當有畫龍點睛之妙。
就目前所見明代鎮紙來看,其形多為尺狀,上有獸鈕,與文獻記載相符。如銅虎鈕鎮紙,長方尺形底座,上有蹲虎一頭,虎頭雕工細膩寫實,虎尾寫意粗獷。清代銅鎮紙在沿襲明代風格的同時有所創新,裝飾味道十分濃郁的鎮紙開始出現,可謂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器。如銅鎏金琺瑯鎮紙,為清代中期制品,銅胎鎏金,然后用琺瑯直接涂畫在金屬胎上,紋飾細膩真實,頗似瓷器中的粉彩,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為文房珍玩中的精細之作。
硯匣又稱硯盒,是安置硯臺的器物。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逼湟馐钦f一方佳硯必須配制好匣,硯放于文房書齋,久遠流傳。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匣與硯的造型和諧統一,依硯的外形相應制成。硯匣的雕刻不可繁雜,雜則喧賓奪主。硯匣的子口要吻合嚴密,啟蓋靈活,使用方便。
硯匣的材質必須是硬度適宜,耐潮濕,能起到對硯的長期保護作用。硯匣材料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品種主要的可以分為木匣、漆匣、紙匣、錦匣、石匣、金屬匣等幾種。
古代木質硯匣大多為優良木材制作,如紅木,紫檀,黃花梨等,其硯匣之內壁還涂有漆數層,防止墨汁水分的蒸濡,使硯匣脹裂。以金屬制匣的情況比較少,像東漢的銅獸形硯匣,明和清初也偶有以鉛錫合金制成的硯匣,其目的是保持硯匣內的水氣,達到養硯的目的,同時還可留住墨的香味。
石匣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匣和硯為一體,只是多了一只石的硯蓋。此類硯匣石質外露,極易碰傷和受到氣候干濕的影響,石質粗糙。二是匣和硯分為兩種石質,硯套于石匣之中,但石匣終究吸水性較強,其細膩的程度與漆木不能相比,也不是制硯匣的良材。
紙匣、錦匣只能起到色彩裝潢的作用,往往做成匣外的套匣。制作硯匣最理想的材料當為漆和木。漆匣按照漆的工藝品種又可以分為推光漆,雕漆,大漆,樹脂漆等。有的在漆匣的蓋上還采用描金、螺鈿鑲嵌、金銀絲鑲嵌、刻畫書畫等多種制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