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開賣老人意外險。有數據統計,該產品兩天售出近7000份,被稱為“史上賣得最好的保險”。由于之前多地出現扶摔倒老人遭訛詐的新聞,該保險一經推出即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解決老人“扶不起”的難題,被不少人解讀為“摔倒險”。京城多家保險公司目前對老人開放的保險極少,即便勉強能投保,保費往往較貴,商業險成為老人保障的一部分,似乎仍然很遠。
在理論上,“摔倒險”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移老人因摔倒發生的實際損失,這既是對老人權益的保護,更能使究竟是老人摔倒還是他人撞倒顯得并沒有那么重要。然而,現實情況并非那么樂觀。目前“摔倒險”在本質上屬于商業保險,而商業保險恐難以承擔老人摔倒之重。
首先,雖然商業保險公司須承擔一定社會責任,但如果要經營一種保險也須從長遠、普遍運營的角度考慮成本和收益。以北京為例,有業內人士表示,“簡單計算可知,此次北京推出的老人意外險保費15元,最高賠付5萬元,即便不算人工成本,需賣出3000多份保險,才能彌補一次賠付。”如果沒有政府推動,很難想像保險公司會推出相關保險。
其次,“摔倒險”在范圍上有局限性,而且在理賠時也容易出現糾紛。北京“摔倒險”約定,老人在家期間、商業場所期間、離京旅游期間等發生的意外事故,均不屬保險責任范圍。如果老人是在這些例外區域跌倒,是否會發生轉移現場的情況,這或將鼓勵不誠信。同時,理賠范圍也難以界定,如果老人本身有疾病,如何判斷哪些損失是因跌倒直接導致的?如果因跌倒使得原有疾病加重,是否也納入理賠?
最后,“摔倒險”并不能消除界定老人是否自行摔倒的法律意義。《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也就是說,如果投保老人是被他人撞倒,保險公司可以向肇事者追償。這樣會不會鼓勵肇事者和老人進行“私了”,統一口徑為老人自行跌倒,進而騙保?這同樣也可能鼓勵不誠信。
其實,老人“扶不起”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民事訴訟法對于舉證責任的規定決定著把老人扶起的行為本不能成為對扶起老人者不利的證據。即使在爭議頗多的彭宇案中,彭宇也的確是肇事者,只是一審判決進行了并不恰當的表述,稱“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說明事實經過并讓老太太的家人將她送到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彭宇未作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這顯然讓公眾產生了誤解,而各方更把這種誤解無限放大。
從更長遠看來,我們并不能苛求商業保險公司置效益不顧,承擔起他們本無義務承擔的責任,而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由政府盡到更大的責任,讓老人無論因何摔倒,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