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旅行,最常用到也是最被人熟知的護具有護膝、腳踝護具、滑雪手套等,關于護具使用上的一些問題,尤其是護具使用時的松緊度問題,大家可能并未關注到。
找小問題,避大麻煩
一個護具的上市,基本上都是按照理論設計、產品測試、包裝上市這個流程來的。能上市的產品從理論上來講沒有多大問題,但有些理論和測試環境與真實使用環境畢竟存在一定的反差,難免會有些小問題出現。
護具大致可以分醫用和運動防護兩類,一般如果關節沒問題的話,用普通運動防護就可以。運動護具的設計很講究,要求的專業性也很高。一個護具看著簡單,其實不然。并不是隨便弄塊布來縫一下就可以說它是護具的。我們在文具店看到的護具和在運動店看到的護具外觀相似,使用起來卻差得很遠,道理就在于此。以護膝為例,護膝從使用來功能分類可劃分為開放式護膝、閉合式護膝。
精心挑選,舒適為度
選用閉合式護膝的時候需要根據自己的膝關節周長來選購,不要買的太松或者太緊,合適就好。比如L碼的護膝是40cm~45cm的膝蓋周長,你的膝蓋周長是這個范圍內的即可選擇。
開放式的護膝均號稱是均碼的,但是這個均碼也是有一定的范圍值的,比如這個均碼的范圍值是30cm~50cm,如果你的膝關節周長是55cm的話,這個護膝就不適合你。
不少驢友買了護膝去以后,要求店家退貨,退貨理由多是護膝太大,或者是使用護膝后血液受阻等問題。通常使用的時候若是繃緊狀態,適當的松開一些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護膝繃太緊的緣故,主要是使用者對護具的了解太少,期望過高,超出了合理范疇。在任何時候不管你花了多高的價格買回去的護具,它都是護具,不是什么神器!
使用護具的時候松緊度以舒適為度,若是感覺太松,那么請在運動前適當包緊一些,休息時候放開護膝。過了高強運動,進入慢節奏時候請把護膝放松到舒適狀態!
原理:我們的心臟是健康的,當護膝包裹緊的時候,心臟血循環就進入到了緊張狀態,如再配合有一些強度的運動,心臟也會相對應加大力度泵血,護具對關節包裹影響血液循環就小。反之把護膝包裹得比較緊,又缺乏肢體上的運動,心臟泵血乏力,下肢就會呈現缺血現象。

防患未然,以防萬一
驢友常年負重行走爬上爬下,護具顯得非常重要。很少有下肢關節完好的,多少都有些問題,髖關節還好,膝關節和踝關節損傷是這個人群最常見的問題。選用一些固定或支撐類的關節護具,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使用(比如下山、負重長途等),做到“以防萬一”。
護具一定在沒有傷之前就戴,雖然人體可以自我修復,但是關節軟骨的自我修復能力是非常差的,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如果傷了軟骨那就不是一百天就能恢復的事兒了。如果受傷了,就已經晚了。關節一旦受損,將伴隨一生。這時候再戴護具,也無法再讓關節恢復到以前狀態了。
況且戴護具和吃藥完全不同,沒聽說過護具還有副作用的。戴護具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也不要以為你戴了護具就是鋼鐵俠了,很多運動傷害不是你注意就能防護的。戴了護具,如果不注意運動防護,一樣要出問題。比如登山,騎自行車對膝蓋的傷害,不管你怎么注意,怎么做熱身運動,怎么訓練,都無法避免對膝蓋的損傷的。除非你減少運動量,登山時減少裝備的重量,使身體對膝蓋的磨損處在一個較低的范圍,但是這樣的話,還有什么意義呢?
如果已經受傷,處于康復期間時,護具確實有其必要性。此時不用護具對傷處加以輔助固定,可能會使傷處再次受損。
希望大家能明白一點:出門時身體所遇到的問題,不是臨時綁上護具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平時合理的鍛煉和恢復。既然知道自己已經出現問題,還“玩兒命”,那只是自己對自己不負責任。極端地說,如果半月板真的磨穿、前后交叉韌帶全都斷了,那什么護具都沒用,可能拄拐和坐輪椅才是最好的“護具”。
有句話叫:沒時間熱身的人肯定也沒時間鍛煉。一般的并沒超出人體承受極限的運動,如果受傷,大多是自己的責任(除了意外)。保護好自己需要自我的主動,而非外界的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