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是副市長劉軍(右二)、市住建局局長石海均(右一)、市園林局局長張鄂誠(左一)陪同夢兆禎院士(左兒)考察“一江兩岸”景觀帶建設。
存丹江口,有這樣群人,他們默默地建設城市、美化城市,存街頭巷尾看到人們舒適生活、翩翩起舞,聽到人們指點城市美景贊嘆幸福生活時,他們的眼神中會流露出不經意的滿足。他們,便是這美景的規劃者建造者,以及拋灑汗水的園林人。
對于丹江口的城市建設最終將呈現一幅怎樣的圖畫,市委書記孫詠平早已在心中標出了藍圖和重要節點。在他的設想中,這個城市應該是天然生態的,是一個宜居宜業宜旅的慢生活城市,人們件這里應該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
在這中心思想下,我們看到城市的同林綠化建設很有意味。街道兩邊的行道樹基本保留著多年前種下的樹種,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長成參天大樹。新建的濱江公園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江邊的濕地公園保留著原生態,各種水鳥恣意棲息。
為了保障創園工作順利進行,由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劉軍掛帥,成立了由市住建局、園林局牽頭的創建丁作小組,實行園林城市創建專班囊中辦公。對于一年來創園丁作的萬方面面,劉軍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主要完成了建設右岸滄洲生態濕地公園,貫通左岸沿江景觀道路。存滄浪洲濕地公園安裝景觀燈500盞:右岸江灘植樹2萬株;擺放本地大青石2萬方;建設5000平方米、200個停車位的的橋下生態停車場,河岸拋石500立方米,吊裝景觀石尊,植樹100株,播草籽500平方米......
規劃要落實,藍圖變現實是一個系統工程。
采訪中住建局局長史海鈞坦言學習收獲頗豐 “書記是學水利T稗出身,長期T作在基層,
有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在如何保持自然、生態方面很有想法,我這年差不多是邊學列邊建設,收獲很大。”他說,市委書記孫詠平有時個人、有時帶著班子成員,每周都有三四天在街頭轉.看到落實不到位的地方,立刻要求整改,整改不到位立刻換人。這讓在基層工作了20多年的史海鈞深感責任重大,節假日都在工地上嚴防死守。
提到丹江口的建設,有位不得不提的一線建設者,他就是市園林局局長張鄂誠,自詡一生都存“栽花種樹”的張鄂誠,30年前從高中畢業便布跟樹木打交道,更是存同林局局長忙置一干就是17年。在漢江左岸的綠色山坡上,我們看到了這位局長在12年前親自書寫載植,南球柏組成的“丹江口明天更美好”八個大字,這是他當年種下的綠色希單。交談中,張局長說他的最后夢想就是定要給丹江口“扛塊國家園林城市的牌子回來”。
領導層沉下身子抓基建,建設者一門心恩搞建設,丹汀口的人們為了城市的美化也沒閑著。
近年來,城區干部職工3萬人次在東環蹄周邊義務植樹3萬株:完成道路、游同、廣場、景點補植補栽,補植各類樹木1000多株,小苗木3萬余株,草坪1000多平方米:建行道樹樹同l400多個,生產花卉15萬余盆,實施了節假日鮮花布置,強化了園林管理、規范了公目綠地秩序、衛生、安全管理:更新公園內設施。
簡單枯燥的數字,背后凝聚了多少建設者的艱辛!提到一江兩岸景觀帶建設,史海鈞流露出自豪和興奮。他說,宣居、宜業、宜旅的城市建設目標,作為住建局長,每天都存琢磨這個事城市美了,我這個城建局長工作也就算初步盡職了。 江兩岸的建設,我們曲堅持生態經濟、實用原則,不提倡大樹移栽,補栽增綠都用當地樹種如楊樹、皂角樹、苦楝樹、槐樹等,落葉與常綠樹種科學搭配,栽樹責任到人,包種還要包活。他說到件小事:有一發在移栽補綠中,斟為反季節,不小心死了3顆樹,他硬是帶頭自罰半個月l資,相關人員一律各罰500元。
據史局長介紹, 江兩岸的景觀石頭造型也都是就地取材,上面的書法題字撰文也都是請的本地文人原創。他說:“我們要用最小的投入,做最生態的、最人性化的節約型同林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