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去英國湖區(Lake District),不是為了那些繁星般散落的湖泊,而是為了零星散落在湖邊的小鎮。很多人喜歡住在溫德梅爾(Windermere),也有很多人喜歡去安布爾賽德(Ambleside)的船碼頭,我卻獨愛格拉斯米爾(Grasmere),不僅因為這里的幽靜,更因為那首被人傳頌了許久的《水仙花》,因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worth)……
跟著湖區的巴士,從A591公路拐進向上的崎嶇山路,繞過一座丘陵,格拉斯米爾便躍入眼簾。幾十棟藍綠色板巖砌成的小屋沿著格拉斯米爾湖鋪開,鎮外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金黃色映襯在湖面上,本以為是油菜花田,走近了一看,原來正是水仙盛開的時節。
在小鎮那些涂抹著和有小石子的灰泥外墻中,藏著一棟白墻砌成的農舍——鴿子屋(Dove Cottage),華茲華斯曾經寫下華美詩篇的故居,如今它的門口還立著另一個牌子——華茲華斯博物館。從懷著一腔熱血投身法國大革命,興奮到幻滅,最后退隱湖區,用詩歌來頌唱這里的風景,撫慰自己受創的靈魂,鴿子屋里轉角的古老壁爐,桌上已經泛黃的羽毛筆,還是掛在墻上的畫像,似乎都在訴說著這位偉大的湖畔詩人的一生。屋外的花園,幾十年的老藤蔓爬上了白墻頂,3、4月的時候來到這里,后院里一片紫粉的風信子中,我又找到了水仙,星星點點的黃白色在后院的花圃里盛開著,微風拂過,如同詩中寫的那般“Tossing theirheads in sprightly dance”,在歡舞之中起伏顛簸。
走在小鎮蜿蜒的街道上,不經意間,路過的竟是被稱為傳奇的姜餅店Sarah Nelson’s,翠綠的柵欄圈起一方小花園,不知名的野花籃掛在店門上。聽當地的人說,這家姜餅的秘密配方起源于1854年Sarah Nelson’s本人,姜餅很厚,切一小塊放入口中,并沒有太多姜的特殊辛辣味,味道似黑糖姜茶,口感卻醇香松軟,每日現做現賣的姜餅吸引著全世界的觀光客慕名而來。盡管如此,姜餅的產量還是維持100多年前的樣子,并沒有因為游客的蜂擁而至有所改變。
從姜餅屋的院門回身望去,圣奧斯瓦爾德教堂(St.Oswald’s)的尖頂被樹蔭遮蓋著,這里是華茲華斯生前做禮拜的地方,同時,也是他長眠的靜土。教堂后的墓園中,隨處可見的花叢和小木椅讓人感覺分明走進的是一座花園,沿著碎石路行行繞繞,清晨的露水打濕了一排排錯落的墓碑,當年華茲華斯親手種下的8棵紫衫如今已是高大粗壯,靜靜的,屹立在墓園的角落里,其中的一棵,便守護在了華茲華斯和他的家人身邊。
格拉斯米爾實在是袖珍,繞著小鎮走上一圈,也約不過1個小時,隨意的一個店鋪門口,掛著“Dogs very welcome here”的牌子不禁讓人心中一暖,這里就是一個藏在湖區里的小鎮,質樸的人情,自然的湖景,卻像詩一般美。難怪華茲華斯將他的余生都賦予此地,寫下“于是我的心便漲滿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的詩句,恐怕,只有格拉斯米爾,才能給人們這般美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