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文
“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不僅能有效提高我國的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還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以試點平臺為載體,制定相關專項政策,加快助推我國礦產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礦產資源法》已不適應當前形勢,應盡快修訂。”
……
在今年的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聚焦礦產行業,為行業發展鼓與呼。
一邊是經濟發展的訴求,一邊是資源環境的制約。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礦山?怎樣建設我們的礦山?
如何使我國實現從礦業大國到礦業強國的跨越?這也是恩菲人在一直探索實踐并試圖回答的問題。

實現現代化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目標之一。無論從保障原材料可持續供應的角度,還是從創建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礦業現代化都處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實現礦業現代化,就是要使我國從一個礦業大國發展成為一個礦業強國,做到資源、經濟、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對我國金屬礦山來說,又該如何來實現礦業強國呢?帶著問題,筆者近日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潤滄。
于潤滄是著名的采礦專家,中國有色金屬礦山開采工程設計新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40多年來,他解決了許多復雜礦山開采的技術難題,為我國礦山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他看來,要實現我國從礦業大國向礦業強國的轉變,礦山企業必須立足于創新思維,掌握優質資源,滿足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需求,消除不可控的風險和危機;礦產資源的開發生產過程是安全的;不構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基于先進的生產技術、裝備和管理,生產成本具有競爭力;在信息化建設上有跨越式發展的思維和膽識,能實現穩步前進。
記者:我國是一個金屬礦業大國,多項金屬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請您談一談我國金屬礦業目前的現狀。
于潤滄:從資源條件看,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品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目前,全球發現的200余種礦產資源中,我國有172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159種。從生產和消費角度看,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鋼產量和消費量已連續17年居世界首位,有色金屬產量也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主要有色金屬的表觀消費量:鋅從1998年開始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銅從2001年開始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鋁從2004年開始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鉛從2005年開始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國還遠不是礦業強國。我國工業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以來,大宗礦產品的消費急劇增長,供需關系失衡,鐵、銅、鋁、鎳、鉛、鋅等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除鉛鋅的對外依存度為30%~40%外,其余均超過50%,有的甚至高達70%以上。這樣大的缺口主要依靠現貨貿易來彌補,風險很大。
我國金屬礦山的生產裝備和管理水平,除極少數先進礦山外,其余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勞動生產率也很低,信息化建設在典型礦山有所進展,但遠程遙控和自動化采礦仍屬空白。
此外,我國的金屬礦山已開始進入深井開采領域,特別是直接開采深埋礦床的第Ⅲ類型深井開采將遇到諸多技術難題:資源勘探程度低,通常是以推斷資源量為主,伴有少部分控制資源量;許多水文地質、巖石力學、工程地質的信息都是未知的;面臨礦巖穩固高應力條件下的巖爆威脅;通風降溫防治熱害的難度增加,投入加大,成本增加;豎井掘進施工面面臨挑戰,提升鋼絲繩的壽命大為縮短,建立安全出口甚為困難;尚無適應超大規模的充填設施,有時可用的充填料又是極細的全尾砂……諸多的技術挑戰無疑會威脅金屬礦山的生產安全。
記者:當前全球金屬礦山的技術創新狀況如何,將呈現什么發展趨勢?
于潤滄: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礦山工程的技術創新使礦山面貌發生了巨變。出現了生產規模為日產礦石近14萬噸的超大型地下礦山,開采深度達1000米的露天礦山,采深4500米的深井開采礦山,數千米的長距離礦漿管道輸送工程,無廢開采的礦山,深海采礦的礦山等。
我國適合露天開采的礦床,仍具有生產能力大、損失率與貧化率小、作業條件好、生產成本低和基建期短的優勢,其技術創新將主要在優化開采境界和分期(分區)開采技術、深化邊坡研究、提高自動化水平等方面獲得新的突破;地下開采面臨開采深度日益增加、礦石品位不斷降低的局面,技術創新總體上將圍繞資源高效利用、生產過程優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實施設備預防性維修、環境控制、降低能耗等方面推進,以期實現資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金屬礦山約有一萬多座,其中少數為大型重點礦山,工藝技術與裝備水平都比較先進,應強化資源保障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向自動化采礦方向邁進;另有為數眾多的中型礦山,可根據資源條件,以擴大礦山產能為目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使其中相當數量的礦山也能成為礦業現代化的骨干;至于大量的小型礦山,應當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確保其安全生產與資源的高效回收,同樣依靠技術創新,邁上一個新臺階。
記者:金屬礦山應如何進行信息化建設?
于潤滄:礦山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就是構建“數字化”礦山。數字化礦山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我個人的理解是數字化礦山應該涵蓋由初級到高級的3個層次,即礦山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虛擬礦山(數字礦山)、遠程遙控和自動化采礦。
礦山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包括8個子系統:礦區地表及礦床模型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礦山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巖石力學數據采集、處理、傳輸、存儲、顯示與探采工程分布集成系統;礦山規劃與開采方案決策優化系統;礦山固定安裝設備運轉無人值守及自動監控系統;下井人員定位跟蹤安全系統;生產環節工業電視監控與調度系統;礦山環境變化及災害預警信息系統;礦山經營管理及經濟活動分析信息系統。其中一些子系統已經在我國的部分金屬礦山得到了應用。
在上述信息的基礎上,增加實時動態響應和更廣泛的集成,運用多媒體、模擬、仿真、虛擬技術使真實礦山整體及其相關現象實現數字化再現,便構成虛擬礦山。虛擬礦山應用技術對科研和生產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遠程遙控和自動化采礦,是指人們在距離采礦場較遠的地面控制室內,依靠地面、井下通信系統和實時自動定位、導航技術,操縱智能化采掘設備,完成采礦作業,即采礦辦公室化。礦業發達的國家如加拿大、瑞典、智利、南非、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已建立了試驗采區和示范工程。目前,我國的遠程遙控和自動化采礦技術基本上還是空白,這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合作,需要設備制造廠家的努力,需要有綜合系統設計。
記者:礦產資源是礦山企業的基礎,我國的金屬礦山該如何提高資源保障程度呢?
于潤滄:大型跨國礦業公司之所以能“呼風喚雨”的左右市場價格,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掌控著大量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
從企業層面看,如淡水河谷2009年保有資源儲量和2010年的產量之比,鐵礦石(品位為56.5%)為52:1,銅礦石為6077:1,鎳礦石為2771:1,這還不包括2010年投入138億美元的鐵礦科研和預科研項目以及勘探項目。力拓、必和必拓等其他企業的情況類似。這些企業憑借這樣的基本競爭力掌控著市場。
從國家層面看,日本是一個礦產資源比我國更為匱乏的國家。它之所以在二戰后不太長的時間內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因為其資源與金融融合的經濟體制、少參股多包銷的境外投資取向、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起了關鍵性作用。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礦山企業尤其是大型聯合企業,不重視資源保障,資源的自給率很低。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實施包括國內外兩個方面的全球礦產資源戰略。
在國內,創新成礦理論,增加勘探投入。加強國內資源的勘探,特別是對緊缺資源保持必要的資源產地儲備和礦山產能儲備,以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升企業的基本競爭力;去國外發展,重要的是投資方式的選擇。少參股多包銷的戰略,具有投入小、風險小、收益大、受市場波動影響小、與大股東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等優勢,有助于解決企業資源緊缺的燃眉之急。不論采取哪種投資方式,一定要在投資之前認真進行資源、建設條件、市場、東道國政策、政治等方面的風險評估,貫徹好互利雙贏的方針。
目前,我國礦企“走出去”,既面臨國外的種種壁壘,也有自身不重視風險評估和忽略共同發展的原因。據有關資料介紹,自1995年以來,我國礦企已斥資約560億美元用于海外并購,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其中,對境外鐵礦石投資已累計超過100億美元,目前,中方控制的國外鐵礦進口的礦石,僅占進口鐵礦石總量的2.7%左右,難以緩解供需矛盾。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今年的兩會上,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也進行過“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論述。傳統的采礦行業發展,生態環境代價很高,對于金屬礦山來說,如何能夠降低對環境的破壞,走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呢?
于潤滄:“生態工程”這一科學概念提出已有40多年的歷史,“生態礦業工程”是它的一個分支,目的在于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問題。我國的金屬礦山必須立足于構建生態礦業工程。生態礦業工程要求企業在礦業項目規劃、立項、設計、施工建設、生產、閉坑的全過程中,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生態修復融入項目,保證各階段的資金投入,落實各階段的社會責任,因此,必須要有明確細致的法律法規來進行監管。
構建生態礦業工程的途徑是,首先,對每一個新建的礦業項目要研究實現無廢開采的可能性,立足于強化資源綜合利用(包括非金屬礦物)、發展循環經濟及廢物資源化,做到不建尾礦庫、不設廢石場、無外排不達標廢水,實現無廢開采。其次,無論采取哪種回采工藝,都要計算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的成本,選擇真正符合資源-經濟-環境相協調的開采方案,盡早進行復墾治理。此外,新建礦山在編制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同時,還要制訂閉坑規劃。構建生態礦業工程,需要金融和財稅方面的有力支持,更需要立法。目前,我國的《礦產資源法》涵蓋內容比較單純,不適應當前礦業發展以及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所以,我們亟須一部新的《礦業法》對行業運行進行規范和指導。

中國恩菲設計的德興銅礦
記者:在您看來,《礦業法》對于建立生態礦業工程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于潤滄:構建生態礦業工程的途徑是,對每一個新建的金屬礦業項目,都先要研究實現無廢開采的可能性,立足于強化資源綜合利用(包括非金屬礦物)、發展循環經濟及廢物資源化,做到不建尾礦庫、不設廢石場、無外排不達標廢水,實現無廢開采。
但目前看來,真正實現礦山的無廢開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且也不是任何一個礦山都有條件實現無廢開采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是怎樣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的恢復。在國外礦山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叫做“閉坑規劃”,要求在礦山建設之前就做好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的規劃,明確責任資金和進度,這些都是以法律為依據的。
在我國《礦業法》缺位,《礦產資源法》沒有生態保護的相應內容,恩菲承擔的項目雖然在建設之初也試圖制訂閉坑規劃,但執行中受到很多阻力,有些業主對其置之不理,原因就是沒有法律的約束。
記者:除了生態保護,《礦業法》還應涵蓋哪些內容?
于潤滄:我國是礦業大國但還不是礦業強國。從有色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銅鋁鉛鋅鎳這些資源完全靠國內資源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從海外獲取資源。所以,要從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建立境外資源供應保障體系方面來做一個全局的研究,形成指導方針。《礦業法》還應體現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的頂層設計的意圖;同時要根據我們的國情、社會特點,研究礦業企業怎么樣安全高效經濟的運行;稅費如何有針對性地征收;此外,在礦業領域怎么搞綜合所有制,外資能不能進來,應該怎么進法,這些問題都是懸而未決的,需要《礦業法》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