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博|文

如果說河南豫光金鉛集團(以下簡稱“豫光金鉛”)是鉛行業的“黃埔軍校”,那么張小國算得上是“黃埔三杰”中的陳賡,這不單因為他是豫光金鉛擁有今天地位的奠基者之一,更因為他有著同陳賡一樣熱衷于鉆研的精神。
從農村出來的張小國從小就夢想當一名電工。1981年,19歲的他從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分配到了河南省靈寶市文豫金礦的設備區電工班上班,圓了自己當年的夢想。由于勤奮刻苦好學,不到一年時間他就被提拔為電工區副區長,是當時分配的13個學生中最早被提拔的。1985年,張小國回到了老家濟源,在濟源黃金冶煉廠(豫光金鉛的前身)技術科工作。那時的豫光金鉛在冶煉方面規模還比較小,年產量只有800萬噸粗鉛,冶煉廠只有幾十個人。但礦燈的年產量突破130萬盞,全國絕大多數的煤礦的礦燈都是豫光金鉛制造的,豫光金鉛的礦燈幾乎照亮了大半個中國。張小國當時就專注于礦燈的研發和設計工作。
豫光金鉛的企業精神認為:創新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敢為人先、爭創一流、永不停步的膽略氣魄;創新是靈魂,創新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它視今天為落后、視停步為后退,這種思想來源于我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創新就是超越,我們要超越前人,后人也必然會超越我們。
如果說豫光金鉛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來自于董事長楊安國的引導,那么張小國無疑起到了推動者的作用。
1987年,豫光金鉛在廠長楊安國的帶領下重新調整產業發展方向,開始了公司第一次的技改工作。技術改造工程由張小國牽頭設計施工,因為要搞設計就不單單是電氣方面的研究,還包括工藝、設備、環保等方面,在當時技術人才緊張的年代里他開始了綜合性的學習,并頻繁去水口山、株洲等地考察學習。1989年,工廠一期工程順利投產,那一年國內鉛價暴漲到4000元/噸。由于鉛價處于高位,不到一年時間,就把一期工程投資的400萬元完全收回并且開始盈利。很快,豫光金鉛在1990年又開始第二期的技改工作。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公司抽出了10位技術人員到中南大學冶金班進修,張小國就是其中一位。1997年,張小國被任命為總經理助理,參與了豫光金鉛三期、四期工程建設以及鋅業公司的建設。在此期間,張小國主持完成了公司多項重大工程建設,主持了8項工程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方案論證地編寫及設計工作,其中有1項被列入國家計劃,5項被列入省重點支持項目計劃,目前有多項已經實施、投產并取得顯著效益。作為主要完成人,他參加了5項企業標準的編制,均已頒布實施;作為主要完成人,他先后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12項,其中省部級以上7項,國家級1項,其余4項;他主持完成氧氣底吹爐高鉛渣直接鑄塊裝置等3項實用新型專利;他主持的“廢舊鉛酸蓄電池自動分離—底吹熔煉再生鉛工藝研究”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成果二等獎,2012年該項目還被列入工信部先進實用技術。
環保是一種生存的觀念,環保是企業發展的信念,環保是企業發展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多年來,豫光金鉛承擔的工業環保是有色制造業的偉大使命。
2006年年底,張小國以豫光金鉛副總經理的身份分管公司的生產、技術、安全、設備、項目建設等工作。對于安全環保,張小國說,公司要求員工牢固樹立“三條紅線”意識。環保、安全、質量是企業安全生存的體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哪一項出了問題都會對企業帶來致命性的打擊。在處理環保與生產之間的關系時,必須確保環保優先。對環保工作,要重點抓好清潔化生產、尾氣治理等工作,對各項環保整治任務和強制性清潔生產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完成。在張小國的主持下,公司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及自主研發,先后研制開發出非定態二氧化硫轉化制酸技術、富氧底吹氧化—鼓風爐還原熔煉技術、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煉鉛技術、“五段”轉化法等多項國內外領先的核心技術,使二氧化硫轉化率達到99.7%,工業廢水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張小國說,對安全生產要嚴格落實責任制。安全牽扯到兩方面,一是企業安全;二是人身安全。總結公司以前的安全事故,大部分是責任事故,是由違規操作引起。所以,崗位職工一定要熟悉工藝流程、熟悉操作規程,絕對不能違規操作。安全還涉及家庭幸福,一個人出了事故,全家都會受到影響。因為,工人的安全不僅是對家庭負責,更是對企業負責,所以每個職工都應有清醒的認識,要格外重視。

張小國(左二)在現場檢查安全生產工作
豫光金鉛的企業精神是“團結奮進、創新求實”,樸實的八個字卻凝練了豫光人的精神及追求。豫光的發展史是一部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的歷史,也是一部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歷史,更是一部敢為人先、創新求實、勇往直前的歷史。
談到對公司企業精神的感受,張小國說,豫光金鉛團結奉獻、務實高效的作風對他有很大的觸動,作為一家地方國有企業,現在的豫光人不僅保持了創業時期艱苦奮斗的本色和敢為人先的精神,還激發了同心同德、精誠團結的寬廣胸懷和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他認為,豫光企業文化的形成不僅僅是口號,更是時間的積淀,歷史的積累。
豫光鋅業的副總經理李擁軍告訴記者,鋅業公司成立之初,由于人員構成比較復雜,員工存在不穩定的情緒。2013年曾有鋅廠工人打架,他按照當時的規定對該員工進行了處分,但由于是早期制定的制度,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于是該工人對處分不服找到了張小國,張小國了解完情況后答應一定給工人妥善處理。張小國對李擁軍進行了批評,告訴他不合理的制度執行后,會對職工情緒造成不良的影響而影響到工作。要求李擁軍三個月內對鋅業公司所有制度進行更新。張小國曾說過:“目前咱們的企業還沒有到能用企業文化來規范職工的層次,所以一定要先完善制度然后推行,由過去的人為制度管理轉化為制度化管理。”
通過企業文化的逐步深入,鋅業公司最大的變化是職工的精氣神、凝聚力都在增加,從原來的“一盤散沙”到現在的籃球賽、拔河比賽等幾乎所有的集體活動的第一名都被鋅業公司拿走了,這些都得益于張小國對下級的嚴格要求以及對一線員工的關心。另外,鋅業公司建立了QQ平臺給職工有進言的渠道,盡量滿足職工的訴求;還在鋅業公司二樓設立了“科技沙龍活動室”,給公司的技術人員提供交流溝通的場所,開展了一系列與同行業人員“走出去、引進來”的交流活動,讓員工對企業的認識有一定的提高。在生活方面,為職工提供早餐,更新通勤車路線等改善職工生活,并拉近與職工距離,竭盡所能地滿足職工要求。張小國說,今后會繼續完善技術通道,為技術人員提供一個提升的平臺從而提高相應的待遇,把人留下來、把人用起,最大限度地將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達到高度統一,使每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為豫光創造出更大的財富,實現大豫光的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