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征|文
與馬存真相識多年,他是個充滿活力的樂天派,一張笑臉很難讓人與嚴肅的有色金屬標準化工作聯系在一起。“十多年前的我和現在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工作很鍛煉人,原來話很少,現在是個‘話嘮’。”他說。一旦說起他所關注的領域,馬存真就像個十足的講師。
性格上的轉變與他的工作性質息息相關,有色金屬標準化工作對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除了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外,還要有踏實敬業、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以及敏銳的反應能力。
標準是非常“專”的領域。“專”是指研究對象比較窄,然而另一方面研究平臺又很大,面向整個行業,事無巨細都需要了如指掌,而馬存真就是在這個寬闊的平臺上慢慢成長起來的一代有色金屬標準工作的專家,也成為他的終身事業。
“第一,專業對口。第二,從個人發展來講,是安身立命吧。安身是沒有任何問題了,立命就要有份責任。如果你把這事當做終身事業來做,這工作可以干一輩子,直到退休。而當你這樣確定以后,對待工作的心態就會發生很大變化。”這種心態也成就了馬存真在標準化工作中的一次次突破與創舉。
自參加工作以來,馬存真曾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共計13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2014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評選為“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勞動模范”。

“工作扎實,組織能力強,十多年來,他所負責的輕金屬板塊已經成為標準所的亮點,個人也獲得了很多行業內的獎項,作為副所長對我起到了很大的協助作用。”他所在的單位領導、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朱玉華用“實至名歸”來評價這位“得力干將”。
14年前,剛畢業兩年的馬存真進入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院,從事有色金屬標準化工作。這期間,恰逢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大發展時期,有色標準化工作也迎來“飛躍式”發展。“事實上,我趕上一個好時候。2000年以前,標準的工作模式相對來說比較保守,工作模式復雜冗長,一年下來,也就制定一二十項標準。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有色金屬行業迅速崛起,有色標準隨之而不斷更新變化。從2005年至2008年,每年制定300~400項標準,這種推進速度和強度是不敢想象的,基本把整個有色的標準體系都完善了。”馬存真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全部歸功于遇到了好時機。
馬存真作為主要組織者完成了商務部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項目《推廣采用出口鋁型材技術指南》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鎂產業數據庫構建及標準化體系研究》中的“標準化體系研究”部分,完成了GB 21347-2008《鎂冶煉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YS/T 628-2007《霧化鎂粉》等10余項標準的編制任務,完善了鎂及鎂合金標準體系,組織了GB 21346-2013《電解鋁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25327-2010《氧化鋁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25324-2010《鋁電解用石墨質陰極炭塊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25325-2010《鋁電解用預焙陽極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等多項能耗標準的研制工作。
真正讓他的名字在有色標準領域家喻戶曉的是,他帶領制定的有色金屬能耗標準及有色安全生產方面的標準開創了中國有色標準史上的先河,并引起全球范圍的關注。作為課題組骨干成員,他參與完成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8~2010年全國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化發展規劃(有色金屬行業)》、海關總署研究課題《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單耗標準研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項目《有色金屬產品能耗標準及計算方法的研究》等。
“在中國,能耗標準是政府的強制性行為。這對企業的能耗節約、能耗使用、設備選用和生產工藝的改進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之前沒有先例。我們單位是第一個做的。”馬存真說。
馬存真認為,標準發展得益于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如果產業還是十年前的狀態,標準也不可能做這么大,因為很多產品市場上沒有,所以說標準是個影子,是幕后的。”
馬存真表示,標準化的活動核心是為企業搭臺,真正唱戲的是企業。企業是主體,產品出來以后推向市場,產品在市場上有供需后,才有可能產生標準化的需求。標準是個妥協的產物,生產企業與需方企業永遠是一對矛盾體,如果協調不好,標準化組織就出面相互協調,“就像勸架一樣,你讓點,你也讓點。但這個過程是科學的,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必須與產品性能指標、國外同類產品相關標準相結合,是一個居中的判斷。總的來說,居于行業的中上水平的標準,肯定是企業正常生產能夠達到的。”
但是,民眾對標準的要求不限于此,甚至希望標準制定的越高越好,與國際標準或發達國家標準越貼近越好。馬存真不這么認為,“這是我們國家很多標準的一個現狀,真正的符合市場的標準,供需雙方都認可的標準是與國外標準有一定差距。這是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
近二十年來,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有色行業的標準體系隨之而不斷更新變化,有色金屬標準的數量從1989年的600多項發展至今已達2837項,無論是從量到質以及適用度都大大增強,幾項具有前瞻性的標準取得了國際標準的突破,保證了我國有色產業的健康發展。
如今,全社會對標準化工作越來越重視,這是我國向有色金屬標準化強國邁進的必要條件。有色強國,標準先行,這一點馬存真表示贊同。他認為,從整個架構、數量、完整性等定義上來看,有色標準已經具備強國標準。“有人會說,中國有色金屬產業還未列‘強國’,標準怎么可能是‘強國’?事實上,只要有成熟的產品,標準就能夠迅速跟進,如果是強國就應該有這樣的機制,而我們已經做到了。”標準的核心生命力在于“適應產業發展”,而在某些領域,有色金屬標準已經起到“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
另一個“強國”的標準就是開放式,供需雙方的要求都要考慮進去,這一點,中國需要改進。馬存真認為,均衡參與才是強國應該具備的,比如美國的ASTM標準(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準),敞開大門全球參與,如果哪國對某項標準感興趣,就可以申請加入會員,親身參與制定,費用非常低。而中國雖然也是開放的,但各種條條框框的隱性東西制約著。
“將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逐漸完善的情況下,參與情況會截然不同,因為不參與就被市場拋棄。現在我國有色的大宗商品都是需方市場,命運不在自己手上,國情決定某些方面可以達到強國標準,某些方面達不到。”他說。
“標準可以一夜之間照搬全世界最先進的標準制定出來,但配套的產業卻不能一夜間‘鯉魚跳龍門’。標準一旦與產業脫節就失去了意義,標準水平不高是產業水平不高所決定的。真正的理想狀態是產品生產出來后質量基本全部滿足標準,且保證穩定性,這樣的標準就是合適的。”
2013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要求有色金屬標委會配合做好化解過剩產能以及節能減排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實際上,馬存真帶領的部門在三年前已經創造性地制定了電解鋁低碳系列標準,包括二氧化碳和全氟化碳的排放量測算方法以及排放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同時修訂了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有力配合了國務院文件精神的落地,為政策貫徹實施提供了技術依據。
“下一步,我們正在考慮修訂《鋁電解安全生產規范》和《鋁電解生產防塵防毒技術規程》,緊貼國家政策,制定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標準。”馬存真告訴記者,未來,標準化要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對于行業發展中的問題,要有科學認識。標準的作用不可小覷,但千萬不要迷信,也不能過分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