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水金 薛璇|文
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榮獲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先進集體,本刊記者近日專程進行了采訪。
4月16日早晨,一場久違的春雨悄無聲息地來到晉南大地,滋潤著巍巍中條。我們坐在前往山西省垣曲縣的車里,向外放眼望去,偉岸雄渾的中條山峰巒疊嶂,草木蒼翠欲滴。正午時分,我們抵達了依中條山而建、而存、而命名的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條山集團”),這家集采礦、選礦、冶煉、加工、運輸、發電、科研設計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兩度榮獲人社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聯合頒發的“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先進集體”榮譽。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來尋求中條山集團榮譽背后的探索和奮進。

接待我們的中條山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劉正國介紹說:“中條山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樹琪在多次論及企業發展規劃時特別強調,企業發展必須以科技、綠色為龍頭。有色行業最重要的兩大板塊就是礦山和冶煉。作為集團的重點建設工程銅礦峪礦二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非煤地下礦山,現在生產很順當,已于2013年實現了達產達標,技術、裝備、產能在國內都是一流的,你們先去銅礦峪看一看。”
沿著集團自建的公路,我們來到銅礦峪礦。在銅礦峪礦調度室副主任高巖的陪同下,我們坐上皮卡,以每小時20公里的勻速度沿著3公里長的斜坡道駛入井下作業現場。在554井下調度室的監控視頻中,我們看到作業現場井然有序,先進的采礦、運輸、通風、除塵、照明、通訊指揮系統井然有條,39套壓風供水自救系統已全部安裝完畢。在作業現場,一臺臺瑞典山特維克生產的電動鏟車節能環保,每一次鏟運10余噸礦石,緩緩倒進24米深的溜井里。在340工作面的旋回破碎工段,一塊塊巨大的銅礦石從11米的落差快速奔下,落入旋回破碎系統,重達38噸的旋回破碎動錐以20到30厘米之間的擺度,大口地“吞咽”著礦石,金石相撞,不時冒出火星,機器巨大的轟鳴聲掩蓋了我們說話的聲音,這一切,對于我們這些“略見過些世面”的記者來說,也只能用排山倒海、撼人心魄來形容了。
高巖介紹說,礦山出礦實行分段封閉式管理,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上下銜接,安全監控保證萬無一失。在一個上鎖的坡道門口,高巖給我們做了示范,他壓下一個電鈴按鈕,鈴聲一響,幾秒鐘后,兩名值班人員就走過來查看情況。
走出地下,該礦黨委書記薛雙龍陪同我們來到選礦廠。銅礦峪礦的粗碎在井下進行,細碎、球磨、浮選、干燥等工序設在選礦廠。三臺“巨無霸”的球磨機,每一臺年處理量達200萬噸,然后,通過皮帶送到冶煉廠。
“銅礦峪礦二期工程于2003年開始建設,當時產能是400萬噸,在改擴建過程中,做到了生產任務不減,所有的設備都是邊安裝、邊調試、邊投產,邊達標 ;2013年完成處理礦量639萬噸,并且實現了綠色生產、安全零事故。”薛雙龍書記自豪地說。
來到中條山集團,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但必去之處就是50萬噸多金屬礦綜合捕集回收技改項目——中條山集團垣曲冶煉廠。2013年11月30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視察該集團時曾說:“我對中條山集團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要把50萬噸項目辦成一個高效、節能、環保、綠色的示范項目。”
垣曲冶煉廠黨委書記賈建華陪我們來到了熱火朝天的生產現場。銅花跳躍,機器轟鳴,精煉爐正在出銅,轉盤澆鑄機前,一塊塊陽極銅板被吊出車間。該廠經營副廠長柴勝利指著一臺“大家伙”介紹說:“這就是亞洲最大的50萬噸富氧底吹爐。我們的工藝裝備技術是國內最好的,特別是配套的環保設施投入大,廢渣吃干榨凈,綜合利用,廢水回收處理,在生產過程中,不需額外添加燃料,靠礦粉里面的硫就可以燃燒,尾氣脫硫量可達99%,遠遠低于國家的排放標準。”
賈建華介紹了該項目的前景:“今年2月份,項目進入試生產,待6月份達產之后,年處理礦量50萬噸,年產陰極銅10萬噸,黃金3噸,白銀150噸,硫酸42萬噸,還可以提煉錫、鎳、鉑等其他金屬,年產值可達100億元、利稅3億元。”
中條山集團的成長發展史,就是中國銅工業的縮影。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輝煌到九十年代的蕭條,再到今天的轉型跨越,成為綠色礦山、綠色冶煉的標桿,映射了中條山人從陣痛到突破自我的浴火重生。
如果企業止步不前,延續原有的陳舊落后工藝和裝備,那么就無法生存與發展。依靠前沿科技和尖端裝備,實現企業的綠色發展、跨越發展,這既是企業面臨的現實選擇,也是行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中條山集團作為一個老企業,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都是利用自有資金來發展,山西省主要領導聽了中條山集團的情況都感慨地說,你們真是自強不息啊。現在,集團畢竟只是邁開了幾步,還處在爬坡階段,我們沒有什么可夸耀的地方。”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劉正國謙虛地說。
劉正國繼續介紹說:“當年,中條山集團2萬名職工年產2萬噸銅,這種格局走了將近40年。今天,12500名職工年產15萬噸銅,我們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作為黃河以北的唯一一家大型采選冶銅企,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樹琪和總經理劉廣耀都有著共同的愿景,就是中條山集團不求將來做大,但一定要做優、做精、做強,這兩個項目(銅礦峪礦和本部冶煉廠)就是做優做精做強的起點。”
2013年10月9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樹琪在中條山第三次黨代會上明確了“做強銅業、開發鎂業、拓展多元、延伸發展”的戰略定位,要求企業結構與企業效率匹配最優化,企業規模和企業效益匹配最優化,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匹配最優化。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此行沒能一一目睹侯馬北方銅業、胡家峪礦、篦子溝礦、建筑建材等項目,不能不說是遺憾。

但是,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集團辦公樓內斑駁脫落的墻面,老舊的水泥樓梯扶手,接待訪客實行簡單的自助餐,以及中條山黨委工作部各位同仁低調務實的工作作風,與二期工程投資20余億元的大手筆,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黨委工作部一位編輯告訴我們,中條山集團把錢都花在刀刃上,在“綠色礦山、綠色冶煉”新科技和新裝備上不吝投入,而他們編輯部只有一臺電腦,大家輪流著用。
經歷過輝煌、陣痛、轉型的中條山人,深深知道“自強不息”精神的深刻涵義。山西省省長李小鵬曾說過:全省國企要學習中條山集團不等不靠、艱苦奮斗、創新圖強、銳意進取的精神。中條山要根據山西省確定的北有太鋼、南有中條的格局,努力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有色金屬行業的旗幟。
我們很難用“新”或“老”來給中條山集團一個準確的定位。自1956年成立至今,她已走過了近60年的奮斗征程,可以說是一個老企業;而目前,她的綠色采礦、綠色冶煉的裝備和技術在國內乃至亞洲都屬于先進行列,成為中國銅企業的標桿,又可以說是一個嶄新的企業。所以,用中條山人自己的話——“煥發著勃勃生機的老企業”來定位,最為準確恰當。
當我們將要離開時,回望綠樹成蔭的中條山集團,遠眺鐘靈毓秀的駱駝峰,此時雨過天睛,陽光正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