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訊](記者 林少華)2014年4月7日,“2014年安德森獎學金頒獎儀式暨苜蓿型奶業發展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第二會議室召開。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鋒,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志,美國使館農業貿易處裴志勇,安德森獎學金評選委員會委員、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連超出席座談會并致辭。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英俊、安德森總裁Mark Anderson、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在奶業發展論壇上分別作了報告。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曹志軍副教授主持了論壇。牧草產業相關企業代表也出席論壇并討論了未來產業發展。
王鋒主任在致辭中說,2013年中國進口苜蓿達75.5 萬噸,創歷史之最,這也表明我國對牧草的需求旺盛。奶牛和苜蓿天然就是一體,無法分離。優質的苜蓿能帶來奶牛的高產量和牧場的高效益。安德森公司很有遠見,通過設立獎學金的方式發掘牧草人才。他希望同學們積極投身實踐,擔起振興苜蓿型奶業發展的重任。
劉連超總經理指出,現代化牧場需要現代化的人才,對比中美奶業,我國不僅設備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專業人才更是匱乏。他所在的公司,目前一線的擠奶工沒有一位25歲左右的專業人才,而國內一些牧場投資者更是不懂牧場的運營。因此,他希望同學們扎實練好基本功,學有所成,投身產業的發展,定能有所作為。
在苜蓿型奶業發展論壇中,張英俊教授指出,中國牧草生產面臨多重挑戰,主要有:認識不足、定位不準、重視不夠;種養分離、草畜關聯度不夠;種草風險大,機械配套不足;土地資源制約等。Mark Anderson先生向大家保證,安德森有能力提供高品質苜蓿,因為安德森提供給中國的牧草都是經過嚴格的飼料安全檢測的。李勝利教授認為要提高原料奶的數量和品質需從4 個方面入手,分別是推廣種養結合模式、推進高質量的牧草生產、推進牧場規模化并減少散戶比例、提升奶牛繁育等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