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建宇
在國際石油價格形成過程中,石油的金融屬性日益突出。
目前,國際石油市場已經形成包括現貨、遠期、期貨等在內的較為成熟、完善的市場體系,期貨交易逐漸替代現貨貿易成為國際能源市場的定價基礎。雖然現貨市場仍是能源價格形成的基礎,但由于期貨市場具有良好的價格發現能力和更強的流動性,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逐漸成為國際石油價格形成的參照基準。國際金融資本對石油商品及其金融衍生品的過度投機行為使得國際石油價格逐漸脫離供需基本面,其劇烈波動嚴重干擾國際經濟的正常運行。
隨著全球石油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石油與金融的結合越來越緊。
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始,一方面,隨著國際石油市場和油價的變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內產油國紛紛放寬限制,大力吸引國外投資,全球油氣勘探開發規模空前。繼而,投資環境趨于惡化,投資成本大有增加之勢,對長期投資帶來一定影響。油氣勘探開發活動區域從易轉難,從陸地走向海洋,從淺海走向深海。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石油消費和供應區域分布的失衡加重,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國有大石油公司也開始“走出去”,加上歐美超大跨國石油公司的勘探開發重點與布局的轉移和調整,使熱點地區油氣勘探開發的國際化競爭加劇。在煉油投資方面,美歐發達國家仍將以煉廠改擴建和技術升級為主,輔以少量必要的新建煉廠項目,發展中國家仍將以新建和擴建并舉、增加產能和產品質量升級并舉的“雙并舉”為投資策略 。石油工業歷來就是資本密集型,勘探開發規模的空前擴大,使得業務經營須臾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
另一方面,世界石油工業經營發展環境的變化使得國際資本快速向石油領域轉移,大石油公司也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市場,通過國際資本運作進行規模空前的大兼并、大聯合、大重組。特別是近幾年,國際石油巨頭的兼并、聯合、重組更加劇烈。
此外,世界石油生產體量巨大,2013年世界石油產量達7500萬桶/天,世界石油工業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國際石油市場已不再是簡單的實體經濟里的貨物交易市場,而是演變成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虛擬經濟里的國際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風吹草動往往會影響到國際石油期貨價格,而國際石油期貨價格的頻繁波動更是會帶動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產生大幅波動,最后期貨價格的波動反映到現貨價格上,將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
因此,石油和金融已經密不可分,經濟全球化下的競爭已經是實物市場與虛擬市場聯動的全方位競爭,石油市場正發展成一個帶有金融化特點的多元市場。
現代科技與金融的發展導致經濟金融化態勢愈發明顯。石油市場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的聯動性增強,形成金融對石油的深度滲透。
從定價機制看,國際原油定價權逐步讓位于金融期貨市場。國際石油價格定價權經歷從西方壟斷寡頭石油公司定價,到歐佩克(OPEC)定價,再到以石油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的轉變過程。隨著石油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增強,其商品市場的交易結構和參與者結構發生變化,商品市場中的金融交易量遠遠超過實物交易量,而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參與者已經由廠商、買家變成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商品價格的形成機制也隨之變化。目前,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倫特原油和美國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薩斯輕質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定價基準。由于受到基金等投機力量的影響,期貨價格會偶爾偏離市場基本供求關系,但以期貨價格作為世界大宗商品的定價基準已成為國際通行標準。目前,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定價基準之一,全球原油貿易的50%左右都參照布倫特原油定價。
從計價方式看,石油價格與其計價貨幣的走勢密切相關。美元貶值會導致石油等以美元定價的資源型商品價格的上漲。中國等國出口增長換來大量美元儲備,石油價格上漲導致歐佩克等產油國積攢大量石油美元,這些美元最終還會回流到美國的資本市場,大量回流的美元最終又啟動下一輪的美元貶值、商品需求和資源需求,即進口增長和石油價格上漲。從石油價格體制看,美元貶值、石油漲價是目前國際經濟格局和增長機制的產物。根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美元對其他石油消費國貨幣每貶值10%,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就會上漲7.5%。金融危機后,為防止美國經濟下滑,美聯儲多次降息,美元與其他貨幣利差擴大。目前情況看,美元呈貶值趨勢而新興經濟體國家貨幣呈升值趨勢。
從現價形成看,投機資金以及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的影響也通過金融放大。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巨幅漲落的背后是國際金融資本和投機資本獲取的巨大套利空間。據相關統計,在國際石油期貨交易中,約有70%屬于投機行為,每桶油價上漲10美元中,投機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2008年,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更足以說明問題。報告顯示,原油期貨交易所中的“超級莊家”總共持有4.6億桶原油期貨,幾乎相當于中國一年原油產量的三分之一強,其對原油期貨產品價格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世界石油市場發生巨大的變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勘探開發成本劇增,業務并購風起云涌,石油金融一體化趨勢越發明顯,所有這一切都日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同時,金融業發展的技術環境、制度環境、法律環境也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正是這些因素促成世界石油金融領域創新浪潮的涌起。石油金融創新分為石油金融工具創新、石油金融機構創新、石油金融市場創新和石油金融制度創新。其中,石油金融工具創新包括石油金融技術、產品交易方式或服務等創新。金融工具創新是石油金融創新的基礎和動力。

□ 石油和金融已經密不可分。李曉東 供圖
石油市場的國際化以及石油市場形式的多樣性,使得石油價格風險管理比其他物資價格風險管理具有難以比擬的優勢。同時石油的特殊地位,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金融品,就像黃金作為經濟貨幣的作用一樣。正因為這一點,它吸引許多交易商、投機商和套利者,并通過他們將石油市場和股票、債券,以及外匯市場連成一片,從而為石油價格風險的分散和轉移提供越來越多的渠道。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同一切在市場經濟中運行的企業一樣,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雪佛龍、德士古和菲利普斯等七家石油公司的經營過程都暴露在來自市場和其他方面的各種風險之中。80年代后期,開始采取各種匯率、利率、期貨和石油期貨、期權和互換等金融衍生工具防范風險,并取得了大規模進展。
進入21世紀,更多的石油金融工具被創造出來。2006年4月,美國石油基金(ETF)上市;2006年7月11日,NYME推出WTI原油金融期貨合約(WTI CRUDE OIL FINANCIAL Futures);2006年,ICE推出WTI原油期貨合約;2007年5月,ICE推出迪拜酸性原油期貨合約;2007年6月1日,DME推出非實物交割的Oman-Brent價差合約和Oman-WTI價差合約;2007年10月,NYMEX推出Brent-DUBAI交易合約;2008年4月,NYMEX推出原油延展期權;2008年5月27日,DME推出WTI、Brent兩種原油的期貨合約;2009年1月,NYNMEX推出DUBAI日歷互換期貨;2009年7月28日,NYNMEX推出ICE歐洲原油期貨及其期貨期權合約交易。
在一系列創新中,不以石油實物資產為交易標的的期貨、期權及其衍生品被大量地、極其精妙且復雜地設計和研發出來,并迅速上市,使得石油市場交易的深度和廣度一舉躍居到全球所有大宗商品交易量之冠。
隨著全球流動性泛濫和追求利潤的需要,這些金融性石油交易工具也逐漸成為國際資本的蓄水池,成為國際金融機構和石油財團資產組合配置的工具。因此,這些合約也被稱為石油金融衍生工具。僅在1984年,世界50個最大的石油公司中,80%都參與石油期貨交易。
隨著這類石油金融工具被頻繁地創造出來,它們的市場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僅在CME圍繞著原油這一個實物資產就推出了100多個相關的交易產品,其中絕大部分是非實物交割的交易合約。這就為金融資本直接參與向實體產業資本和相應的商業資本攫取財富鋪設了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