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佳 趙婧芳
編者按:自7月份以來,國際原油跌跌不休,出乎意料。11月13日,國際原油重挫逾3%,布倫特原油期貨跌穿80美元的支撐位,美國紐約原油期貨跌穿75美元的支撐位。11月29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盤暴跌10.23%,報每桶66.15美元。12月11日,美國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跌破60美元/桶大關,刷新逾五年(2009年7月19日以來)最低收盤位,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至63.68美元/桶,也創逾五年(2009年9月29日以來)最低收盤位。對此,業界專家莫衷一是,市場論者有之,陰謀論者有之,民眾更是一頭霧水:國際原油為何而跌,將跌至何處?本期《環球》欄目邀請多位業界專家縱論此波國際油價大跌,為讀者撥開近期籠罩在國際油價之上的重重迷霧。
國際油價突然走出這一波凌人跌勢,必然有純粹市場因素之外的直接原因。
國際原油價格上半年還出現了一波平穩上漲的行情,6月末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價格突破100美元/桶,升至目前年內的最高點。但自7月份開始,形勢急轉直下,價格就一路下跌。到12月11日,WTI國際原油價格跌至60美元/桶以下,累計跌幅已達40%以上。布倫特原油價格、迪拜原油價格也呈現與WTI價格基本相同的走勢。
誠然,國際原油價格如此大幅度下跌,市場基本面的因素不容忽視。一方面,全球主要產油國原油產量不斷增加,產量增速仍在加快。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增速放緩,很大程度上壓制原油需求。這樣的市場背景為國際油價大跌創造了基礎。但是,國際油價這波跌勢實在太過凌人,絕非純粹市場因素。
2013年底,烏克蘭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欲強化和俄羅斯的關系導致。同年11月22日,烏克蘭親歐洲派在基輔展開反政府示威,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臺、提前舉行選舉。2014年2月22日,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其總統職務,并宣布提前于同年5月25日舉行總統大選。3月11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了克里米亞獨立宣言,烏克蘭局勢宣告惡化。烏克蘭局勢動蕩似乎是國內原因導致,但歸根結底是西方勢力與俄羅斯力量斗爭的結果,因為歐盟一直以來能源方面受制于俄羅斯,通過拉攏烏克蘭來向俄羅斯施壓符合他們的利益。但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是其重要的戰略緩沖區,是隔離歐洲威脅的重要壁壘,俄羅斯不會允許歐洲通過拉攏烏克蘭把“觸角”伸到自己身邊。在這場較量中,俄羅斯表現格外強硬,也表現出了足夠的決心,一時間令歐美處境尷尬。在烏克蘭克里米亞亂局之后美國與俄羅斯關系進一步惡化達到冰點,2014年3月份美國宣布要與盟國一道制裁俄羅斯,這方面的制裁在“MH17事件”之后進一步升級。表面上看,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掌握主動。但美國和歐美一直都在醞釀給予俄羅斯嚴厲制裁。圍繞烏克蘭的博弈,俄羅斯的王牌是能源。打壓油價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出于平衡中國力量的考慮,美國表現得很謹慎。

□ 烏克蘭混亂政局成為國際油價下跌的導火索。圖為基輔抗議者在投擲燃燒瓶。李曉東 供圖
美國在冷戰時期就有運用“石油價格武器”打擊俄羅斯的先例,但那是只有兩個超級大國進行對抗的時代。現在,中國的地位今非昔比,美國必須考慮中國的戰略影響力。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對全球原油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能力,更低廉的石油價格對中國來說應該是夢寐以求的利好。奧巴馬政府自2008年上臺以來就推行“重返亞太”的戰略,雖然口口聲聲說不會遏制中國的崛起,但美國在亞洲繼續稱霸的意圖昭然若揭。石油是關系到國際地緣政治博弈力量此消彼長的重要戰略資源,美國在使用“油價武器”時才左右顧忌,尤其是擔心中國因低油價獲利而導致博弈失衡。因此,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路徑分為四個階段:凍結俄羅斯重要官員的海外資產、限制雙邊貿易、打壓盧布匯率以及現在正在進行的壓低油價。前三個手段似乎都未達到預期效果,眼看俄羅斯在這場事關長遠利益的戰略較量中大獲全勝,不甘心的美國人終于祭出了最后的撒手锏。“低油價可以接受且做好了兩年以上原油價格低于80美元的準備”,沙特似乎并沒有石油減產的計劃,這背后有什么秘密協定尚不得而知,但它暗示國際油價或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美國已準備好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美國縱容日本安倍右傾主義復活,在某種程度上就可看成是一種牽制中國的策略。只是,從奧巴馬政府多次對待安倍政府右傾做法的反復態度中可以看出美國鋌而走險的矛盾心態。畢竟,日本軍國主義曾經也是美國的噩夢。
首當其沖的是俄羅斯的經濟。俄羅斯經濟高度依賴油氣出口,其油氣出口收入占到了俄聯邦預算收入的一半左右。據俄聯邦儲蓄銀行計算,油價在104美元/桶時,俄羅斯政府才能維持收支平衡。也就是說,如果接下來油價維持在80美元/桶的水平,俄羅斯將會出現大幅財政赤字。目前,俄羅斯國內市場已開始動蕩,資本外逃跡象明顯,隨之而來的盧布貶值將會令本就岌岌可危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在高負債的背景之下,俄羅斯債務風險一觸即發。
其次,俄羅斯或將在國際政治博弈中逐漸喪失主動權。長久以來俄羅斯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都是強硬、果斷、雷厲風行,甚至有些“霸道”。國際社會歸根結底屬于強者,俄羅斯過去之所以“霸道”是因為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后盾,以及有說得過去的經濟發展支撐軍事發展。但就目前狀況來看,油價大跌造成的沖擊勢必會削減俄羅斯在軍費上的支出從而使俄羅斯軍事實力有所削弱。而且俄羅斯一直以來多有倚仗的“能源武器”也在逐漸失效,過去俄羅斯經常利用其在能源方面的主動權對歐洲各國進行制約,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及全球能源格局的改變,俄羅斯能源原有“客戶”都開始尋求更廣泛的途徑來解決能源需求問題。這樣一來,俄羅斯的能源主動權也將不斷被弱化。可想而知,這兩個方面主動權喪失的俄羅斯在國際政治博弈中將不再那么主動。
在國際政治舞臺,越來越成熟的中國力量逐步走向舞臺中心,舉手投足間展現出大國的風范與智慧。中美關系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的穩定不僅關系到全球政治、經濟的穩定,更是中美兩國核心利益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面對美國偶爾不友好的行為,中國比以往更加從容,不會針鋒相對、咄咄逼人,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手段施加壓力,達到平衡局面。同時,中國對于美國的決定也不會全盤否定,在某些情況下還會表示支持。一張一弛,為中美關系營造出更加寬松、健康的氛圍。
在處理中俄關系方面,中國表現得也更加自信。烏克蘭危機爆發時,中國始終保持中立立場,進行兩方勢力的平衡,一方面不讓俄羅斯“不理智”的行為使時局過于惡化;另一方面,也不讓美歐勢力對俄形成壓倒趨勢,力求維持現狀,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渠道,同時適時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局勢發展。
大國風范與智慧不僅展現在國際舞臺,在指導自身發展方面也有所體現。“打鐵還需自身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導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針對我國目前能源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不合理的環節進行改革,這對于我國能源產業將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有利于我國能源產業長期的安全穩定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下半頁,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世界結束了東西方兩極對抗的冷戰狀態,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以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為引領、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階段。雖然局部沖突依然存在,但是和平發展依然是世界的主旋律。到21世紀初的這段時間,美國都是世界的霸主,一家獨大的局面使得美國越發膨脹,在全球推行其霸權主義。21世紀最初幾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先后在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燃起了戰火,整個世界都籠罩在美國霸權主義的陰影之下。中國則一直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抓住時機快速發展,伴隨著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新領袖,帶領著亞洲甚至全球經濟走出泥潭,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格局開始發生深刻的改變。
從這次圍繞國際油價的政治博弈來看,中國已然悄悄走到幕前,開始與美、俄同臺周旋。中國已不甘于繼續做一個追隨者,表現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中、美、俄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