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銘岳 馬海東 邵宇政 王 彬
(汕頭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所,廣東 汕頭 515000)
某些特定材質的食品和飲料的容器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游離酚,我國對這類材質的容器浸泡液中游離酚的濃度有明確的限制。
4-氨基安替吡啉比色法測定游離酚含量具有較好的靈敏度和準確度,是國家標準中規定的浸泡液微量游離酚的檢驗方法。大部分容器內壁涂料浸泡液所含游離酚濃度較低,因此用以比色的標準系列溶液也相應地配制成較低的濃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一定的靈敏度,不得不使用氯仿萃取顯色反應產物以提高其濃度。氯仿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和一定的毒性,在使用中難免帶來各種不便,例如萃取過程必須控制一致的時間以避免溶劑揮發程度的不同,操作過程檢驗人員需采取防護措施,另外,若有機相干燥不徹底易形成乳濁液影響吸光度。為了避免上述問題,需要定量提高浸泡液中游離酚的濃度。由于苯酚具有揮發性,在濃縮的過程中應加入NaOH調節pH值將其定量轉化為酚鈉以避免蒸發水分時苯酚的流失。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酸式滴定管 蒸餾瓶 各規格移液管、容量瓶
同GB/T 5009.69-2008比色法部分
1.3.1 實驗過程
待測液的準備:配制三種濃度(0.01μg/mL、0.05μg/mL、0.12μg/mL)苯酚水溶液(用標定后的苯酚標準使用液加無酚水稀釋而成)
樣品浸泡液(按GB/T 5009.69浸泡方法準備)
將上述四種溶液分成等體積(各250mL)的兩份待用
標準系列溶液的配制及待測液的處理
方法1
標準曲線制備:將標定后的苯酚標準使用液在25mL容量瓶中配制成以下濃度水溶液(0μg/mL、0.4μg/mL、0.8μg/mL、1.6μg/mL、2.4μg/mL、3.2μg/mL、4.0μg/mL、6.0μg/mL),依次加入緩沖液,4 氨基-安替吡啉溶液,鐵氰化鉀溶液各1.00mL,每加入一種溶液后應充分搖勻,放置10min后用零管調節零點,于波長460nm處測定吸光度,繪制標準曲線。
浸泡液游離酚的測定:向各待測液加入1.0gNaOH,溶解后移入蒸餾瓶,在蒸餾裝置中蒸至剩余20mL左右體積,往蒸餾瓶中加入一滴甲基橙指示劑,滴加濃磷酸(約2mL)至溶液呈橙紅色,酸化完成后加入5mL硫酸銅溶液,繼續蒸餾操作,另取25mL容量瓶,加入0.5mLNaOH溶液(4g/L),將接收管插入液面下收集餾出液,將餾出液定容至標線(若餾出液不足25mL,可往蒸餾瓶補充少量無酚水繼續蒸餾)。顯色過程與標準曲線制備步驟進行相同操作,顯色完畢后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460nm處的吸光度。
方法2
(對照實驗)按照國標方法完成標準系列溶液的配制和樣品浸泡液的測試。
1.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方法1測試結果:
表1 方法1標準曲線數據值
編號 標準溶液游離酚濃度μg/mL 吸光度41.6 0.269652.4 0.331063.2 0.392474.0 0.451086.0 0.5962 Y=0.0758X+0.1459 r=0.9998
表2 各待測液測試結果
方法1與原方法對照試驗結果:
表3 樣品浸泡液測試結果
(1)從測試結果可看出,在適當濃度水溶液中,安替吡啉和游離酚顯色反應的標準曲線在460nm波長處仍能很好地符合朗伯-比爾定律,可對該濃度范圍內的游離酚進行定量分析,準確性、重現性良好;
(2)采用改進后的方法測定游離酚,可在蒸餾浸泡液的步驟通過調節溶液pH實現對浸泡液游離酚的有效濃縮與定量轉移,餾出液可在顯色反應后直接比色測得濃度值,經過以下公式簡單換算得出原浸泡液游離酚濃度,結果準確可靠。情況需要時甚至可以用非整數比濃縮的餾出液比色和進行濃度換算。
c1=c2V2/V1
c1:浸泡液游離酚濃度(μg/mL)
c2:餾出液游離酚濃度實測值(μg/mL)
V1:浸泡液體積(mL)
V2:餾出液體積(mL)
(3)用原方法對新方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改進后的方法操作簡單可行,節省時間,而且結果準確。
改進前的比色法測定游離酚過程十分繁瑣、費時費力,給檢驗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采用簡化后的方法,不僅節省了一定的時間、避免接觸揮發性有毒溶劑氯仿,而且在實際測定中體現了良好的準確性,希望該方法能為日后的檢驗工作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