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東 JIA Wei-dong;賈巧鳳 JIA Qiao-feng
(①河北郵電通信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021;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北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000)
(①Hebei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Co.,Ltd.,Shijiazhuang 050021,China;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Hebei Co.,Ltd.,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ASON的標準化情況,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跟ASON熟悉的相關的三個標準體系,ITU-T,主要側重于網絡整體結構和模型制定,傳統的光網絡標準都是由它來制定的;IETF,原來是做IT方面的標準,后來它將MPTS進行擴展,對一系列的路由器這方面的協議進行了規范,第三個是OIF,光互連互通。
一個是ITU-T,它首先從上層提出了一個需求,然后再由體系結構往下分,在總體結構下面就對信令和路由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針對每一個需求,然后再去制定自己的協議,有些協議是自己制定了。
OIF主要是信令的規范和制定,支持基本的SDH連接的建立和刪除,不支持鄰居業務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多次互通演示,需求不明確。
E-EEI1.0信令規范已經比較成熟,多次互通演示,不支持保護恢復,沒有實際應用。E-NNI1.8路由規范草案目前只支持單位級單域方式。
IETF主要是GMPLS的標準,它是基于分組交換的MPLS-TE的擴展,以支持非分組形式網絡。
通用多協議標志交換協議(GMPLS)通過完全劃分的方式對各種網絡連接層的控制和數據平面進行管理,對MPLS的架構進一步強化。GMPLS通過允許端對端設定、控制和建立流量工程的方式對新舊網絡的無縫互連和會聚給予支持。借助IP路由選擇和定位模式,通過自動化的端對端設定連接、網絡資源管理,GMPLS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水平,網的操作和管理借助通用的控制平面希望得以簡化。
總之,GMPLS通過建立和設定TDM路徑(它的時隙就是標簽(SONET))、FDM路徑(它的電磁頻率就是標簽(光波))、空間分割復用路徑(它的標簽是指數據的物理位置(光學交叉連接))對MPLS功能進行擴展。
2.1.1 GMPLS工作原理
在一個LSR(標記交換路由器)網絡上,通過產生虛擬的LSP(標記交換路徑),MPLS能夠對IP的規模和QoS進行改善。與MPLS相比,在Layer 1層次上建立連接這是GMPLS的一個增強之處所在。
GMPLS具備覆蓋模型和匹配模型兩種應用模型。覆蓋模型中,也稱UNI,路由器是光纖域的一個客戶機直接作用于鄰接的光纖節點,實際上光纖網絡決定物理光通路,而不是由路由器來決定。
2.1.2 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概述
多協議標簽交換(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種用于快速數據包交換和路由的體系,它為網絡數據流量提供了目標、路由、轉發和交換等能力。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種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機制。MPLS獨立于第二和第三層協議,諸如ATM和IP。它提供了一種方式,將IP地址映射為簡單的具有固定長度的標簽,用于不同的包轉發和包交換技術。它是現有路由和交換協議的接口,如IP、ATM、幀中繼、資源預留協議(RSVP)、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RF)等。
2.1.3 GMPLS和MPLS之間的異同
通過必要的結構,GMPLS對MPLS協議實現擴展,其控制對象通常情況下,主要包括:路由器、DWDM系統、ADM、光交叉互連等。
GMPLS和MPLS都不屬于網絡協議。GMPLS作為信令協議,在該信令協議的作用下,用戶設備為傳輸到另一設備上的信號建立或撤消一個電路。
對于MPLS來說,只對GMPLS所稱的分組交換功能(psc)接口進行處理,而GMPLS增加了其他四種類型的接口。基于幀和信元的內容,第二層交換功能接口實現數據的傳送;基于數據的時隙時分復用(TDM)功能接口實現數據的傳送;就像光交叉互連一樣,交換功能接口在獨立的波長或波段上工作,對于光纖交換功能接口來說,只能在獨立光纖上進行工作。
2.1.4 GMPLS的技術優勢
①加快業務的配置過程:GMPLS統一的信令機制能夠為一切業務提供快速配置服務,同時能夠提供任何級別的QoS,以及相應的可用性。
②業務智能和效率更高:對于網絡系統來說,GMPLS允許對整個網絡的拓撲結構進行瀏覽。
③以前四層網絡完成的功能通過兩層結構就可以完成。
④網絡資源利用的靈活性大大提高。
⑤對于光信號的失真現象,通過標簽集以及顯性標簽控制等就可以降低。
⑥允許建立雙向的LSP。
⑦可以對范圍很廣的數據流進行傳送,同時能夠對大量的業務進行傳送。
2.2.1 GMPLS鏈路保護/恢復
鏈路故障管理在全網管理中屬于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鏈路故障管理來說,通常情況下,主要包括檢測、定位、通告和消除四個步驟。對于GMPLS來說,必須提供光層的故障檢測機制。一旦檢測到故障,在與數據通道隔離的控制通道上,相鄰兩個節點通過傳送LMP Channel Fail報文對故障進行定位。
故障一旦被檢測到,并且對其進行定位和通告后,對鏈路就可以采用合理的信令協議進行保護和恢復。對于鏈路保護和鏈路恢復來說,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鏈路保護要求對資源進行預先分配,同時能夠對故障進行快速隔離,并將故障鏈路上傳送的數據切換到正常的鏈路上。而鏈路恢復需要借助動態資源的創建,同時需用更多的時間對故障進行隔離。
通常情況下,通過路徑切換和線路切換兩種技術實現鏈路保護和鏈路恢復。
2.2.2 鏈路保護
對于鏈路故障來說,雖然通過鏈路保護能夠快速排除,但是,這種方式預先需要對資源進行分配,進一步降低了網絡帶寬的利用率。根據操作方式可以將鏈路保護分為分段保護和路徑保護兩種,在發生故障鏈路的相鄰兩個節點間進行分段保護,在發生故障的LSP的端點執行路徑保護。按照資源的預先分配方式,可以將鏈路保護分為1+1鏈路保護和M:N鏈路保護,所謂1+1鏈路保護,就是通過為每條主通道配置一條備份通道,當故障發生時,對主通道到備份通道的切換由下游節點來完成;對于M:N鏈路保護來說,就是預先為N條主通道分配M條備份通道,這些備份通道平常不傳輸數據,當主通道出現故障時,將數據通過一條備份通道進行傳輸。
2.2.3 鏈路恢復
在有效利用網絡帶寬的情況下,鏈路恢復能夠對故障進行排除。與鏈路保護預先分配資源相比,鏈路恢復通常情況下需要借助動態路由算法和帶寬進行分配,與鏈路保護相比,排除故障的時間往往比較長。
對于排除跳數較多、距離較遠的LSP中出現的故障,線路恢復通常是有效的。這是因為,其只需對LSP中出現故障的那一小段線路進行重新選路,對LSP進行重選路由所需的時間明顯減少。

圖1 鏈路恢復的示意圖
在動態路由技術的作用下,互聯網具有靈活的管理能力和強大的生存能力,人們憑借其完善的域名解析體系,進而能夠比較容易地記住復雜的網站地址;對于電信網來說,由于通過靜態管理模式進行管理,通過靜態預配置的方式對所有信息進行管理,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的開展,同時降低了服務質量,但是在穩定性、可靠性方面,電信網卻具有自身的優勢。
[1]石晶林,丁偉等.MPLS寬帶網絡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
[2]陳錫生,盧建軍,李國民.現在信息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3]龔倩.智能光交換網絡[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
[4]龔曉允,敖發良.基于OSPF的ASON路由協議研究[J].中國數據通信,2005(05).
[5]信息產業部.多協議標記交換總體技術要求[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