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晨



專注于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將逐步獲得與其作品藝術價值相稱的市場回報,這是《中國商人》從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以下簡稱“漢昌集團”)了解到的信息。
長期以來,中國藝術家群體被撕裂為幾大群體:堅守中國主流文化藝術創作傳統的,從事西方藝術創作的,以及希望從“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實驗中獲得更好“錢景”的。但是在西方藝術思潮和交易平臺處于主導地位的當代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家群體的“文化自信”正在被日益削弱。
現在,這種局面有望被改變。
作為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授權的獨立運營機構,漢昌集團正致力于突破中國傳統藝術家作品價值轉化為資產交易價值的“最后100米”。通過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金融中心和交易體系,推動中國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從而實現對中國主流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進行搶救性挖掘、培育和提升,以及中華民族文化藝術資產價值的倍增。
“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是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的惟一標準,一切有悖于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的將嚴格拒之門外?!?/p>
這是該機構的核心定位。也就是說,漢昌集團將把經營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作品作為自己的立身之道,這意味著對于另外一些市場的堅決舍棄。
漢昌集團總裁王小虎證實上述交易標準。接受《中國商人》專訪時,他拋給記者一個問題:“為什么西方的達芬奇、梵高、畢加索,他們的繪畫藝術成了全球收藏家頂禮膜拜的對象,每幅作品的價值動輒上百萬、上億美元,而最具高度思想表達、天人合一的中國主流優秀藝術作品,如八大山人、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的作品價值卻遠遠落后于他們?”
中國經典藝術作品價值長期被低估正是王小虎的心頭之痛。事實上,中國經典藝術作品中簡約而含蓄的哲思,空靈而天然的意境,曾經為達芬奇、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大師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但是藝術品交易市場是用資本來說話的,資本的選擇進而會影響當代藝術家群體的創作傾向,進而波及到藝術家群體乃至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破解中國經典藝術作品從藝術價值到資產價值的轉化問題,仍有賴于藝術品交易市場和交易機制的科學設計與規范化運作。
王小虎的從業履歷,為其最終推動這一機制的探索和運作打下了基礎。他曾擔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化企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文化企業報告》執行主編。此前,他在政府機關工作的23年中,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多次發表文化與藝術等方面的理論文章,在文化產業項目設計、藝術品投資與管理、大型文化活動組織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功底和實操經驗。
日前,就漢昌集團在中國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體系等方面的探索,王小虎與《中國商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華騰飛,文化先行
中國商人:請首先介紹一下漢昌集團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的交易體系是如何成形的?
王小虎:“中華騰飛、文化先行”。文化的復興離不開事業的引領和產業的支撐,更需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實現中國夢,實踐文化先行的理念,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作為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授權獨立運營機構,致力于對中國主流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進行搶救性挖掘、培育和提升;致力于推動中國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金融中心;致力于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資產價值實現倍增,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
說到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的一系列交易規則與交易模式,實際上經過了一個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過程。
自2013年3月份以來,集團領導深入調研上海、北京、天津、深圳、西安、山東等省市文交所,組織涉及金融、證券、法律、藝術、科技等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或機構。在廣泛討論、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對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規則、交易模式進行了頂層設計。在法律框架下,建立了目前國內最具創新的藝術品交易規則。
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一旦正式運行,將標志著中國藝術金融化瓶頸的破解,標志著中國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時代的來臨,也標志著中國藝術品投資進入爆發式的發展。
2013年9月6日,漢昌集團與重慶市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重慶人民大禮堂隆重簽約,授權漢昌集團為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部的獨家運營機構。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是由中國證監會牽頭的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備案通過,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資國有企業。
十大創新,確保公平交易
中國商人:漢昌集團在文化產權交易方面有什么特色,可以吸引藝術家、投資者等各方交易主體以及社會公眾的規范參與?
王小虎:漢昌集團以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為方向,以“中華騰飛、文化先行”為宗旨,以“讓藝術融入生活,讓文化改變世界”為理念,堅持“公信、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創新藝術金融模式,建立中國藝術金融產業鏈,通過推進中國藝術品的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提升中國藝術品全球認知度和國際地位。
作為中國藝術金融產業鏈的探索者、創新者和引領者,漢昌集團全力打造中國藝術金融中心,全力建設藝術與金融融合的新高地。當前,圍繞中國藝術金融中心的建設,漢昌集團在交易規則、交易模式上突破了十大創新點:
第一、建立交易參與主體體系。建立由藝術品持有人、投資人、交易保薦商和各交易服務商融為一體的交易參與主體體系。規定各交易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奠定交易市場穩定和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
第二、創立交易保薦商制度。參照我國資本市場證券發行和上市,我們建立了交易保薦商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整合藝術品資源,篩選優質的藝術品標的或組合藝術品資產進行發售和上市,活躍交易市場;幫助交易人、投資人發現藝術品價值、培育藝術品價值、提升藝術品價值和實現藝術品價值。交易保薦商在保薦范圍對藝術品持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投資人的風險,對實現“藝術品的高門檻,投資者的低門檻”的大眾化具有現實意義。
第三、建立交易服務商體系。為擬發售、上市藝術品或藝術品組合提供鑒定、評估、保險、運輸押運、保存保管、法律見證或產權鑒證、出版展覽、拍賣轉讓、衍生品開發、貸款融資、資金劃拔、登記結算等基本服務和藝術品經營開發所需服務的各類服務商共同組成藝術品交易服務商體系。交易服務商體系的建立有助于藝術品市場活躍和藝術品價值傳播。
第四、成立上市審核委員會。由藝術、金融、法律、經濟、管理等領域的專家組成上市審核委員會,對擬發售上市的藝術品及相關資料進行審核,對保證藝術品的品質,防范市場風險、保障投資人和其他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市場的正常運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建立藝術品保真體系。藝術品的高保真、高品質、高價值是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生命,我們在全國藝術品交易行業中首次提出并建立藝術品保真體系。其中包括通過既定程序、既定方法將藝術品標的法律特征進行固化,包括鑒定、評估、法律見證和鑒證、保險和形象包裝等環節,從制度上保證了投資者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長久發展。
第六、完善藝術品備案。對每件藝術品建立身份檔案,提升藝術品價值和品質,確保傳承有序、投資有價值和擁有真品。交易中心將向投資人出示:中國藝術品產權證、中國藝術品法律見證書、中國藝術品評估證書、中國藝術品鑒定證書。
第七、建立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建立科學的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由權威藝術專業評估機構、資產評估機構、政府監管部門、藝術品持有人、藝術評論家等組成評估班底,對擬發售的藝術品進行價值評估,提出合適的藝術品發售參考價。
第八、建立藝術品價格體系。交易中心擬定藝術品價格由以下權重構成:藝術品歷史交易成交價格、藝術品近期市場交易價格、專業評估機構的評估價格、專家建議價格、藝術品持有人的報價、交易保薦商的報價。
第九、建立交易風險控制體系。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確保交易風險控制,對交易參與主體實行會員制管理,對上市藝術品實行漲跌幅限制、停牌、要約交易、要約收購、退市等制度的實施,有效控制突發事件,從而確保交易市場的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第十、建立和完善藝術品退市機制。交易期限屆滿,對上市藝術品進行階段性退市。為藝術品的收藏和藝術品的分拆重組再上市提供保障基礎,為藝術品價值的提升提供足夠的空間。
營造文化與金融對接平臺
中國商人:如何聚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資本,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一個課題。你提到要實現藝術作品的資產化甚至是證券化,這其中規范的產權交易體系是一個方面,在與金融機構等資本力量的對接方面公司還有哪些規劃?
王小虎: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文化產業已被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柱性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基礎。
在實現這個產業目標的過程中,文化與金融的對接與融合,文化產品資本化和證券化,將會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最基礎的、最前沿以及最具創新空間的跨界融合產業,代表著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方向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產業與金融產業融合的重要領域。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文化科技產業也稱數字文化產業,體現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力、代表著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乃至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的角度來看,數字文化產業都是朝陽產業,也是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的產業。
漢昌集團攜手中金控股集團圍繞中國數字文化產業基地和中國藝術品產業集群基地,正在建設中國藝術金融中心,共同打造重慶文化產業總部基地。這個總部基地將建設成為重慶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文化新地標,成為中國最具行業引領和示范意義的文化產業(集聚)園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級文化科技示范基地。
漢昌集團在總部基地項目上計劃總投資50億元,園區項目建設完成后年產值達到1400億元以上,完成年稅50億元以上,解決就業崗位1.5萬人。我們計劃打造包括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中國藝術金融交易平臺、中國藝術品展示與物流中心、中國藝術品鑒定與估價中心、中國藝術品拍賣中心、中國藝術品銀行、中國藝術品增值服務和延伸產品開發中心、中國(中西部)藝術品(含工藝美術品)出口基地等在內的20個重點項目。
在園區運營上,重慶文化產業總部基地堅持品牌打造為導向,努力堅持打造“八個一”品牌:中國文化產業總部基地第一品牌、國家級藝術金融產業基地第一品牌、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第一品牌、國家級移動互聯網產業孵化基地第一品牌、中國文化金融人才培養基地第一品牌、重慶文化網絡平臺第一品牌、重慶互聯網才人培訓基地第一品牌、未來城新型綜合型社區第一品牌。
中華文化的復興,需要我們走出去、走向世界。重慶文化產業總部基地一方面堅持使文化產品走向全國;另一方面堅持將文化產品走向世界。
我們充分利用重慶新絲綢之路橋頭堡的區位優勢,為歐美市場提供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及其他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
重慶文化產業總部基地將以實現三位一體的總體目標為導向,以“中國藝術金融大廈”為載體,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藝術金融中心”,包括中國藝術金融中心和中國藝術品銀行,實現年交易額達到4000-5000億元、建立全球40個區域市場交易中心(國內30個、國外10個),外加藝術品收藏10萬件、市值達到2000億元;以數字文化產業集群為導向、以中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為支撐,吸引和孵化一千余家文化科技企業,最終實現產值500億元,實現利稅40億元,并且推動15-20家相關企業在海內外上市。
通過上述系列平臺建設和相關計劃的實施,重慶文化產業總部基地將引領以中國夢為導向,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夢想,推動藝術品產業和數字文化產業藝術家和創意人員實現自身的小夢想,彰顯文化影響力,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彰顯文化、凝聚夢想的現代化的文化產業集聚園區。
堅持中國傳統主流
藝術品交易方向
中國商人:從一個資深美術評論家,你最終成為藝術金融和交易平臺的操盤手。你認為中國藝術品處于弱勢地位的歷史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漢昌集團會把中國傳統主流藝品作為唯一的交易標準?
王小虎: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創造了多彩燦爛的文化形態,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因此,我們需要牢牢堅守民族文化精神家園。
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是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的惟一標準,一切有悖于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的,嚴格拒之門外。
這不僅是出于我們的文化自信,更是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創作高度的了解,我們要做的是在資本和交易市場把它的價值發揮出來。
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深深烙印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是民族精神的高度提煉。在交易藝術作品的選擇上,我們只看作品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不在于藝術家的地位、頭銜和市場操縱的價格。
中國主流傳統藝術品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高度融合,凝聚著千百年來的文化思想精髓,是民族精神最深層次的表達,也是藝術家思想情感的高度表達,是迄今為止人類最高的精神產品。
尤其是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雕刻藝術、建筑藝術,都是與自然直接對話的結晶。藝術家通過筆下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蟲草鳥魚,寄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梢哉f,中國的一幅優秀的作品,就是一部圣經和大部頭的哲學著作,具有高貴的生命。它承載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思想價值,是僅有幾百年歷史的近現代西方藝術不能比擬的。
但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處于衰微狀態,以至于中華民族出現了一些精神危機。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在經濟上是“硬”了,但文化卻“軟”了。人們的內心世界被日益異化,與之相應的是,西方文化藝術卻主導全球文化。
可以說,西方的強勢文化占據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影響了人們對是非、美丑的判別標準,特別是我們的藝術教育、藝術創作全是西化的,完全失去了民族傳統的主方向,這是民族精神的悲哀。西方的達芬奇、梵高、畢加索,他們的繪畫藝術成了全球收藏家頂禮膜拜的對象,每幅作品的價值動輒上百萬、上億美元,而最具高度思想表達、天人合一的中國主流優秀藝術作品,如八大山人、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作品的價值卻遠遠落后于他們。因此,中國人應該醒了,民族的文化需要復興,需要徹徹底底地重新建構自己的藝術精神世界。漢昌集團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愿意擔當起這一歷史重任。
堅持中國傳統主流藝術為交易方向,就是要和低俗藝術劃清界限,給人們以方向引導,重新塑造人們的藝術精神和文化品質。在國家的前進道路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要讓那些作品建立在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堅固的理論基礎上的優秀藝術家站立起來,讓他們的作品引領中華民族文化復興。
當然,西方也有優秀的藝術家,但是,我們是華夏子孫,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不能一味地“唯西論”,而是應該尊重和傳承我們的文化,用新科技、新方法、新理念來呈現、展現和發展我們古老而悠長的中華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