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13-11-06
作者簡介: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課題主持人:盧曉中。課題組成員:陳先哲,匡維,歐小軍,倪熙,程偉。本文執筆:陳先哲,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盧曉中,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廣州/510631)
*本文系2009年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批準號C10189)的主報告。摘要:當前廣東研究生教育存在規模偏小、結構不夠合理、培養質量不高等主要問題,難以為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提供足夠人才支持。本課題組立足問題,結合未來近十年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分析,對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規模與結構做出預測,并據此建構未來廣東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通過擴大規模、保障質量的政府戰略,深化校企合作、倒逼專業結構調整的市場戰略,改革培養機制、培養創新能力的高校戰略來推進未來近十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問題;需求廣東省研究生教育,自1935年中山大學首設研究生院開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有77年的歷史。進入新世紀以來,廣東省研究生教育規模更是不斷擴大,研究生已經成為中高級就業市場的主力軍。與此同時,廣東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全面進入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廣東“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必然要求廣東高等教育為“轉型升級”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持,作為高等教育之“塔尖”的研究生教育更是責無旁貸。因此,在此時期對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進行認真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組承擔了這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并通過面上分析和重點調研,基于現存的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嘗試構建未來近十年的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
一、基于問題的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現狀分析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廣東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廣東研究生教育發展勢頭較好,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生教育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成就背后,在規模、結構和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恐將難以為廣東經濟社會轉型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持。
(一)研究生教育規模偏小,與經濟大省地位不匹配
1.絕對規模偏小
從2010年“新招全日制研究生人數,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人數,獲碩士以上學位人數”這三項指標看,廣東省都是在全國排名7-8位,遠低于北京,與上海、江蘇、湖北、遼寧也有一定差距(見表1)。
2.相對規模偏小
高等教育相對規模,一般是指利用人口或經濟指標來衡量高等教育規模相對于人口或經濟的水平。截至2010年底,廣東省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78%,經濟總量(GDP)占全國總量的11.43%,居全國第一位,但在校研究生數僅占全國總數的4.7%;每萬人口在校研究生6.9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47人),更遠低于東部省份江蘇的16.02人、中部省份湖北的18.01人、西部省份陜西的22.77人。2010年,廣東每億元GDP對應在校研究生僅為1.59人,低于全國平均的3.86人,遠低于江蘇的3.08人、湖北的6.52人、陜西的8.48人①。
·研究生教育· 基于問題和需求的廣東省中長期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 (二)研究生教育結構不夠合理,與市場結合度不高
1.學科結構不夠合理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2010年第十一次學位審核結果,廣東高校增加了不少學位授權點。但此審核結果也反映了廣東省學位授權點在學科分布方面的缺陷:一是理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比例有所下降。廣東省目前理科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41個,絕對數比上次學位審核后的21個明顯增加,但占廣東省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比例則從16%降至13.9%。二是工科等應用學科的學位授權點所占比例下降。第十一次學位審核后,現有工科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86個,絕對數較上次學位授權審核后的48個有較大提高,但占廣東省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數的比例反而下降了,為29.1%,低于原有的34.5%。從理、工科的碩士授權點的變化看,廣東省研究生學科結構調整未能與市場需求較好結合。廣東作為產業大省,面臨產業轉型之重任,對理工類高級專業人才需求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其他類型人才,遺憾的是研究生學科結構調整與市場需求并不合拍。
2.類型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廣東省專業學位授權高校的覆蓋面和規模仍偏小,結構比例不夠合理,專業類別集中,難以滿足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是不能滿足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需求。盡管2010年廣東省研究生專業學位占研究生教育比例已為40.5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60-70%的比例(美國的專業學位比重甚至達到了85%)仍相距甚遠。廣東省研究生專業學位多集中在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等,造成這些學科的“人才過剩”與其他學科的“人才短缺”的結構性失調并存。
(三)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足
1.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
學位論文質量是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本課題組對廣東部分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調查表明,相當多研究生導師認為目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選題缺乏新意,很多是文獻資料的堆砌;論文缺乏學術規范,抄襲現象嚴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基礎理論的原創性以及實驗的工作量、論文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與國外同類大學相比,則差距更大。
2.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
廣東雖然在不斷推行研究生創新計劃,加快研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仍未有明顯成效。本課題組通過對廣東部分高校的調查發現,相當高比例的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和研究生管理人員都認為本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不足。
二、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分析 (一)廣東省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分析
基于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看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各個勞動力市場對研究生的需求狀況,即研究生規模與各個產業人口比重的關系。課題組通過分析各個產業人口比重與在校研究生規模的相關系數,發現第二、三產業人口比重與在校研究生規模成正相關。其中第二產業人口比重在0.01水平上與在校研究生規模呈顯著相關;第三產業人口比重在0.05水平上與在校研究生規模呈顯著相關。但鑒于廣東省將產業結構升級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第三產業結構在未來近十年對研究生規模的影響將更為顯著,因此本調查報告將研究生招生數乘以第三產業人口比重作為預測研究生教育規模的綜合指標,即研究生數(X1),將其與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X2)與研究生規模(Y)進行擬合,嘗試建立回歸模型。
回歸模型建立后將研究生規模(Y)作為因變量,研究生數(X1)與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X2)作為自變量,得到散點圖,圖上沒有出現某種有規律的圖案,即殘差隨機分布于整個散點圖,因此符合方差齊性假設。
此外,從柱狀圖和正態P-P圖可以看出,因變量研究生規模的殘差符合正態分布。得到預測模型如下:
Y=-814.821+7.131X1+0.301X2 (1)
模型匯總顯示研究生數、GDP與研究生規模的整體關系報告為0.997。當對多重相關R進行平方時,發現兩個預測因子可以解釋研究生規模中99.4%的變異,矯正后的R2為99.3%,與99.4%的樣本R2差別不大,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F檢驗的結果表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呈顯著相關,F(2,12)=945.318(P<0.01)。綜上所述,認為該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由公式(1)可知,要想預測未來廣東省研究生發展規模,必須預測未來廣東省研究生數以及GDP。根據2011年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十二五”時期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因此本報告以9%的增長速度為基準來預測相關年份的GDP。由于研究生數為研究生招生數和第三產業人口結構比重的乘積,所以第一步應該預測未來年份研究生招生數,其次是第三產業人口結構比重。
依據1995-2009年研究生招生數(數據參考《2008-2009教育事業簡報》,具體數據略),建立研究生招生人數回歸模型:
研究生招生數=-3423627.617+1715.532T(T為年份) (2)
該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水平a=0.01的F檢驗,回歸參數通過了顯著性水平a=0.001的T檢驗,因此可以根據公式(2)預測未來研究生招生數量。
另外,我們采用廣東信息統計網上經濟普查系列研究課題之四《廣東第二、三產業勞動就業問題研究》對廣東省產業結構演變趨勢的預測[1],并基于2003以來的第三產業人口結構比重建立回歸模型:
第三產業人口結構比重=-2166.533+1.095T(T為年份) (3)
該回歸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水平a=0.01的F檢驗,回歸參數通過了顯著性水平a=0.001的T檢驗,因此可以根據公式(3)預測第三產業人口結構比重。
根據公式(1)、(2)、(3)得出2013-2020年廣東省研究生規模預測結果,見表2。
根據以上預測,到2020年,廣東省在校研究生規模應達到16萬人以上,約為當前規模的兩倍。也即未來近十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規模應當保持適度增長,一方面與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另一方面保持對研究生教育先進省市的追趕力度。
(二)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結構發展分析
“研究生教育結構優化要以發展帶動結構調整向以結構調整帶動發展轉變,從被動調整向主動適應轉變。”[2]廣東研究生教育結構中的科類結構、類型結構、形式結構與層次結構與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的耦合性是今后研究生教育結構進一步調整的重點,并以此增強研究生教育的內部協調性和外部適應性。因此,廣東省的研究生教育應該緊緊圍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不斷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一是需要優化研究生教育學科結構。《廣東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到2015年,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汽車、石化、鋼鐵、船舶等先進制造業,金融、物流、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工業設計和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家用電器、紡織服裝、輕工食品、建材、造紙等傳統優勢產業,優質糧食、特色園藝、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現代農業以及其他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培養開發急需緊缺專門人才39萬人。到2020年,新增80萬人。”[3]這預示著接下來近十年,廣東省應當重點建設與以上產業相關的專業。因此,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學科結構優化的重點應當是圍繞這些產業結構的人才需求進行,并克服現有研究生教育結構中“理工較弱,文科偏多”的學科結構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二是需要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加大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力度是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優化的重點。未來幾年,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將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關鍵節點,基礎產業結構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引發和促進企業由規模擴張轉為效益提高。在效益的引導下,行業內部分工、產業鏈迅速轉化,產業集聚方式由原來的規模效益轉為技術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業制度更加規范,行業發展的機制逐步融入國際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在這種發展背景下,需要在類型結構上繼續大力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的增量,并依托產業轉型升級平臺探索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新模式,催生培養新機制。
三、基于問題和需求的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建構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地區,其教育發展戰略的建構必須緊緊圍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現存的內在問題,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外在需求。基于以上的問題剖析和需求分析,并借助美國高等教育家伯頓·克拉克提出來用于分析高等教育問題的框架——“三角協調模式”,本課題組試圖從政府、市場、高校三個層面來建構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
(一)政府戰略:擴大規模,保障質量
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省級政府以及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起主導作用。針對廣東的具體情況,政府層面的戰略重點應放在以下兩大方面:
1.適度擴大研究生教育總體規模
盡管規模問題已不是廣東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但廣東省作為一個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需要源源不斷的高級人才支持。因此,今后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的重點任務之一還是應當適度擴大規模,使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的規模能與經濟大省地位相匹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主題應從外延式發展轉為內涵式發展。因此,盡管廣東省研究生總體規模和先進省市還有一定差距,但在發展戰略上也不宜過猛地擴大規模,進行跨越式發展。應當根據廣東省經濟結構發展變化,保持適度增長,將戰略中心放在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探索新的培養模式上,使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在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積極回應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需要。
2.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近年來國內研究生規模大幅擴張,研究生培養質量為人詬病,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已是迫在眉睫。目前,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作為國家級的質量評估機構已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評估、考試、認證咨詢、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過,面對我國幅員遼闊、高校紛繁復雜、教育分級管理的實際情況,即便是國家級教育評估機構,也不可能大小事情一一俱到,必須重視并發揮各地省級教育評估專業機構在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中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發展研究與評估中心作為省級的評估機構,主要履行的職責以本科教學和中小學教學評估為主。研究生教育質量檢查與評估的工作則歸口于廣東省教育廳科研處,而科研處并非專業的評估機構,很難開展專業的評估。因此,如何理順關系,整合資源,發揮省級評估機構的真正作用,根據本省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省經濟發展等的實際需要,制訂符合本省研究生教育質量發展目標和質量保障的框架,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首要任務。
(二)市場戰略:深化校企合作,倒逼專業結構調整
1.深化校企合作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不僅是輸送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主要方向,也是研究生教育獲取經費與技術支持的重要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也提倡“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4],鼓勵校企合作式的研究生培養。
2011年,廣東省已批準中山大學“光學工程”等57個基地為2011年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5],為校企合作式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首開先河。廣東省市場力量活躍,大中小企業眾多,且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較強的發展動力,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式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大有文章可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內涵應是多層面、多層次的,既可以是教學上的合作,也可以是師資上的合作,還可以是科研項目的開發與轉化。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應當重視產學研用結合,牢固確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這個核心,把產學研用結合的基點放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聯合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和產業化基地等方式,實行優勢互補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使企業獲得持續創新的能力的同時也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確保企業發展中急需人才不斷得到補充,最終實現企業、高校和研究生的三贏。
2.通過市場倒逼機制促進研究生專業結構調整
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和辦學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只有熟悉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才能培養出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前,部分廣東高校在研究生專業設置上存在趨同和集中現象,與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需求的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相違背。而且,從高校的碩士學位授權點變化來看,學校與市場結合度低,未能很好地考慮到未來經濟、科技和社會產業結構的發展以及人才市場的預期需要。因此,應當通過市場倒逼機制,迫使相關高校打破專業設置的壁壘,促進研究生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要通過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倒逼相關高校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主動加強與廣東經濟產業的合作關系,把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就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并根據自身特點設置富有地方特色的學科和專業,增強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高校戰略:改革培養機制,培養創新能力
1.改革培養機制
作為培養單位,廣東高校的戰略重點之一應落在研究生培養機制上。為此,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建立研究生導師負責制,提高導師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進一步完善激勵和淘汰機制,建立科學的研究生教育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導師培養研究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應當通過建立更為科學、完善的研究生評價體系,把研究生的獎助與其實際表現結合起來,形成有利于激發研究生創新熱情和創新實踐的培養機制。
2.培養創新能力
不管是應用型人才,還是學術型人才,創新能力都應是研究生必備的素質。從對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分析可知,其總體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是處于比較薄弱的環節。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研究生教育的高層次性和創造性特征使“它比任何其他學位更花費精力,其教學和研究指導工作比其他工作占用更多的時間”[6]。因此,廣東各研究生培養高校應在教學體制改革、導師隊伍建設、創新環境建設、研究生素養的提高等方面積極采取措施,以增強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充分利用課程教學、科研實踐、論文撰寫三個主要培養途徑,以及通過管理者、導師、研究生本人三方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并為廣東技術創新體系提供一線的創新人才。
未來近十年之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需政府、市場、高校凝聚目標,形成合力,方能達致。力爭到2020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能成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一支關鍵力量,并為廣東“加快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高級人才支持。
注釋:
① 根據各相關省份所公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及廣東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內部資料整理。
參考文獻:
[1]廣東經濟普查系列研究課題之四:廣東第二、三產業勞動就業問題研究[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70522_47091.htm.
[2]謝維和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戰略與規劃[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0.
[3]廣東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EB/OL].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1/15/content_6916704.htm.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1-07-25.
[5]關于批準2011年(首批)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的通知[EB/OL].http://xwb.gdhed.edu.cn/news/20110905.htm.2011-09-02.
[6][美]弗蘭克·H.T.羅德斯.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未來[M].王曉陽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63.
(責任編輯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