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軍+顧永安+陸正林



收稿日期:2013-10-11
作者簡介:李智軍,常熟理工學院黨委院長辦公室助理研究員,碩士;顧永安,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陸正林,常熟理工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江蘇常熟/215500)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高教重點資助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內部組織機構改革研究”(項目批準號B-a/2011/01/001)、江蘇省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資助項目“新建院校本科轉型發展的邏輯研究”(項目批準號2013SJB88000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一般資助課題/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資助課題“城鄉一體化與地方高?;影l展研究”(項目批準號KT2011312)、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省市共建地方高校的體制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D/2011/01/001)的成果之一。 摘要: 近十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民辦本科院校已占新建本科院校總數的近1/3,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文章系統分析了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設置進度、區域分布、建?;A、科類結構,并基于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趨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民辦本科院校;設置進度;區域分布;建?;A;科類結構 我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睆拇?,民辦教育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支持民辦教育”,而且將民辦教育視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賦予了民辦教育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為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提供了政策依據。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民辦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民辦高等教育也頗受關注,并且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突出表現之一就是民辦本科院校①設置數量明顯增加、區域分布逐步拓展、科類結構日趨完善。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階段,我國設置更多民辦本科院校確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早在2004年,就有國內學者對民辦本科院校設置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認為當下設置民辦本科院校正好適應四個方面需要,即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需要、籌措教育經費的需要、教育消費主體不斷壯大的需要、扶持民辦高等教育的需要;進而從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師資隊伍、管理模式、合法性、公辦與民辦高校趨同化等方面,論證了設置民辦本科院校是可行的。[1]回顧十余年來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歷程,全面了解和細致分析我國民辦本科院校設置情況,理清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脈絡,對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具有基礎性作用,對今后一段時期民辦本科院校設置的宏觀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基于此,筆者試對我國民辦本科院校設置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相關思考與建議。
一、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設置進度分析
據了解,我國對民辦高等院校設置最早作出規定的文本為《民辦高等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國家教育委員會1993年8月17日頒發并實施,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其中明確規定“民辦高等學校,系指除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組織以外的各種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自籌資金,依照本規定設立的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教育機構”。“民辦高等學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設置民辦高等學校要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與現有各類高等教育統籌規劃,有利于高等教育布局、層次、科類結構的改善?!眹覍εd辦民辦高校的方針是“積極鼓勵、正確引導”。而實際上,《暫行規定》頒布之時,我國還沒有獨立設置一所民辦本科院校。從1993年《暫行規定》實施至2000年之前,我國只設立了一所民辦本科院校,即仰恩大學。仰恩大學自1994年7月起,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試點,由仰恩基金會獨立辦學,是全國第一所民辦本科院校(或者說是本科層次的私立大學),也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第一塊“試驗田”。直到2000年3月,黃河科技學院作為全國首家被教育部批準由專科升格為本科院校,從此拉開了21世紀我國興辦民辦本科院校的序幕。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國內不少研究者將1999年以來升格為本科的院校稱為新建本科院校,因此,黃河科技學院可以被視為我國第一所新建民辦本科院校。
2000年之后,直至2013年,除2001、2004、2010年這三年沒有新增設民辦本科院校之外,每年都有不同數量的民辦本科院校設置。其中,2011年新增設31所民辦本科院校(包括17所專升本院校,14所獨立學院轉設本科院校),民辦本科院校設置數量為歷年之最。相比較多(新增超過10所)的年份,是2005年新增設16所,2008年新增設17所,2013年新增設10所民辦本科院校(均為獨立學院轉設而成)。截至2013年6月,我國民辦本科院校數量已達95所。具體設置進度情況如表1所示(表1為筆者根據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官方網站提供的權威數據資料整理而成)。
說明:①按照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的統計分類,分為公辦和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劃入民辦院校統計,若按此統計,我國民辦本科院??倲禐?9所。我國目前正式成立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有4所,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2004年成立)、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廣東,2005年成立)、西交利物浦大學(江蘇,2006年成立)、上海紐約大學(上海,2012年成立)。②本文筆者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大學與民辦本科院校實質上有相當大差異,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現有4所)不列為民辦本科院校之中,因此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總數為95所。③目前還有3所已批準籌建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分別是溫州肯恩大學(浙江,2011年批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廣東,2012年批籌)、昆山杜克大學(江蘇,2012年批籌),因在籌建期間,未正式成立,故暫不列入統計范圍。
根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顯示,目前我國有本科院校877所,其中公辦本科院校778所,民辦本科院校95所[2],二者之比約為8∶1。民辦本科院校僅占全國本科院??倲档?1%。從總體規模上看,民辦本科院校遠遠小于公辦本科院校。如果再進行更細區分,在全國本科院校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999年之后建立的本科高校)346所[3],新建民辦本科院校94所②,約占新建本科院校總數的27%。這說明21世紀以來,民辦本科院校在我國新增本科院校的整體結構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社會環境和政策驅動影響等因素制約,其發展速度和現有規模盡管趕不上公辦新建本科院校,但是其發展的后續空間相當大,前景比較樂觀。
綜上所述,民辦本科院校設置進度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1993~2000年,也就是從《暫行規定》頒布實施到黃河科技學院正式升本,民辦本科院校設置進度極為緩慢,僅有2所民辦本科院校設置。第二,2001~2003年,即指從黃河科技學院升本之后到《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民辦本科院校設置進度稍微加快,共設置了7所。第三,2004~201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之后的近十年,民辦本科院校設置進度空前提速,共設置了76所,院校數量增長幾乎每三年翻一番。第四,2013年之后,《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十年之后,民辦本科院校設置穩步增長,且以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院校為主要途徑,預計每年轉設十所院校左右。[4]這充分體現了民辦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二、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省域分布格局分析
目前,我國大陸的行政區域劃分為32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 個直轄市。據統計,在大陸32個省級行政區劃中,民辦本科院校已經遍布全國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但是民辦本科院校的設置在省域布局上仍然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其中,東北地區的遼寧、黑龍江、吉林三個省份現有民辦本科院校24所,占民辦本科院校總數的25%,是我國民辦本科院校最為集中的區域。中部地區的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和河北七省共有29所,約占民辦本科院校總數的30%。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的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廣東、福建和海南七省共有23所,占民辦本科院??倲档?4%。西部的陜西、寧夏、四川、廣西、云南、重慶六個省份共有民辦本科院校16所,占民辦本科院校總數的16%。這六省之中,除陜西有8所民辦本科院校之外,其他五省之中每省僅有1所或2所。西部十二個省份中的甘肅、貴州、青海、西藏、新疆、內蒙古等6省至今還沒有一所民辦本科院校??梢?,相比較而言,西部地區民辦本科院校總體數量偏少,分布也極不均衡,具體分布情況參見表2。
根據對民辦本科院校省域分布格局的梳理,結合公辦本科院校在各省域設置情況,綜合分析發現,公辦本科院校相對較多的省份,民辦本科院校則比較少。比如高等教育發達的江蘇省,至今僅有2所民辦本科院校,廣東僅有3所民辦本科院校,四個直轄市中僅有上海有3所,其他三個直轄市各有1所民辦本科院校,這些地區的公辦本科院校都比較密集。
如果按照高校所在城市級別進一步劃分,在95所民辦本科院校中,有67所位于省會城市(4個直轄市的6所高校計算在內),占民辦本科院校總數的71%;26所位于地級市,占院??倲档?7%。而只有燕京理工學院(位于河北廊坊市所轄的三河市)和濰坊科技學院(位于山東濰坊市所轄的壽光市)2所民辦本科院校位于縣級市。也許因為省會城市的資源優勢和生源吸引力的緣故,民辦本科院校大多在省會城市辦學。據統計,各省的省會城市設置民辦本科院校數量(合計67所)分別為:哈爾濱8所,西安6所,武漢6所,長春5所,鄭州5所,沈陽4所,合肥4所,南昌4所,石家莊3所,廣州2所,濟南2所,南寧2所,成都2所,南京、杭州、太原、長沙、銀川、昆明、福州、海口各有1所;四個直轄市中,上海有3所,北京、天津、重慶各有1所。進一步調查發現,民辦本科院校所在的地級城市絕大多數都是經濟發達城市,比如蘇州、無錫、東莞、大連、青島、寧波、紹興、泉州、煙臺等,而經濟落后城市因民間資本薄弱等因素制約致使與民辦本科院校設置“無緣”。
三、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建設基礎分析
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建校基礎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由高職高專院校升格而成,60所民辦本科院校屬于此類情況,占63%;二是由獨立學院轉設而成,有35所是由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院校(具體轉設情況見表3),占37%。
對一所高校的建校基礎進行追溯,可以更加深入、客觀地了解高校自身發展特點,厘清發展脈絡。建校基礎的相關要素包括學校創辦者、學校名稱更迭、學校性質轉變等方面。筆者通過網絡調閱各民辦本科院校的校史,發現民辦本科院校的創辦者來源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比如,離退休教育家、重點大學離退休教師、企業家、愛國華僑等。許多民辦高校在創校初期,主要靠借用社會資源辦學,以學養學,滾動發展。有的創校者是個人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動力驅使下產生辦學的渴望而自籌資金創辦民辦高校,比如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有的創校者(舉辦者)是投資公司,比如上海建橋學院的舉辦者是上海建橋投資公司;還有的是愛國華僑家族獨資創辦的基金會投資創辦,比如仰恩大學。有的學校經歷了由最初的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向高職高專院校(學歷教育)的轉變,而后再披荊斬棘向上“攀升”,升格為本科院校,比如西安思源學院。多樣化的創校“故事”正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早期階段教育思想不夠開放、教育體制不夠靈活的現實境況。民辦本科院校在早期舉辦歷程中也大都經歷了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的境遇。但是,特別可喜的是,我國近十幾年來,仍然存在一批社會賢達堅定地認為走通“華山天險一條路”,民辦高?!按笥锌蔀椤?,而且歷經滄桑,幾經曲折。民辦本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日漸受到重視,對待民辦高校既不能歧視,也不能小覷,辦學“大環境”已然“今非昔比”,前景也會更加光明。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設立的獨立學院有292所。除了西藏、海南沒有獨立學院,其他30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獨立學院設立。我國現階段的獨立學院體制較雜,模式眾多,發展前景也喜憂參半,只有轉設成民辦本科院校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完全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健康發展。[5]因此,從建?;A來看,民辦本科院校未來十年的主要來源應是獨立學院通過轉設而成。
四、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科類結構分析
在現有 95所民辦本科院校中,綜合類院校40所,約占 42%;理工類院校23所,約占24%;財經類院校11所,約占11%;其他類院校21所,約占23%。這里的其他類院校包括外語類7所、藝術類4所、醫學類3所、傳媒類2所、服裝類2所,以及建筑、外事、石油類各1所。分布情況一覽見表4。據統計分析,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科類分布相對集中,以綜合、理工、財經三大類別為主,占77%。這樣的科類結構分布與近十余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結構調控的總體要求相吻合。由于受國家政策調控等因素影響,民辦本科院校至今沒有開設師范類院校、政法類院校。[6]
表4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科類結構分布一覽表
科類名稱 民辦院校數 占民辦本科院校總數的比例綜合類 40 42%理工類 23 24%財經類 11 11%外語類 7 7%藝術類 4 4%醫學類 3 3%傳媒類 2 2%服裝類 2 2%建筑、石油、外事類 各1 各1%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民辦本科院校在科類選擇取向上,與公辦本科院??祁愡x擇取向是一致的,共同特點是瞄準社會市場需求,走市場化之路??祁惗ㄎ慌c人才培養類型定位、辦學類型定位密切關聯,民辦本科院校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實用型)為主,辦學定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這樣的選擇,才是民辦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另外,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個案。比如:河北傳媒學院(民辦)是河北省第一所傳媒類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是繼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兩所學校均為公辦)之后全國第三所傳媒類本科院校;安徽外國語學院是全國十三所獨立設置的高等外語院校之一,是中部地區唯一一所本科外國語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是廣西目前唯一獨立建制的外語類普通本科高校,等等。正是這種“特色化”,加上“優質化”,成為民辦本科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五、我國民辦本科院校設置與發展的建議由于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起步較遲,如今多層次、多模式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尚未形成。民辦本科院校在全國高??倲抵兴急壤€較低,因此,我們認為民辦本科院校在我國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未來十年至二十年,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應該穩中有進、尋求特色、激發活力。
(一)穩健發展,設置標準嚴格把關
從民辦本科院校增設的效應來看,批準具備條件的高職高?;颡毩W院升格或轉設為民辦本科院校,會對整個民辦高等教育起到極大的示范、帶動作用。院校追求“升格”就可能發展成為一種“盲從”、“沖動”、“急功近利”的社會心理,一哄而上、渾水摸魚都可能會擾亂整個高等教育秩序。因此,從國家政府層面,應該統籌規劃,保證民辦本科教育穩健發展,嚴格把關民辦本科院校設置標準。比如,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充分掌握民辦本科院校所處的省域高等教育生態圈的基礎上,加強積極引導、分類指導,既要關注高校自身規模擴張、層次升格,也要注重提高質量和內涵建設。民辦高校升本不能成為一種權宜之計,而應當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從長計議。
(二)錯位發展,求同存異特色取勝
這一點可以從幾個層面理解:第一,打造公辦本科院校與民辦本科院校共同發展格局,必須堅持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競爭。對于民辦本科院校來說,是在走公辦新建本科院校沒有走過的路。只有在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上另辟蹊徑,才能避免與公辦本科院校趨同化和同質化。第二,行業特色和區域特色是民辦本科院校設置的兩大“法寶”。由于目前民辦本科院校的布設并不到位,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區和東部南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民辦本科院校數量偏少,而且行業類民辦本科院校的數量并不多,因此,今后一段時期內,這種現況為民辦本科院校提供了很大的設置空間,留足了選擇的余地。
(三)激發活力,充分保障辦學自主權
由于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起步較遲,我國多層次、多模式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至今尚未形成,民辦本科院校的數量在全國高??倲抵兴急壤€很低。鑒于此,我們需要解放思想向前看,開闊思路邁大步。第一,辦學體制、辦學主體、培養模式等日益豐富、靈活,可以為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者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活力。民辦本科院校的舉辦者可以更廣泛,辦學運行機制也可以更靈活,比如積極鼓勵私人出資,給企業優惠配套措施,實行股份制辦學模式,甚至吸引外資辦學。第二,高等教育與文化存在一種深層次的互動關系。民辦本科院校雖說年輕,但不能沒有獨特的文化。隨著教育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民辦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也會從原來的相對的刻板、封閉,逐步走向開放、靈活、多元和豐富。自由、包容、鼓勵創新的大學精神會被這些學校推崇與執行”[7]。這種情形必然讓民辦院校辦學自主權問題成為時代焦點,促使政府主管部門進一步“放權”。第三,未來社會的十至二十年,我國民辦本科院校將成為本科教育(尤其是職業型本科教育)的重要供給力量,需要借鑒國際上民辦(私立)高校的成功辦學經驗,樂觀而不盲從,理想而不幻想,充分發揮民辦本科院校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促進高等教育變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 本文所指民辦本科院校是獨立設置的本科層次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這里,需要特別作出說明的是,浙江萬里學院屬于非常特殊的新型高校。有人認為浙江萬里學院就是民辦本科院校,而其實,浙江萬里學院是一所既不同于現有公辦高校、又不同于一般民辦高校的一種全新辦學模式。教育部在關于萬里學院辦學的批復意見中指出:“浙江萬里學院由浙江省萬里教育集團舉辦,試行民辦學校的運行機制,學校一切資產均為浙江省教委管理的國有資產,應確保保值增值?!币虼?,萬里學院的改制是在堅持辦學資產國有屬性的前提之下,引入了民辦高校的運行機制(參見徐軍偉的《萬里模式:內生型獨立學院的發展道路》)。因此,本文也不將浙江萬里學院歸入民辦本科院校之列,與教育部公布的民辦高校名單保持一致。
② 仰恩大學1994年起為民辦本科院校,設立時間在1999年之前,因此不列為新建本科院校,其余94所民辦本科院校均列為新建本科院校。
參考文獻:
[1]李維民.論設置民辦本科院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民辦教育研究,2004(5):1-4.
[2]教育部批準的高等學校名單、新批準的學校名單(截至2013年6月21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306/153565.html,2013-06-27.
[3]王玉豐.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顧與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0.
[4][5]郭佳.中國民辦高等教育:未來10年11大走勢[N].中國教師報,2011-01-26(12).
[6]顧永安,陸正林.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設置情況分析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2):68-73.
[7]陳潔,黃清云,忻福良.談我國民辦本科普通高校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1(35):11-15.
(責任編輯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