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顯明,張彩霞
(甘肅省華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慶陽 745600)
旱地大豆全膜雙壟側播栽培技術是在全膜雙壟溝播大豆栽培技術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旱作農業新技術。該技術解決了旱地大豆溝播后遇降水板結、出苗不齊不全、人工掏苗、放苗以及出苗率低等難題。示范結果表明,大豆平均產量2 869.5 kg/hm2,較常規露地種植增產1 237.5 kg/hm2,增產率75%,保墑、集雨、抗旱、增產效果十分顯著。現介紹如下。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的川、塬、梯田。大豆對前茬要求不嚴,小麥、玉米、馬鈴薯以及糜谷等經濟作物均可。前茬作物收獲時盡量保護地膜,以有效保蓄秋冬季土壤水分。殘膜越冬,早春土壤解凍時翻耕整地、清除殘膜。
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中晚熟抗旱品種冀豆17號、沈豆6號等。
覆膜前結合深耕滅茬,施入優質農家肥30 00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普通過磷酸鈣600~750 kg/hm2、硫酸鉀60~75 kg/hm2。
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覆膜前結合整地起壟,可用48%毒死蜱乳油7.5kg/hm2加細沙土450 kg,拌成毒土在地面撒施后,翻入地下。雜草為害嚴重的地塊,覆膜前可用10%精喹禾靈乳油675~945 mL/hm2加70%富克可濕性粉劑300~600 g/hm2對水337 kg全地面噴霧。
有條件的地區,于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前茬作物收獲后至土壤封凍前清除殘膜整地秋覆膜,華池縣絕大多數采用3月上中旬頂凌覆膜。通常先起雙壟,大壟寬70 cm,壟高10~15 cm,小壟寬40 cm,壟高15~20 cm。起壟后用寬120 cm、厚0.01 mm的地膜全地面覆蓋,膜與膜間不留空隙,并將膜的接茬放在壟溝內,用土壓實。壟上每隔5~10 m橫壓1條土腰帶,以防大風揭膜。覆膜5~7 d后在壟溝內打滲水孔。起壟覆膜后要經常檢查,如有大風揭膜和膜面破損,及時用細土壓嚴,以防跑墑。
為避免晚霜凍害,播期一般較露地適當推遲,通常以4月25日至5月5日播種為宜。播種時用點播器在壟溝側3~4 cm處打孔播種,播深3~4 cm,每穴播2粒。一般肥力較好的地塊株距18~22 cm,保苗8.3萬~10.5萬株/hm2;肥力較差的地塊株距15~18 cm,保苗10.5萬~12.1萬株/hm2。由于機械覆膜時,膜與膜之間的接茬距離較大,如按照正常的株行距播種,會造成保苗數不足,因此,采用機械覆膜的田塊在接膜距離大于15 cm以上時,在小壟兩側播種的情況下,應在膜與膜的接茬處選1側播種1行,出苗后可根據品種特性及種植密度留單苗或單—雙—單留苗。
地勢比較低洼或不平整地塊,播種后、出苗前遇降水有可能板結,應在降水1~2 d后上午或下午有回墑時拍碎板結土塊,以助苗出土。
大豆出苗期及時查苗,發現漏播、斷壟現象,及時用同一品種種子催芽,并在原播種孔側旁2~3 cm處補種。
當幼苗出現2對單葉時間苗,出現復葉時按設計密度要求定苗。
旱地大豆通常不灌水。地力差、種肥基肥施用不足,幼苗生長勢弱的地塊,發棵期用追肥槍或點播器在植株側3 cm打孔,根際追施尿素30~45 kg/hm2。或在分枝期至大豆成熟前15 d用3~5 g/kg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3 g/kg硫酸鎂溶液,或0.4 g/kg鉬酸銨溶液進行葉面噴肥1~2次。
大豆全生育期定期進行病蟲害監測與預防。大豆葉甲可于苗期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大豆卷葉蛾、大豆食心蟲可于開花初期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豆莢螟可于結莢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大豆銹病、白粉病和霜霉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
當豆葉80%左右脫落,豆莢變黃,手搖有響聲時及時收獲。為避免裂莢落粒,減少損失,收獲宜在早晨進行。收獲時采取留茬收割,根茬還田,以壯地肥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