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勝 張思超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從大腸“體陽用陰”理論探討便秘的辨治思路
郭永勝 張思超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宗吳鞠通《醫醫病書》大腸“體陽用陰”理論,探討了大腸體陽、用陰蘊義及其對便秘的治療指導。指出便秘因大腸體陽而致者,宜通達陽氣,或補氣,或行氣,或泄熱,或散寒;因用陰而致者,注重理陰,或滋陰,或養血,或活血。
便秘 中醫藥療法 吳鞠通
便秘是臨床常見病證,中醫認為便秘病位主要在大腸,《素問·靈蘭秘典論》謂“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便秘的病機關鍵為大腸傳導失常。筆者宗吳鞠通《醫醫病書》中大腸“體陽用陰”之論,將便秘治療思路簡要概括為“鼓風揚帆”、“增水行舟”,從大腸的陽動、陰靜兩方面綜合論治便秘,以執簡馭繁地掌握便秘的辨治要領。
1.1 “體”、“用”之涵義“體用”本為哲學概念,且有不同的含義,或以體為本質,用為現象;或以體為內容,用為形式;或以體為實體,用為作用等[1]。后來“體用”之說被中醫采納以闡釋醫理并用以指導臨床,然而其內涵已逐漸與傳統哲學不同,而且各醫家就體用認識也不盡相同,如中醫學中有“體為形質,用為功用”之說;也有“體為臟器實體,用為臟器功能”之論;而文章所宗的吳鞠通大腸“體陽用陰”理論又非上述所指。
1.2 大腸“體陽用陰”理論中體用涵義在諸多醫家論述中,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五臟六腑體用治法論》中闡釋臟腑體用關系較為全面。吳鞠通認為“一臟一腑之中,又有體用相反之殊”,并總結為“五臟六腑體陰者,用必陽;體陽者,用必陰。”是故“六腑為陽,其用皆陰”。《素問·五臟別論》中“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指出五臟六腑功用不同,五臟以藏為主,故其體為陰;六腑以通為主,故其體為陽。《素問·五臟別論》又謂六腑“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傳化物而不藏”。大腸為六腑之一,為“傳導之官”,變化糟粕為糞便,并傳導糞便以排除體外,故吳鞠通云:“大腸為手陽明,主傳化,主變化,體本陽也;其用主納小腸之糟粕而降濁,則陰也。”細考吳鞠通所言體用關系,體與用是相對而言的,以體用強調臟腑生理功能的不同方面。
大腸“體本陽”,其傳導變化糟粕正常有賴于陽氣正常推動,筆者將其比喻為“鼓風揚帆”,其正常傳導需“風力足”、“風行暢”、“風性寒溫和”。若陽氣不足而推動乏力、陽氣不暢而傳導阻滯或陽氣亢盛化熱而致結滯、陽氣失于溫煦而致寒凝,則大腸傳化功能失常,出現便秘病證。臨床常見氣虛、氣郁、熱結、寒凝等病機導致大腸體陽功能失常,治宜通達陽氣,以使陽氣的運行流暢以及陽氣量上的充沛[2],而又不至太過。
2.1 氣虛——“風力不足”氣虛則推動無力,大腸傳化動力不足,致使雖有便意,大便艱難而并不干硬,用力努掙則汗出乏力短氣。臨床以肺脾氣虛,傳送無力為主。肺氣虛弱,則大腸運行無力,使糟粕停于腸道過久而成為秘結;脾氣虛則失于運化,脾氣不升,使濁陰難降,腸道失于傳導,治宜補益脾肺之氣。總之,需健補脾肺之氣以使“風力足”,氣足則便自行。
2.2 氣滯——“風行不暢”氣滯則推動不利,腑氣不暢,大便不下,《金匱翼·便秘統論》云:“氣閉者,氣內滯而物不行也”。導致氣滯原因有多種,主要責之于肝氣不暢、肺氣郁閉、脾胃升降失調,治之應以區別。肝主疏泄氣機,若肝氣郁結或肝氣橫逆使肝氣不暢,則大腸傳導阻滯,治宜疏肝理氣;肺主氣,與大腸相表里,若肺氣壅滯于上,則大腸傳導失職于下,肺氣不宣,則腑氣不降,肺氣下降,則大腸傳導有力[3],治宜宣暢肺氣,吳鞠通《溫病條辨》云:“肺與大腸相表里,開肺痹即所以開大腸之痹”;脾胃位居中焦,為氣機升降樞紐,若脾胃受病則升降失和,導致腹脹不通,大便不下,治療宜通降脾胃,中焦升降自如則糟粕得下。總之,需理順大腸之氣以使“風氣行”,氣順則便自通。
2.3 熱結或寒凝——“風性寒溫失和”大腸陽氣亢奮或不足,失于正常溫煦功能,以致燥熱內結或陰寒凝結,則大便不暢。燥熱內結者,或因素體陽盛,或因外邪入里化熱,或因內生積熱,致使陽熱過盛,煎熬津液,并與糟粕相結,導致大便干結,大法宜泄熱通便,并詳察病因與正氣所傷程度加減用藥,參病情輕重緩急以治之。陰寒凝結者,或因陰寒過盛,或因陽虛寒凝,致使腸腑之氣遏阻,糟粕凝滯不行,大法宜溫下通便,并因病之標本虛實而行緩急補瀉之法。故此類便秘治當或泄熱,或祛寒,并通下腸腑,以使“風性寒溫和”,氣暖則便自暢。
大腸用陰以潤下,吳鞠通謂“主納小腸之糟粕而降濁,則陰也”,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于陰氣的柔潤作用。筆者將其比喻為“增水行舟”,其正常潤降需“水足”、“水暢”。若陰虛則腸枯難降,陰血瘀阻則大腸腸道受阻,致使大腸傳導不利,大便不下。治療當辨別引起陰虛、瘀阻的病因,審因論治,或養陰或活血以理陰,不可一味攻下,致使暫得小效而使陰液更傷,便結更甚。
3.1 陰虛——“水不足”大腸陰液不足,則腸道失潤,大便干結難下,《類經》云:“凡大腸之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臨床導致便秘的陰虛之證有津虛、血虛、精虛之分。津虛則腸道不潤,其中津虛有肺陰不足者,上燥導致下燥,治宜滋陰潤肺燥;有脾陰虛者,《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謂“脾陰虛無濡潤之氣故燥結”,治宜滋養脾陰;有痰濕阻滯致使大腸津虛者,《醫醫病書》稱“有痰飲,津液不行大腸而便閉者”,治宜理氣化痰。血虛則腸道不濡,大腸失榮,因津血同源,血虛常兼津虛,治宜養血潤燥。精虛導致便秘主要指腎精虧虛,大腸失于滋養,治宜補腎填精。因此臨證時,謹察導致精血津液不足的病因,治以充養陰液以使“水足”,大腸得以潤澤則大便自通。
3.2 瘀阻——“水不暢”陰血瘀阻于大腸則腸道不通,陰血失于正常濡養功能,氣之傳導功能失用,糟粕不行;大便被有形癥瘕積聚阻滯,不能正常傳導排泄,或糟粕被阻滯于大腸時間過長導致大腸燥結。此證治療大法宜“去菀陳莝”,瘀血與糟粕互結者,治應活血通下;癥瘕積聚阻滯者,治需活血化瘀、破癥消積。總之,治應除瘀阻以使“水暢”,腸道得以通潤則大便自暢。
大腸“體陽用陰”理論強調了治療便秘當順應大腸的生理特性,從大腸體陽、用陰兩方面剖析便秘的發病機制,以提綱挈領把握便秘辨治思路。大腸以陽為體,以陰為用,大腸傳導功能正常有賴于陽體與陰用的相互協調、共同作用。故臨床辨治便秘時,需從體和用兩個方面綜合考慮,辨病在體、在用,或以陽體為主,或以陰用為要,以體用同調,使“體陽”得以傳化、“用陰”得以潤下,大腸得以正常傳導。
[1]馬燕冬.“肝體陰用陽”說考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9(3):155
[2]支焱.《金匱要略》濕病探蘊.河南中醫,2009,29(5):420
[3]張思超,王濤.大腸傳導與臟腑氣機的內在聯系辨析.中醫藥學刊,2002,20(4):493
R256.35
A
1672-397X(2014)04-0010-02
郭永勝(1988-),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溫病治法研究。
張思超,zhangsichao@163.com
2013-12-18
編輯:傅如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17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