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虹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指導:岳仁宋
岳仁宋治療自覺發熱而體溫正常者驗案1則
楊彩虹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指導:岳仁宋
發熱 體溫正常 中醫藥療法 驗案
筆者有幸目睹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岳仁宋教授運用中醫藥治療1例自覺發熱而體溫測量正常者,取得良好療效。現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趙某,女,66歲。2012年4月11日入院。
患者1月前因受涼后發熱于當地某西醫院就診,體溫36.8℃,未予治療,緣由患者自覺發熱但體溫正常。不得已求治于中醫,用發汗解表劑1周余,加服生姜紅糖水,20天前自覺發熱有所緩解,隨即出現大汗不止,背心怕冷。3天前發熱加重,時有惡寒。入院癥見:發熱惡寒,汗多,神疲乏力,口干,左肩背部不適,偶咳嗽,咯稀白痰,巔頂頭痛,大便稀溏,小便正常,納眠可,舌質淡苔白膩滿布,脈沉細少力。體溫:36.5℃,體格檢查無特殊,輔查血常規正常。中醫診斷:發熱,證屬氣虛夾濕。治療以補中益氣湯合桂枝湯加減。處方:
黃芪、黨參、蘆根各30g,升麻、柴胡各10g,炒白術、陳皮、薏苡仁、炒扁豆、荷葉、防風、桂枝、白芍各15g,炙甘草6g。3劑,水煎服,每日1劑。
藥后發熱明顯減輕,出汗略有緩解,惡寒消失,舌苔較前變薄。上方去炒扁豆、荷葉,加川芎15g、石菖蒲1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繼進3劑,發熱除,此時汗出為主要癥狀,遂以桂枝加附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處方:
桂枝、白芍、大棗、熟附片(先煎30min)、炒白術、川芎、防風各15g,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各30g,炙甘草6g。
服3劑后汗出明顯減少,夜間換汗濕衣物由4~5次減為2次。出院后繼服桂枝加附子湯合玉屏風散方6劑,汗出止。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醫者對疾病診治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大大提高,然而限于各種原因如稟賦特異體質、年齡較大、病情較重無法進行對疾病診斷有指導價值的輔助檢查或有創性操作等,有一些疾病在臨床上難以明確診斷而導致西醫治療無藥可用。對于這類情況中醫藥恰恰顯示出了它的優勢。
正常成人體溫維持在37℃左右,臨床將體溫大于37.3℃稱為發熱。本例患者自覺發熱,測量最高體溫36.8℃,達不到發熱的診斷標準,故西醫無從治療。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排除腎盂腎炎、肺結核等導致發熱的疾病。岳仁宋教授認為患者以發熱為主訴,屬于中醫學“發熱”的范疇,為內傷發熱兼有外感。考慮患者為老年女性,平素體虛易感,病中過用發汗解表,傷及陽氣,又復感新涼,故表現出一派氣虛兼外感之證,結合舌脈,辨證為氣虛夾濕,營衛不和。治以健脾益氣、調和營衛兼以化濕,方選補中益氣湯合桂枝湯。補中益氣湯益氣健脾,甘溫除熱。《景岳全書·卷七·傷寒典》:“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即氣虛也,氣虛于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證也,此陽虛傷寒也。”患者陽氣虛兼外感,正中病機,也充分證實了張景岳“補中亦能解表”的觀點。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薏苡仁、蘆根、炒扁豆、荷葉祛濕,遵葉天士《溫熱論》“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入里……在表初用辛涼輕劑。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之意。藥后發熱明顯減輕,汗出減少,原方加川芎、石菖蒲活血行氣,祛風除濕止痛,煅龍骨、煅牡蠣以收澀斂汗。3劑盡發熱已,仍汗出,考慮前醫用發汗解表之劑,加生姜紅糖水發汗驅邪,導致大汗出,伴背心怕冷,符合太陽傷寒用汗法后傷及表衛陽氣遂致汗漏不止。《傷寒論》太陽病篇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故用桂枝加附子湯合玉屏風散溫經復陽,固表止汗,3劑后汗出大半已止。效不更方,出院后繼以扶正祛邪,益氣固表而收全功。
岳教授慎思詳辨,運用中藥湯劑前后共15劑解決患者反復1月余的發熱汗出。辨證治療過程中準確把握疾病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發熱除后及時將治療重點轉向汗出,治療效果顯著,且在診治過程中善于運用經典名方,可見其中醫功底亦非同一般。
編輯:王沁凱
R255.105
A
1672-397X(2014)04-0055-02
楊彩虹(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藥防治內分泌及代謝疾病。664539608@qq.com
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