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胡國華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上海 200071)
海派中醫婦科流派調經經驗淺析
張亞楠 胡國華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上海 200071)
海派中醫婦科,流派紛呈,名醫輩出。各流派名家診治婦科疾病,強調調經為先,海派中醫婦科各流派對調經的臨證思維、選方用藥等,同中有異,頗具特色。其共性特色主要為:調理沖任,重在補腎;理氣養血,顧護脾胃;周期療法,調經助孕;創立驗方,善于歸納;組方精簡,巧用藥對。總之,調經之法要順應其周期性的陰陽消長,調補腎之陰陽,協調氣血之盛衰,助其順利轉化。
調經 婦科流派 海派中醫
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同時也是反映婦女健康狀況的指標。月經病是婦科常見的疾病,月經的異常往往是機體患病的反映。元代醫家張子和有言“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強調月經在婦科診病中的重要性。南宋著名醫家陳自明所著的《婦人大全良方》指出:“經脈不調,眾疾生焉”。《女科經綸》為清代醫家蕭慎齋所著,蕭氏在論治經水不調時提出首先應區分經病與他病的不同,并在《月經門》按語中云:“婦人有先病而后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致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后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所謂“調經”,重在“調”字。《陳素庵婦科補解》就立下“癥屬有余宜通,癥屬不足宜補”的調經根本大法。海派中醫婦科以繼承性、包容性和創新性呈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成為“海派中醫”的核心內容和重要代表之一。海派中醫婦科的代表人物在中醫教育、社會公益、為人師表、著書立說、科研創新等方面具有特殊貢獻,在中醫婦科近代發展史上有諸多第一和創新,這使海派中醫婦科在全國中醫婦科界享有很高的盛譽。海派中醫婦科,醫家薈萃,名醫輩出,源遠流長。著名婦科流派有江灣蔡氏、南通朱氏、浦東陳氏、慈溪胡氏、浦東王氏、松江駱氏、川沙胡氏、金山唐氏、青浦何氏等,婦科名家有沈仲理、龐泮池、唐吉父等。海派中醫婦科各流派對調經的臨證思維、選方用藥,同中有異,頗具特色。現就其共性特色簡述如下。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隸屬肝腎而司女性生殖生理。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根,藏五臟六腑之精,腎與胞宮、天癸、沖任、督帶的關系尤為密切,對天癸的盛衰和沖任二脈的盈虧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調經尤重補腎和調理沖任。
江灣蔡氏婦科認為月經以腎氣為主導,受天癸調節,沖任氣血相資,胞宮出現虛而盛而滿而益而虛的月經周期,并隨著陰陽消長、氣血盈虧而出現月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的變化。因此蔡小蓀教授在調理沖任時將補腎法貫穿始終,在月經期育腎調沖,經后期育腎通絡,中期育腎培元。南通朱氏婦科朱南孫教授注重“腎為沖任之本”,乙癸同源,肝腎為綱,尤重奇經之沖任通盛。針對婦女月經周期變化時沖任氣血盛衰出現生理性變化的特點,將補充沖任和疏理沖任藥有機組合,應時而施,分別用于月經周期的各個階段。青浦何氏婦科診治婦科病注意到奇經八脈的病理變化,認為月經病與沖脈的關系尤為緊要,而沖脈的功能與肝脾兩藏功能緊密相連,故臨床善用和理法,調和氣血,調理沖任。
金山唐氏婦科的唐錫元認為腎對婦科疾患的影響至為深切。臨床見月經失調者,注意調整與恢復腎之功能。浦東王氏婦科認為滋補肝腎是治療婦產科疾病的重要法則,在養血活血或疏肝理氣調理月經時,補益肝腎是非常必要的。故診治時根據陽氣與精血的生理病理關系,適量應用溫陽行氣之品發以調整陰陽平衡,以期推動氣血生化運行,達到溫潤添精、補益肝腎之功,使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
氣血為人體生身之本,以通暢為貴,古人有“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順則血順”之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中氣而統血,脾氣健運則血循常道;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胃中水谷盛,脾胃健旺,精微充足,則氣血旺盛,沖脈之血亦盛;血海滿盈,沖任充沛,經孕產乳正常。故調經必要理氣養血、顧護脾胃。
江灣蔡氏婦科主張“調經主肝腎,理氣為要”、“氣以通為順,血以調為補”,“通、調”相結合的學術思想。臨證采用以調為主,養血為先,理氣為要,閉則不尚攻伐,崩則不專止澀,將疏肝理氣法作為婦科常用之法。即使調血諸方,亦皆以理氣為先導。浦東陳氏婦科對于婦科調經,主張調經宜理氣,不可破氣,宜于辛香理氣中復入調肝之品。陳大年教授認為月經病多因沖任失調所致,治療主張和營養血,疏調氣機,使肝臟功能正常,沖任得以通盛,臨床上常以八制香附丸為主方,隨證加減。
青浦何氏婦科認為月經病可責之肝,亦可責之脾。何氏醫家治療婦科病大多從肝脾入手,認為脾之統領血液功能,具有通、攝的雙向作用,治法方藥有其獨特之處,善用和理法。“和理”的宗旨是使肝脾二藏的功能協調,更好地統領氣血。“女子以肝為先天”,川沙胡氏婦科在臨床上常宗“治經肝為先,疏肝經自調”的方法,多用疏肝理氣法治療。
海派婦科在臨床上也十分注重顧護脾胃之氣,認為調理脾胃至關重要,既在發病之初就注重脾胃的調護,不僅脾胃可免腎衰之累,且脾胃健運則谷安精生,化源不竭,氣血充盈,其他臟腑灌溉不乏可代償其先天不足,同時也能使已衰之腎氣得到充分滋養,有望可減慢衰勢。
月經以腎氣為主導,受天癸調節,臟腑協同作用,沖任氣血相資,出現胞宮氣血的充盈與瀉溢。海派中醫婦科專家大多根據月經的周期性,創立調經周期療法和助孕周期療法,強調調經為治療不孕的先決條件。
江灣蔡氏婦科的蔡小蓀教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就提出了月經周期的四期生理特點和調治思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有“化瘀散結周期調治法”,治療不孕癥制定出“育腎通絡—育腎培元—育腎調經周期調治法”。其他如治療閉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均用周期調治法,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慈溪胡氏婦科的胡彭壽教授認為月經病的發生是每月一次,故其治療原則應每月按月經周期用藥,月經期以湯藥為主,平時則遵循“緩則丸之”的原則用丸藥代煎藥。
浦東王氏婦科的王輝萍教授以治婦科病而盛名于外,認為治療不孕癥,第一階段采取先治病調經的原則,使肝郁、氣滯、痰濕等顯著改善,氣血調和,五臟安和,經脈通暢,沖任充盛,經事準時自下,第二階段治療即可順利進行。浦東陳氏婦科的陳惠林教授認為治療不孕癥抓住調經與種子兩大環節,其中調經是種子的必要條件,二者相輔相成。遵循月經的發生、發展和氣血盛衰變化的規律,分期辨證,因勢利導,合理用藥,以提高受孕的機會。松江駱氏婦科認為種子宜從調經著手,標本兼顧,臨床上不孕癥常常與月經病關系密切,要求孕育,經調是先決條件。
海派中醫婦科各流派調經驗方頗多,療效顯著。如南通朱氏婦科治療重癥崩漏、月經過多的將軍斬關湯,治療血瘀重癥痛經的驗方加味沒竭湯(即化膜湯)等。江灣蔡氏婦科臨床調經創立了一系列經驗方,如治療痛經的溫經止痛方、逐瘀化膜方;治療崩漏的養陰止崩方、化瘀止崩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內異Ⅰ方、內異Ⅱ方、內異Ⅲ方等。還有浦東陳氏婦科治療肝郁導致月經失調的八制香附丸,浦東王氏婦科治療閉經的活血通經方,川沙胡氏治療寒凝血瘀痛經的溫經活血湯等等。
注重歸納總結,如南通朱氏婦科的朱南孫教授歸納總結出“通、澀、清、養”止血四法。四法兼備,知常達變,由于崩漏出血病人證情復雜,臨證實踐中四法多兼而用之。在長期臨證治療中,江灣蔡氏婦科的蔡小蓀強調“天人合一”,創立了一整套婦科病審時論治的學說和中醫周期療法。
治病辨證準確,組方精簡,用藥輕靈,注重藥對,這是海派中醫婦科各流派專家的特色。
專家們在臨床上多選性味平和、藥源豐富的常用藥。強調藥物配伍,精于方者,必精于藥之配伍。如滬上對江灣蔡氏婦科有“九加一、蔡一帖”之稱。蔡氏婦科組方用藥10味左右,而且劑量較輕,或2.5g,或4.5g,或6g,至多不過10~15g,但是臨床療效顯著。南通朱氏婦科的朱南孫教授臨診素以師古而不泥古著稱,其處方在10味左右,不超過12味,組方嚴謹,味味有據,尤善藥對,自成特色。巧用藥對,組方簡捷,或二味成對,或三、四味成組,藥精不雜,絲絲入扣。如常用桑螵蛸與海螵蛸配伍,固腎收澀,固沖止崩,通澀兼施,用于腎虛不固之崩中漏下。馬鞭草配益母草,清熱活血通經,用于氣滯血瘀兼有熱象之閉經、月經過少之癥。金山唐氏婦科的唐錫元教授常用川斷、杜仲、桑寄生三藥相須補腎,他認為三藥同入肝腎經,都具有補益肝腎作用,但又各有所長,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
總之,調經之法要順應其周期性的陰陽消長,調補腎之陰陽,協調氣血之盛衰,助其順利轉化。海派中醫婦科強調調經的根本原則是消除病因,求本論治,調整陰陽平衡,恢復機體生理功能。同時也要注意“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辨證施治,以平為期”。如《萬氏女科》中所說:“大抵調經之法,熱則清之、冷則溫之、虛則補之、滯則行之、滑則固之、下陷則舉之,對證施治,以平為期。”
[1]胡國華,黃素英.海派中醫婦科流派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胡國華,羅頌平.全國中醫婦科流派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3]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海派中醫學術流派精粹.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朱鼎成,李鑫.海派文化叢書——海派中醫.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
[5]肖承悰.中醫婦科名家經驗心悟.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R271.11
A
1672-397X(2014)04-0070-03
張亞楠(1985-),女,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中醫婦科專業。
胡國華,13564944609@163.com
2013-08-15
編輯:傅如海
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項目“胡國華上海市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研究工作室”(ZYSNXD-CCMZY050);2012年海派婦科學術流派調經經驗研究(JX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