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占,芮志立
(濮陽縣畜牧局,河南濮陽 457100)
為提高母豬的生產力,降低養殖的經濟成本,目前國內外的集約化養殖場普遍采用21~28日齡的早期斷乳。但由于過早地離開母豬以及環境和營養條件的變化,導致仔豬產生了食欲下降、煩躁不安和腹瀉等問題,即斷乳應激綜合征。
仔豬早期斷乳應激綜合征是由于斷乳時的強烈應激而產生的,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營養因素是指仔豬的日糧由母體的乳汁改變為自由采食的固體,由此而導致仔豬消化系統的不適應。由于營養因素所導致的斷乳應激反應主要體現在營養性反應和病源性反應兩個方面。
1.1.1 營養性反應
仔豬在哺乳期間以乳汁作為營養的主要來源。乳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蛋白質,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為主,能夠使胃中產生足夠的乳酸從而保證胃中的PH值保持適宜的水平,為蛋白酶發揮作用提供條件。斷乳后能量的來源被淀粉所取代,蛋白質也由完全可以消化的酶蛋白轉變為消化率較低的植物蛋白,并且飼料中還包括仔豬幾乎不能消化的粗纖維。而早期斷乳仔豬消化器官的重量和體積還較小,如小腸絨毛長度、小腸上皮凹陷深度及絨毛面積等都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斷乳后小腸的長度、重量和小腸絨毛的高度和形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斷乳后的仔豬比未斷乳仔豬小腸的單位長度的重量大。這可能是為了抗應激,大部分營養物質用于小腸的生長。同時測得其小腸絨毛的高度變短,這種變短無疑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會導致仔豬脫水和腹瀉。同時蛋白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仔豬早期斷乳的應激反應。此外,斷乳后營養成分的改變,特別是碳水化合物來源的改變,使得胃內的PH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種提高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受到限制。斷乳應激可不同程度地降低仔豬胰腺和空腸內容物中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這種降低使飼料在胃內消化不好,大量未消化的營養物質涌入大腸,導致大腸微生物發酵增加,一方面使大腸內揮發性脂肪的濃度上升,大腸內滲透壓上升,水進入大腸,仔豬腹瀉發生;另一方面發酵產生的尸胺、腐胺等胺化物刺激腸道壁,引起腸黏膜損傷和消化功能紊亂。
1.1.2 病原性反應
正常情況下,以乳酸桿菌占優勢的腸道微生物區系是維持腸道健康的原因之一。仔豬在哺乳期,胃腸的微生物以乳酸桿菌為主;斷乳后,隨著飼料的攝入,引入的其他的細菌和真菌,在斷乳應激的雙重作用下,胃內的環境發生變化,PH值上升,這些細菌和真菌可能大量繁殖,破壞乳酸桿菌的主導地位,從而影響仔豬的健康。斷乳應激使仔豬的胃和空腸內容物PH值升高,直腸糞便中大腸桿菌數量增加,乳酸桿菌的數量減少。而且空腸內容物PH值和直腸中大腸桿菌數量是反映仔豬腹瀉的敏感指標,另外,超敏反應造成腸道損傷后,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繁殖,仔豬有可能發生病原性腹瀉。
仔豬斷乳后除日糧營養成分發生改變外,還要從哺乳間移至斷乳圈養殖,有時還要將不同窩的仔豬進行混群。這不僅會產生不良的營養后果,還會影響仔豬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狀態等生理機能從而導致非感染性腹瀉。內分泌系統的主要表現是,斷乳應激可以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生理濃度的糖皮質激素對維持胃黏膜的正常是必要的。但機體發生應激時,糖皮質激素的異常增加可能會導致胃黏液分泌的減少,降低胃黏膜屏障功能,引起胃潰瘍、胃出血。同時斷乳應激會引起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它們對消化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胃腸道血管收縮,血供應量減少;胃腸道平滑肌舒張蠕動變緩,機體整體消化機能減弱,引起消化不良。當然,斷乳應激還可以引起其他的應激激素的增加,但它們對消化系統的影響相對微弱。
初生仔豬通過吸入初乳來獲得被動免疫,在生后第一周效價最高,到第3周下降到最低水平。仔豬在10日齡以后才開始自產免疫抗體,到30~35日齡前還很少,直到5~6月齡時才達到成年豬的水平。因此,仔豬3~4周齡時是仔豬抗病力相對最弱的時期。另外,斷乳應激會降低循環抗體水平,抑制細胞免疫力,引起仔豬抗病力差,從而使仔豬容易拉痢和生病,導致斷乳應激綜合征的產生。
環境因素是指仔豬由條件較好的產房轉移至條件較差的保育房中所產生的不適應。此外,斷乳后的免疫、斷尾等都會增加斷乳應激的程度。
為降低仔豬斷乳的應激程度,溫和式斷乳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即對哺乳仔豬進行早期強制性補料(一般從一周開始進行誘食)和斷乳前減少母乳的供給,迫使仔豬斷乳前就能進食較多的補助飼料。研究表明,在仔豬消化系統的發育中,至關重要的是斷乳后的采食量,并非斷乳日糧或斷乳重。到斷乳日齡時,將母豬調回到配種母豬舍,仔豬仍在分娩舍飼養一段時間,待其適應后再轉入保育舍,這樣一來可降低環境因素的影響。
由于仔豬生理特點,其消化道發育的不完善,酶體系的不健全等都要求在日糧品質上進行改善。日糧品質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基本營養成份的改善和添加劑的使用兩方面。
2.2.1 基本營養成分的改善
飼料基本營養成分的改變主要考慮日糧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適口性、氨基酸平衡和是否有免疫保護等,以及應用一些優質原料,提高斷乳仔豬日糧的可消化性,降低其抗原性。作為我國豬日糧的主要原料豆粕含有抗營養因子。豆粕中的球蛋白、β-聚球蛋白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是仔豬腸道發生免疫反應的主要抗原物質,其可引起斷乳仔豬的遲發性過敏反應和小腸絨毛大量脫落。這是導致斷乳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目前解決的辦法主要是利用膨化擠壓技術破壞大豆中抗營養因子和過敏性物質,提高香味和適口性來提高大豆在仔豬日糧中的使用量。另外,如條件許可,可適當減低大豆的使用量,通過添加其他原料來滿足仔豬對蛋白質的需要,如血粉、乳粉、魚粉以及近年應用較多的蚯蚓粉等。此外,通過平衡必需氨基酸來降低粗蛋白量也是減輕腹瀉的有效途徑。為適應仔豬的生長需要斷乳仔豬日糧中還應適當添加油脂,提高日糧的能量水平。應用乳清粉、乳糖等,滿足仔豬對碳水化合物的營養需要。乳清粉的使用不僅可提高淀粉酶、胰蛋白酶和乳糖酶的活性,還有利于維持腸道的微生物平衡。同時還應滿足斷乳仔豬對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營養需要。
2.2.2 添加劑的使用
為提高早期斷乳仔豬的采食量,彌補消化酶和胃酸的不足,在早期斷乳日糧中普遍使用的添加劑主要有酸化劑、調味劑、酶制劑等。近年來提出的益生素的研究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其作為一種活菌制劑通過在腸道內的大量繁殖來調節腸道菌群的平衡,并在代謝過程中產生有機酸、酶、氨基酸及一些未明的生長因子來增強動物的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