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群,楊 斌
(1.河北和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石家莊050000;2.北京生泰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2206)
豬細小病毒病由豬細小病毒引起,感染母豬后以繁殖障礙為特征,病毒可穿過胎盤感染胎兒,造成妊娠期母豬流產、死產、畸形胎、木乃伊胎等,也可導致空懷母豬屢配不孕。感染仔豬后可出現皮炎、腹瀉等癥狀。血清學調查顯示我國90%以上的老母豬、80%左右的頭胎母豬細小病毒抗體呈陽性;6~9月齡初次懷孕的頭胎母豬最易感,發病后也最容易發生繁殖障礙。目前豬細小病毒病的預防主要以疫苗為主。
一般呈地方流行或散發,豬場一旦感染本病可持續多年。公豬、育肥豬、母豬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食物、環境,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偶爾也能夠經公豬精液傳入。病毒在體內快速增殖,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子宮,懷孕2~3周,細小病毒可經胎盤傳給胎兒,并在子宮內緩慢傳播(不一定感染整窩),35天前感染,則被吸收;35天后感染,形成木乃伊,感染母豬可通過尿液、糞便和鼻腔分泌物排毒感染健康豬。
本病的發生與季節關系密切,多發生在每年4~10月份或母豬產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時間。母豬早期懷孕感染時,其胚胎死亡率可達80%以上。本病的感染率與動物年齡呈正相關,5~6月齡陽性率為8%~29%,11~16月齡陽性率可高達80%~100%,在陽性豬群中約有30%~50%的豬帶毒。
2.1 空懷母豬屢配不孕,妊娠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和窩仔數減少
配種15~30日齡感染往往出現隱性流產;母豬妊娠50~60日齡感染多出現死產;妊娠70日齡感染常出現流產;70日齡以后感染多能產正常仔,但仔豬常常有抗體或病毒。
2.2 死胎或死仔皮下充血或水腫,胸腔、腹腔有黃色或淡紅色滲出液
肝、脾、腎有時腫大或萎縮,個別死胎、死仔皮膚出血,弱仔生后半小時先在耳尖,后在頸、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內側出現淤血、出血斑,半日內皮膚全變紫而死亡。
2.3 攜帶細小病毒的仔豬易與圓環病毒Ⅱ型混感,臨床多見皮炎、腹瀉等癥狀
3.1 頭胎母豬發生流產、死胎、胎兒發育異常等情況,而母豬沒有什么臨診癥狀,同一豬場的經產母豬也未出現癥狀,同時有其他證據可認為是一種傳染病時,應考慮到細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3.2 確診須依靠實驗室診斷。送檢材料可以是一些木乃伊化胎兒或這些胎兒的肺。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免疫熒光、病毒分離和血凝抑制試驗等。
3.3 引起母豬繁殖障礙的原因很多,就傳染性病因而言,應注意與乙型腦炎、偽狂犬病、豬瘟、布魯氏桿菌病、衣原體、鉤端螺旋體、弓形體等引起的流產相區別。
4.1 豬細小病毒感染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疫苗免疫預防仍是控制該病的主要手段
初產母豬于配種前1個月,可用豬細小病毒疫苗注射1次(間隔兩周再注射1次,效果更佳),種公豬和經產母豬每半年注射1次。
目前應用的疫苗主要包括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基因工程活病毒載體疫苗等,其中滅活疫苗具有安全性好、產生抗體時間長、不需要低溫保存的優點;弱毒疫苗免疫效力較強、產生抗體快、用量少、成本低,但安全性較差;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免疫源性較好,但成本和技術要求都比較高;基因工程活病毒載體疫苗可以同時預防兩種病或多種病、能夠誘導較強的免疫反應,但生產技術復雜、成本較高;基因疫苗生產工藝簡單、免疫劑量小、成本低廉、可構建多基因或多價疫苗,但其安全性受到廣泛關注。
4.2 通過管理手段降低發病
除做好消毒外,發病豬場應特別防止母豬在第1胎受孕時被感染,或把其配種期拖延到9月齡,此時母源抗體己消失,自動免疫力已經產生,經免疫后方可正常飼養。
將血清學反應陽性的老母豬放入后備種豬群中,或將頭胎豬趕到污染豬圈內飼養等方法,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產生自動免疫的辦法,在流行地區可考慮試行。
另外將流產胎兒、死胎、胎衣切碎,加水,給后備母豬飲用,也可將死胎、胎衣放在后備母豬舍中。
因細小病毒感染發生流產或木乃伊同窩的幸存仔豬,不能留作種用;頭胎母豬的后代也不宜留作種用。
4.3 抗病毒中藥越來越受到關注
隨著細小病毒結構和毒力的變異,規模化豬場細小病毒發病情況呈擴大和上升趨勢,單靠疫苗已不能滿足疫病控制的需要,抗病毒中藥越來越受到關注。研究表明板藍根多糖對豬細小病毒具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黃芪多糖可大幅提高疫苗保護率。
5.1 直接抗病毒作用
主要是通過阻斷病毒復制環節中的關節點發揮作用。如黃芩苷有阻止吸附和穿入的作用,黃芪多糖、板藍根多糖可抑制病毒核酸合成,甘草甜素可抑制病毒從感染細胞向未感染細胞擴散。
5.2 間接抗病毒作用
即中藥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力發揮抗病毒作用。一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二是誘導白細胞介素、干擾素等細胞因子生成,三是促進巨噬細胞活化,淋巴細胞生成,增強抵御病毒侵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