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英,馬艷菲
(遼寧省阜新市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阜新123000)
阜新市某豬場的156頭40~50日齡仔豬發病,一周內發病36頭,病豬表現咳嗽、氣喘、慢性消瘦。畜主用林可霉素注射液配合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給病豬分別肌肉注射3天無明顯效果,病豬先后死亡12頭,同時大群仔豬采食量開始下降并伴隨生長遲緩。筆者接診了該病例,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發病初期病豬體溫39.5℃~40.5℃,表現出多種癥狀,如咳嗽、微喘、拉稀、嗜睡等。經2~3天后部分病豬表現腹式呼吸,部分病豬關節腫大表現跛行,此時病豬采食下降或廢絕,并多于此階段死亡,死前往往表現癱瘓、尖叫等癥狀。發病5天以上的病豬外觀消瘦,雙眼凹陷,肋骨外露,被毛灰暗,皮膚發白。
全身淋巴結腫大,尤其腹股溝淺淋巴結、肺門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更為明顯約為正常大小的2~3倍左右。心臟呈現纖維素性心包炎病變,剝離心包后見心外膜附著大量白色纖維狀物,難以剝離。肺臟彌漫性、間質性肺炎變化,肺淤血腫大,間質增寬,肺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灶,肺胸膜與肺臟發生黏連。肝臟腫大,附著少量纖維狀物。腎臟腫大,皮質部有出血點或出血灶。其他未見明顯病變。
3.1.1 涂片染色鏡檢:取發病豬心臟和脾臟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量革蘭氏陰性細小桿菌呈多種形態,從單個的球桿菌到長的,或細絲狀菌體。
3.1.2 分離培養:無菌采取心血和腹腔積液劃線接種于巧克力瓊脂培養基中,37℃培養24小時后觀察見大量圓形、整齊、針尖大小的光滑型菌落。挑取菌落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細菌形態與組織觸片中看到的相同。
取5頭病死豬的臟器(淋巴結、肝臟、肺臟、腎臟)組織研碎,應用熒光PCR檢測方法,圓環病毒病陽性率為95.20%。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并結合實驗室檢測診斷為圓環病毒病、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
每次10%氨芐西林鈉50克、10%蒽諾沙星粉50克、扶正解毒散50克(100克:板藍根40克、黃芪40克、淫羊藿20克)拌到一頓料中,早晚各1次給藥,連喂7天。同時飲水中加入液體維生素。
采用肌肉注射給藥方式。每頭豬20%黃芪多糖注射液3毫升,頭孢噻呋鈉凍干粉針按5毫克/千克體重計算,兩種藥物混合肌注,1天1次,連用5天。
經上述治療群體豬1周后逐漸恢復健康,部分病重豬死亡。
6.1 副豬嗜血桿菌屬條件性致病菌,Ⅱ型圓環病毒(PCV-2)在豬場中廣泛存在,當飼養條件不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時,兩種疾病就會常常發生。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該豬場疾病的發生和圈舍陰冷潮濕、通風不暢有直接的關系。
6.2 對于常發生兩種疾病的豬場,應該將這兩種疾病的免疫納入常規的免疫程序中。
6.3 養殖場管理人員要形成“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觀念,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按時進行疾病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