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劉艷艷趙海音李鶴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上海 200030;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030;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指導:秦亮甫
秦亮甫“督脈為要”之臨證經驗
李璟1劉艷艷2趙海音3李鶴4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上海 200030;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030;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指導:秦亮甫
王冰注《素問》曰:“督脈者,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督脈具有統帥、主導全身各條經脈的作用,在臨床各科多種疾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全國名老中醫秦亮甫教授集70年臨證經驗,在臨床上倡導以“督脈為要”,采用主取督脈腧穴,以毫針刺、叩針刺法、艾灸、藥物熏蒸、穴位敷貼等多種治療方法,治療臨床各系統疑難雜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督脈腧穴 治療應用 名醫經驗
督脈屬奇經八脈之一,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為“陽脈之海”。《素問》王冰注:“督脈者,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奇經八脈中督脈和任脈,與十二正經合稱為十四經脈,是經絡學說中的組成部分之一,奇經八脈有統帥、主導作用。在針灸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上海市名中醫秦亮甫教授從醫70年,博覽群書,精于辨證論治,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學術上博采眾長,衷中參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尤其在針灸方面,十分重視奇經八脈在臨床的應用,對督脈理論真可謂推崇,運用得出神入化。20世紀50年代以來,秦老相繼提出了“主取督脈,以治四肢疾病”、“病變在腦,首取督脈”的觀點,通過不斷探索、總結,秦老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主取督脈,以治雜病”之理論。秦老認為“督有總督、統率之意,有統領制約和影響全身的陽脈及陰脈的功能,督脈如十二經之綱領及動力,為陽脈及全身經脈之海,主陽氣,調節陰陽”。因此,在臨床上,他首推督脈之功為協調陰陽。《淮南子·天文訓》說:“陰陽合和而萬物生。”秦老根據督脈的功能,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在臨床上主取督脈,配合中藥治療各系統疾病,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秦老主取督脈治病具有兩大特點:一是主取督脈亦同用膀胱經,取其督脈別走太陽之意;二是主取督脈,往往任督脈同用,取其“一源三歧”之意。對于督脈的施治方式,穴位中藥外敷(藥枕、穴位敷貼)是秦老常采用的治療方式,其他有督脈襯墊灸、溫針灸、針刺、叩刺、叢針刺、拔罐等等。現將其經驗分述如下。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為胸悶、氣喘、咳嗽、痰多等癥狀。病因主要為風寒犯肺,痰濁阻肺,肺腎兩虛等,治療上以宣肺化痰,溫肺化飲,補肺益腎,止咳平喘為常法。秦老根據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病因病機,認為此類病人大多為陰寒之邪阻肺,取“陽脈之海”的督脈經,旨在調動督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肺俞穴為肺氣轉輸之處,用辛散、祛痰、平喘之藥,如辛溫發散之麻黃、細辛、白芥子、甘遂、陳皮、半夏等加工成粉狀,用姜酒為佐劑,做成外用膏藥,外敷于患者督脈經的大椎至至陽穴,及膀胱背俞穴的大杼穴至膈俞穴,能使藥力透過肌膚,經穴位經絡作用于臟腑,達到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功效。在此基礎上,秦老帶領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敷貼使哮喘的發作間期和發作程度都有不同的改變,臨床總有效率達90%[1],進一步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敷貼組治療后外周血CD4+CD25+Tr數量增加,血清總IgE水平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AQLQ評分(成人哮喘生命質量評分)治療后有顯著性差異(P<0.05)[2]。
案1.朱某某,男,65歲。2010年2月21日初診。
患者哮喘發作3年余,動則氣喘,胸悶如堵,有過敏性鼻炎病史,肺功能檢測示:肺通氣功能明顯下降,換氣功能正常。平素常用激素類藥物噴霧,每月基本上都會因哮喘發作需靜滴藥物治療。近日因感受外邪,復又喘息明顯,已靜脈滴注藥物3d,仍感胸骨后悶堵不適,走路氣喘。中醫診斷:喘證(外邪引發宿疾)。予小青龍湯加減。處方:
麻黃6g,蜜紫菀9g,蜜冬花9g,川貝粉(吞)9g,浙貝母9g,黃芩9g,蜜枇杷葉9g,旋覆花9g,柴胡9g,前胡9g,杏仁9g,太子參30g,五味子15g,半夏9g。常法煎服。并且給予中藥麻黃、白芥子、干姜、細辛、甘遂等量碾粉,用黃酒、蜂蜜和為糊狀,藥物直接敷于背部的督脈及膀胱經上。督脈上自大椎穴,下至至陽穴;膀胱經則上自大杼穴,下至膈俞穴。每周敷藥1次,每次敷藥1h。6周為1個療程。停1周后,續用第2療程。
治療后,近1年未再因哮喘而靜滴治療,口腔噴霧激素治療劑量也逐步減小。
督脈治脊柱病有現代醫學理論支撐。督脈循行背部之中,又別走太陽,正是脊神經分布區域,采用針刺督脈穴位,或叢刺、叩刺,能激發神經沖動的傳導,從而恢復神經傳遞,松解壓迫,消除炎癥,改善癥狀。脊柱病包括脊椎退行性病變、強直性脊柱炎、脊髓空洞癥、脊髓蛛網膜炎、外傷性脊髓損傷等。脊柱乃督脈所過,風寒濕邪侵襲時,易導致督陽阻滯,氣血瘀滯,脈絡失養,出現局部的酸冷板滯等癥狀。秦老以“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制定“督脈生病治督脈”的治療思想,采用溫煦督脈、活血通絡的治療原則,取百會、大椎、陶道、身柱、脊中、中樞、命門、腰陽關、十七椎,施以溫針,以振奮督陽,率諸陽而祛風散寒邪,化瘀消滯,使氣血運行而痹痛自息。同時,在臨床治療時,秦老又用叢針輕輕叩刺督脈,以皮膚紅潤為度,從而疏通經脈、激發陽氣,使得上下貫通、陽氣通達、元陰得以充養,諸癥隨之好轉。
案2.朱某某,男,30歲。2010年8月5日初診。
患者背脊強直伴疼痛2年,彎腰、端坐、起床困難,行走時有僵硬感,較為不便,因考慮生育尚未服用藥物。X線檢查提示:胸椎、腰椎多節段呈骨質增生,骶髂關節骨致密性骨炎改變,HLA-27:陽性,檢查:胸椎、腰椎壓痛點廣泛,背脊強直,舌苔黃,脈緩。中醫診斷為痹證;西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辨證屬濕阻督陽,脈絡不和。治以舒經活絡,佐清化濕熱。針灸取穴:百會、大椎、身柱、至陽、懸樞、命門、腰陽關,配腎俞、大腸俞。針刺得氣后,于針尾加艾絨施灸(約2g),艾絨燃盡,換炷再灸,共2次。起針后,于督脈行叢針輕輕叩刺,皮膚潮紅為度,每周2次。同時配合舒經活絡、益腎補髓的中藥內服。
3個月后,患者背脊僵直疼痛感消失,可以彎腰,生活能自理。
發熱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失調,秦老認為是由于陰虛陽亢、督陽不能正常調節人體陰陽,督陽浮于上,陽與陰不能調和,陰虛不能制陽而致發熱。頭為諸陽之首,故高熱時可有頭痛。背部督脈拔罐可調和陰陽,興奮中樞,督陽振奮,氣血運行加強,增強正氣和抗病能力。
案3.鄒某,女,64歲。2012年2月24日初診。
患者睡眠不佳,寒熱交替,寒則蜷曲加蓋棉被,熱則汗出涔涔,此病近40年,近4月開始次數增加,每日夜里發冷發熱,口苦而干,白天無癥狀。脈弦滑,舌質偏紅,血壓140/70mmHg,中醫辨證屬營衛不和,陰陽失調。針灸取大椎穴、至陽穴、命門穴,施瀉法,行針5min后起針,取督脈、膀胱經拔罐。
患者述就診當日即覺夜間寒熱交替現象明顯好轉,配合服用中藥湯劑加減。1月后治愈,諸癥皆除。
秦老認為失眠、夢游皆與七情內傷相關,思慮不逆,悲喜交加,惱怒驚恐,皆能損傷心、脾、肝、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和陰陽失于平秘,進而產生氣滯、痰結、火郁、血瘀等蒙蔽心竅,擾亂心神而引起精神、行為失常。腦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督脈貫通于心腦之間。《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于會陰,并于脊里,至風府入腦,上行經百會、前頂至素髎,與任脈、足陽明交會于水溝而終。秦老在治療上提出“病變在腦,首取督脈”的觀點。針刺督脈經穴起到醒腦開竅、安神定志、調節陰陽的作用。百會乃百脈之會,有“三陽五會”之稱,位于人體的最高點,調節陰陽,醒腦定志。大椎為手足三陽經之會,有清熱、鎮靜、安神、降逆之效。印堂是經外奇穴,位于督脈經沿線上,有鎮靜安神作用。此三穴為主穴,可治療精神異常,同時根據辨證來配穴。
案4.呂某,男,63歲。2010年6月26日初診。
患者失眠伴夢游20余年,入睡困難,每日須服用安定片4片方可入睡。平素體倦乏力,常有頭痛。有室顫病史,曾心臟停搏,用電擊復跳,安裝起搏器,并長期服藥。查體:神疲困乏,面少紅潤,舌淡苔少,脈細軟無力。中醫診斷:不寐、夜游癥。治則:安神定志。處方:
合歡皮30g,夜交藤30g,炒棗仁15g,炙遠志9g,天麻15g,枸杞子15g,茯神15g,辰燈芯3g,煅龍牡(各)30g,珍珠母30g,生龍齒30g(先煎),太子參30g,五味子9g,麥冬9g。常法煎服。配合針灸治療,取穴:百會、印堂、大椎、郄門、足三里、三陰交,并督脈拔罐。并囑調節情志。1周后復診,夢游及睡眠均有明顯改善。治療1個月后復診,夢游少發,夢多癥狀減少。經過4個月治療,患者1個月僅服用6片安眠藥,夢游已無。
[1]沈惠風,閔亮,李鶴,等.中藥透皮治療對哮喘豚鼠肺組織受體調控作用實驗研究.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1:28
[2]上官文姬,湯璐敏,李鶴,等.循經敷貼法對哮喘患者CD4+CD25+調節性T細胞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2):125
R224.1
A
1672-397X(2014)07-0014-03
李璟(1968-),女,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針藥結合治療內科疾病。lj0806@hotmail.com
2014-02-26
編輯:傅如海
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項目(海派中醫流派及特色技術扶持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秦亮甫教授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