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順 鄧竹青
進入21世紀,各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繁發生,如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暴發流行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成為公共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近年來,我區以創建“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范區”為抓手,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努力健全組織機構、加強指揮協調,完善應急預案,充實應急準備,加強監測預警,規范應急處置,創新社會動員,全區衛生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群眾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11年在無錫市率先創建成江蘇省衛生應急示范區,2012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衛生應急綜合示范區。本文結合我區衛生應急工作實踐作思考探討。
1.1 建立健全衛生應急防治體系 無錫市濱湖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衛生應急防治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加大投入,重點建設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一是區衛生局增設了衛生應急辦公室,配備了專(兼)職人員,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應急處理等工作。二是區政府投資近3億元新建了市第九人民醫院和區中醫院并相繼投入使用,建立了無錫市120急救中心城西分站,醫療救治能力明顯增強。三是區政府投資2 500萬元新建了區公共衛生大樓,全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得到加強。四是全區建成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得到保障。
1.2 建成區衛生應急決策指揮系統 投資200多萬元建成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和數字化決策指揮系統,實現網上實時數據傳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視頻監控會商、計算機輔助決策、網上指揮調度和車輛GPS定位等,有效提升了衛生應急決策指揮的科學化水平。全區所有一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都實行了網絡直報制度,在醫療機構設立腹瀉病監測哨點6個,在學校設立學生因病缺課監測哨點36個,建立了覆蓋全區的監測預警網絡。
1.3 完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 為規范、快速、有效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專家制定并印發了《濱湖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濱湖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32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23個專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初步構成了全區衛生應急預案框架體系,所有預案和技術方案都輸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數據庫。在應急預案的總體框架下,區衛生局組織制定了衛生應急工作制度和崗位職責112項,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環環相扣的工作分配管理制度,確定相關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確保衛生應急工作流轉順暢。
1.4 強化衛生應急能力建設 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協調運轉,平戰結合”的原則,建立完善區級衛生應急處置專家庫,組建衛生應急專業隊伍7支。制定了衛生應急培訓工作方案,利用多種形式分批分次對衛生應急管理人員、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和基層衛生應急專業人員開展衛生應急專業知識全員培訓。區衛生局、紅十字會利用市救護培訓中心平臺,共培訓100名應急救護師資人員,做到培訓有規劃、有器材、有考核、有總結。每年組織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通過一系列應急演練,使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積累了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提升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5 開展衛生應急宣傳教育工作 為切實增強全區公眾的衛生應急意識,提高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全區以全面普及群眾性自救互救技能為目標,以衛生應急救護技能和應急避險知識培訓為抓手,以“五進”活動為在載體,在全區范圍內創新開展了衛生應急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突發事件預防、避險、識別、報告、防護、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提高全民傳染病的自我防范和保健意識。
2.1 應急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 基層單位沿襲以往的工作模式,無專門的部門和專職應急管理人員統籌、規劃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導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不夠規范,應急決策效率不高,醫療救治水平不齊,衛生應急處置合作、協同程度低,應急工作成為“應付工作”。
2.2 應急準備還不夠充分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管理”理念還不夠強,存在“重救輕防”傾向,缺乏憂患意識。部門協調、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不健全,衛生應急演練的頻度與力度不夠,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尚需要檢驗。衛生應急工作經費不足,應急物資儲備機制不完善。
2.3 應急預案體系還不夠完善 各類預案和方案不能實現及時動態更新,區、鎮 (街道)二級預案體系沒有很好銜接,橫向不能到邊,縱向不能到底,特別是鎮(街道)編制的預案缺乏可操作性,預案培訓演練缺乏統一規劃、指導、監督和評估機制。
2.4 應急專業技術人材還儲備不足 基層缺乏對現代衛生應急工作全面正確的認識和實踐經驗,缺少復合型、高素質、訓練有素的衛生應急專業隊伍,應對由群體性災害事件和恐怖事件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亟待提高。
2.5 社會動員參與程度還不高 存在單純依賴政府衛生應急傾向,企業、志愿者組織的參與程度低。社會的警覺性較差,危機教育少,公眾缺少必要的防病常識,容易導致恐慌和疾病進一步傳播。
3.1 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是指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前或出現后,采取相應的監測、預測、預警、儲備等應急準備,以及現場處置等措施,及時對產生事件的可能因素進行預防和對已出現的事件進行控制,以減少對社會、政治、經濟、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危害。它是一門涉及衛生部門在內的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系統科學。預防為主,準備在先,是現代應急機制與傳統危機管理模式的根本區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反應包括應急準備和應急處理,缺一不可。公共衛生應對體系的首要目標就是預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將99%的潛在危險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3.2 推進衛生應急辦事機構建設 要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建立規范、協調、有序的長效管理機制。區衛生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獨立的科室具體負責衛生應急日常管理工作,市九院、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和防控的專業技術機構,必須成立專門的衛生應急工作管理科室,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明確衛生應急工作分管領導,確定責任人。同時要明確和強化各級衛生應急部門的職能,充分發揮應急辦公室的樞紐和協調作用。
3.3 完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 要做好各級各類相關預案的銜接工作和動態管理,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重點加強鎮、街道和重點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建設,注重向基層單位和重點部位延伸,通過預案編制促進應急管理工作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確保應急有預案、救援有隊伍、聯動有機制、處置有措施。各級各類衛生應急預案要詳細規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工作運行機制和責任,特別是基層單位制定應急預案要明確做什么、怎么做、誰負責等問題,同時要完善各類衛生應急技術方案修訂,要確保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在實踐中落實,在實踐中、演練中檢驗,并在實踐中、演練中不斷完善。
3.4 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及培訓演練 我區的衛生應急隊伍雖已基本形成,但力量仍比較薄弱,要完善和擴充現有的衛生應急專業隊伍,重點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隊伍和急救醫療隊伍建設。大力改善和提升應急裝備水平,為應急隊伍配置技術先進、性能優良的應急處置專業器械設施和安全防護裝備,實現配置現代化和配備合理化。加強應急隊伍的培訓與演練,開展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為重點的專業技術培訓,確保應急專業隊伍人員每年至少集中輪訓1次,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工作,完善聯動協調機制,形成共同參與、功能齊全,反應迅速的應急隊伍體系。
3.5 抓好衛生應急知識宣傳 加大普及和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開展衛生應急宣傳教育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顒樱訌娦坦ぷ鞯尼槍π院蛯嵭?,實現規范化、經?;麄鹘逃R劳鞋F有的教育培訓機構,在學校教學中重點增加公共衛生知識教育內容,在職業培訓機構為勞動者提供職業衛生安全培訓。對外來民工、暫住流動人口,采用集中宣講衛生應急知識的方法進行宣教。加強廣播、電視、網站等各類媒體對各類衛生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全面加大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的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