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群
(天津生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202)
滄州南皮縣養殖戶蘇某飼養的9000只肉雞出現關節腫脹、發炎,行動不便,不愿走動或跛行等臨床癥狀,發病急,發病率達5%。經過發病情況調查、臨床觀察、病理剖檢和實驗室診斷,診斷為肉雞病毒性關節炎。
該養殖戶購進雛雞苗9000只,于18日齡后開始發病,以一側跛行為主要癥狀,膝關節增生腫大,發病兩天后,病雞開始出現下痢,排黃綠色水樣便。開始誤診為新城疫繼發腸毒,應用干擾素+整腸生治療,飼料中添加維生素,通過3天治療不見好轉,雞群仍在蔓延,并伴隨部分雞死亡。
病雞食欲減退、跛行、貧血、消瘦,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腫脹。后期出現單側或兩側性腓腸肌腱斷裂,足關節扭轉彎曲。嚴重時癱瘓。全群發病率占3%。
病雞有的雞趾屈腱及伸腱發生水腫性腫脹,腓腸肌腱出血、壞死或斷裂。跗關節腫脹、充血或有點狀出血,關節腔內有大量淡黃色半透明滲出物。也有的腓腸肌腱明顯增厚和硬化,并出現結節狀增生、關節硬固變形,表面皮膚呈褐色。腱鞘發炎,水腫。部分雞可見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小的壞死灶。
病毒的分離與鑒定:從腫脹附關節的關節液、氣管和支氣管、腸內容物及脾臟等取病料進行病毒分離。采用5~7日齡的雞胚卵黃囊內接種,雞胚來自SPF的種雞群。接種后3~5天,胚體出血,內臟器官充血、出血、胚體呈淡紫色。將含病毒材料接種于CAM上,接種后的胚胎死亡規律和胚體變化與卵黃囊接種的結果基本相同,特征變化是絨毛尿囊膜增厚,有白色或淡黃色的痘斑樣病變,CAM細胞內可見到胞漿內包含體,確診為雞病毒性關節炎。
5.1 雞群21~22日齡應用信必妥 (為轉移因子口服液,200只雞/瓶)+金杜克 (主要成分:金剛酸銨,蜂膠),23~25日齡應用黃芪多糖(黃芪多糖可溶性粉,200只雞/瓶)飲水,抗生素應用桿菌必克(主要成分:乳酸諾氟沙星等)、腸桿必治(主要成分:鹽酸林可霉素、增效劑、低聚果糖等)。
5.2 淘汰癥狀明顯的病雞,連同死雞一同深埋進行無害化處理。每天2次用安滅殺(復方戊二醛溶液)、碘制劑交替帶雞消毒。
5.318 ~23日齡為發病高峰。每日發病雞只0.5%~1%。24~26日齡發病 0.3%,癱雞減少。采食量逐日上升。28日齡大群趨于正常。
對該發病雞場雞雛種源進行跟蹤,發現該雞場當日所進雞雛同一批次均有病毒性關節炎癥狀。
6.1 購買雞雛時應到正規種雞場購買。
6.2 要了解種雞免疫程序,特別是要掌握種雞病毒性關節炎疫苗接種時間,以便有針對性預防并提高主動免疫力。
6.3 對發病雞群做出正確診斷,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制。
6.4 按照免疫程序為肉雞及時接種病毒性關節炎疫苗。
6.5 病毒性疾病的預防,仍應以雞場生物安全為主。發生感染后發現越早,診斷和處置就越及時快速,養殖戶的損失就會越小。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只有防止細菌和病毒的繼發感染,同時增強雞體抵抗力。
對已經感染雞群所采取的措施為:淘汰病弱雞,淘汰的病弱雞進行深埋和無害化處理。堿性溶液和0.5%有機碘液進行交替消毒,每天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