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0
武漢綠地中心位于武昌濱江商務區核心區域,項目總建筑面積300萬 m2。武漢綠地中心項目由1 棟超高層主樓、1 棟辦公副樓、1 棟公寓及裙樓組成,其中超高層主塔樓地下室6 層,地上119 層,建筑高度606 m。主塔樓大底板平均混凝土厚5 m,沉降后澆帶基礎底板面積約6 300 m2。大底板澆筑混凝土等級為C50,抗滲等級為P10。澆筑體積30 380 m3,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地下底板的環境類別為二b類,混凝土中氯離子及堿含量要控制好,其中氯離子最大含量不得超過0.06%,堿含量最大不得超過3.0 kg/m3。
本工程大底板面積約為6 000 m2,深約5 m,鋼筋鋪設層數為3 層:底面為Φ50 mm Q235B鋼筋,層數為6~10 層不等;中間1 層溫度筋,Φ25 mm,層數為4 層;頂面鋼筋Φ40 mm,鋪設4 層。混凝土澆筑體積逾3萬 m3,并且是一次性澆筑完成,用時四天四夜。考慮到大體積混凝土在澆筑工程中由于體積過大、混凝土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泵車運輸較長等各種問題可能會導致出現施工冷縫,所以在混凝土澆筑前就已提出了應對措施,比如提前跟各個攪拌站聯系并規劃好交通路線,以確保混凝土供應滿足現場需求,同時預拌混凝土車進場等待澆筑前不得將轉筒停止,要保持一定的轉速。在澆筑過程中,下一層混凝土初凝前振搗上一層混凝土并要插入下層混凝土5 cm,保證上下兩層澆筑的時間間隔不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現場為滿足混凝土澆筑需求,采用溜槽配合地泵來進行澆筑。
主塔樓澆筑混凝土的等級為C50,抗滲等級P10,嚴格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GB 50496—2009)有關規定由預拌混凝土公司試配,生產過程攪拌站要記錄所有的配合比數據。C50的配合比為:總膠凝460 kg,水泥230 kg,粉煤灰138 kg,摻合料92 kg,砂789 kg,石1 042 kg。提前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試驗,通過試驗確定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抗滲強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對混凝土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砂、石、水泥、水和其他摻合物的質量要求高,其中水泥采用的是質量穩定、活性高、流動性能好的中低熱硅酸鹽水泥,氯離子含量≤0.06%。初凝時間>45 min,終凝時間<10 h,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的P.O 42.5水泥。混凝土中的砂為河沙(中砂),細度模數2.5~3.0,鹽分<0.08%,非堿活性骨料。粗骨料選用粒徑為5~31.5 mm連續級碎石,粗細骨料中的含沙率要嚴格控制在1.0%以內,吸水率<2.5%。水采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攪合用水標準》的飲用水。另外還添加一級低鈣粉煤灰和S95的細容礦渣粉,減水率<12%且收縮比率<110%的高效減水劑。
武漢綠地中心主塔樓大底板混凝土澆筑體積達到30 380 m3,屬于超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因此對正確選擇混凝土現場施工方法和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能減少建筑成本,還可以有效地使大體積混凝土體內的溫度得到降低,減少溫度裂縫的產生,從而大大地提高混凝土澆筑的質量。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重點是保證不產生冷縫,采用緩凝型外加劑,由4 個攪拌站供料,現場1 臺地泵備用。
混凝土為預拌泵送混凝土,坍落度180~220 mm,流動性強,分層澆筑,每層厚度≤500 mm,且2 層之間澆筑時間間隔≤3 h。主塔樓大底板混凝土體積太大,采用布置在基坑東西兩側施工便道上的3 臺汽車泵、南側4 個溜槽及基坑周圍6 臺地泵澆筑(1 臺備用)。啟用混凝土運輸攪拌車逾200 輛,澆筑時間逾90 h。
每個混凝土泵口布置4 個振搗棒,主要振搗區域為混凝土卸料處和混凝土集中堆積處。在混凝土集中堆積處主要是振搗上部混凝土使之振實,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為佳,然后全面振搗。對于底板混凝土的振搗要做到快插慢拔,從而更好地使混凝土填滿振搗棒振動所造成的空洞。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中的深度≥50 mm。振搗棒的插點要均勻排列,順序進行,每一個振點的延續時間一般為20~30 s,混凝土達到表面出現泛漿且無氣泡產生,混凝土也不下沉為佳。混凝土澆筑完后由工人用刮桿將其表面刮平,再拍實抹平。
對于鋼柱腳處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要格外注意,振搗棒離柱腳錨栓300 mm以外處振搗,相鄰振搗點間距<400 mm,振搗棒不得碰撞、振動柱腳預埋錨栓,以免錨栓發生位移和錯位。
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02(2011年版)中對混凝土試驗的相關要求,當一次連續澆筑混凝土體積超過1 000 m3時,每200 m3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1 次,每次取樣需留置養護的試件不得少于1 組(3 件),同條件試件取10 組以上。每一組試件的混凝土應從同一輛預拌混凝土車中取出,并在卸料過程中卸料量的1/3~1/4之間取樣。同一混凝土強度等級、抗滲等級,同一配合比、生產工藝基本相同,連續澆筑每500 m3留置1 組混凝土抗滲試件(1 組為6 個抗滲試件)。所有試件均在監理見證下現場制作,混凝土抗滲和抗壓效果檢測交由專業實驗室測定,并且安排不定時對混凝土拌合物的外觀質量進行抽查,且每天大于4 次。
處理混凝土泌水的辦法就是改變混凝土的澆筑方向,與原澆筑斜坡相交成一條集水溝,最終這些集水溝逐步縮小成小水坑,再由軟軸抽水機抽出。
本工程澆筑完成時間為2013年12月29日,天氣比較寒冷,大體積混凝土經振搗密實后,用木方、刮頭將混凝土表面刮平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將混凝土覆蓋,以防水分流失而產生干縮裂縫,造成混凝土表面質量缺陷,局部地方在接近初凝時不定時的掀開抹平。塑料薄膜表面再嚴密覆蓋一層工業毛氈進行保溫養護,厚度應>30 mm。養護用的薄膜優先選用厚度較薄的一次性薄膜,相鄰塑料薄膜接縫需搭接,搭接長度>200 mm,并保證密不透風。凸出底板的預埋件位置、集水井位置、墻柱插筋位置及底板邊角位置的薄膜鋪設要仔細、認真、精心,最好保證不漏氣。
本工程采用蓄熱養護,及時覆蓋保溫材料,密切關注溫度監測的數據,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控制在70 °C以內(主要由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絕熱升溫不超過45 °C。根據混凝土水化溫升情況,調節蓄熱養護措施,始終保持混凝土的內外溫差、混凝土表面與環境溫差、減溫速率等各項指標在規定范圍內。若混凝土養護措施不當,大體積混凝土內外溫差超過規定范圍時,可能會產生貫通結構的溫度縫,造成嚴重的工程質量問題,更可能給結構帶來安全上的隱患,這是非常危險的。
底板大體積混凝土(厚底板)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最大溫差在20 K以內時,即可揭除保溫蓄熱養護覆蓋層。武漢綠地中心項目主塔樓大底板保溫蓄熱養護時間超過30 d,混凝土強度達到1.2 MPa前,不得踩踏混凝土;混凝土強度達到5 MPa前不得在新澆筑混凝土表面上進行腳手架、模板的安裝及鋼筋的綁扎。因為是冬季施工,還應滿足混凝土表面溫度冷卻到5 °C后方可拆除保溫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