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恰怡李艷曹蓮瑛張奕奕
(1.上海市長寧區(qū)虹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51;2.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0051)
試述失眠從督脈論治
馬恰怡1李艷2曹蓮瑛2張奕奕1
(1.上海市長寧區(qū)虹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51;2.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0051)
失眠的根本病機為陽不交陰,陰陽失衡。督脈為陽脈之海,督領全身陽氣,與多條經脈相交,且與心腦腎關系密切,為全身經絡、臟腑氣血轉輸之樞紐。調節(jié)督脈之經氣可使陰陽平衡,氣血調達,五臟調和,神志得安,則失眠自愈。
失眠 督脈 中醫(yī)病機 中醫(yī)藥療法
溝通上下、貫穿內外的通道,從而將人體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督脈為陽脈之海,統(tǒng)領全身陽氣,統(tǒng)率諸陽經,在經絡系統(tǒng)中有特殊的作用。中醫(yī)理論認為陰陽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睡眠和覺醒的生理活動是陰陽消長出入變化所產生的,陰陽失調則會引起失眠。《靈樞·寒熱病》:“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因虛因實,病在陽不交陰”是失眠的總病機[1],
其病位主要在心腦,與肝脾腎密切相關。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督脈在失眠的發(fā)生及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臨床研究亦表明從督脈經腧穴論治失眠確有較好的療效[3-4],現(xiàn)試從經絡角度探討從督脈治療失眠的理論基礎。
1.1 督脈為“陽脈之海”《說文解字》中記載:“督,察也”,為觀察、審察之意。后引申為統(tǒng)率、督促、總督、正中的意思。督脈即統(tǒng)率諸脈行于正中。督脈的統(tǒng)領經脈首先是陽脈,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通過分支、交會穴與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手足三陽經等相聯(lián)。此外帶脈出于第二腰椎,陽維脈交會于后項部的風府、啞門,陽蹺脈通過足太陽與督脈風府相通,所以督脈與各陽經都有聯(lián)系。蹺脈的功用是溝通陰陽,調節(jié)十二正經,與人體睡眠與覺醒有密切關系。白天足太陽膀胱經、陽蹺脈漸盛則清醒而目張;夜晚足少陰腎經、陰蹺脈氣盛則目合而入睡。可見蹺脈經氣之盛衰決定著人體的覺醒與睡眠。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指出:“蹺脈之剽悍,同于衛(wèi)氣,而皆出眥。”這些論述都指出了蹺脈主睡眠的功能。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后……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相交,《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與巨陽中絡者合。”此“巨陽”即為足太陽膀胱經。《靈樞·經脈》指出:“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因此,督脈與各陽經相通,調節(jié)全身的陽氣。
1.2 任督二脈關系密切督脈是陽經的總綱,也是各經脈的總綱。故王冰稱之為“督領經脈之海”。督脈的循行據(jù)《素問·骨空論》記載,除循行于脊正中之外,還有幾條分支“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這實際是任脈的通路,分起來說是前“任”后“督”,合起來都可稱為“督脈”[5]。任脈為陰脈之海,主一身之陰,可調節(jié)全身諸陰經之氣。其主干行于腹,腹為陰。任脈在循行過程中直接或間接與所有陰經均有交會,且與督脈相通,所以督脈既主一身之陽氣,又絡一身之陰氣。通調督脈可以振奮陽氣,平衡陰陽,調節(jié)五臟六腑和腦的功能活動,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tài)。故從督脈入手調治失眠是一種重要的思路與方法。
督脈與各臟腑所屬經脈直接或間接都有交會,體內各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與督脈脈氣相通,故督脈也有調理五臟六腑的功能。臟腑功能正常,精、神、氣血、津液充足,則五臟神安,寐醒正常。《醫(yī)學入門》云:“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由此可見,督脈通髓達腦,是傳輸經脈氣血的重要通道。
2.1 督脈與腦“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分支“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說明督脈與腦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lián)系。“腦為髓海”,“腦為元神之府”,人體一切神氣活動都受其支配。“頭為諸陽之會”,“背為陽”,從而說明督脈對全身陽氣具有統(tǒng)率、督領的作用。因此,督脈可督促陽氣,疏通陽經之氣血,調理陽氣的消長。督脈為病,陽氣運行失調,心腦功能紊亂,心神不寧,均容易出現(xiàn)失眠的癥狀[6]。
2.2 督脈與心心為“君主之官”,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心主血脈”,“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分屬五臟,主要是由心來統(tǒng)攝,稱為“心神”。《景岳全書》中:“寐本乎陰,陰主夜,夜主臥,心靜神安則人能寐。”由此可見失眠和心功能正常與否息息相關。心血足,心神得養(yǎng),髓海充足則起臥如常。《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分支“上貫心入喉”與心有直接的聯(lián)系。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云:“人之神明有體用,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出于心。”情志失調,思慮過度,則心神疲憊,上犯腦神,易致失眠,常伴有心悸頭暈等。督脈為病,心腦功能紊亂,陽氣或盛或衰,則目不瞑[7]。
2.3 督脈與腎《景岳全書·不寐》指出:“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腎精充足,腦髓得養(yǎng),則睡眠正常;反之則髓海不足,髓為陰,陰不制陽導致不寐。督脈的脈氣起于小腹,這也是“丹田”和“臍下腎間動氣”的所在。其脈絡沿陰部向下會合于肛,繞向肛后,經長強、會陽與足太陽“中絡”會合。《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分支“貫脊屬腎”,“循膂絡腎”。《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腦為髓海,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灌注于腦。”故督脈中通行的腎之精氣充盈與否,是人體能否精力充沛保證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
總之,督脈與心腦腎、睡眠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人體內可能存在一個以督脈為樞機[7],心-腦-腎相交的督心腦腎軸,控制調節(jié)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
睡眠和覺醒是人體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動之一。根據(jù)“天人相應”原理,陽主晝,陰主夜。陽氣衰,陰氣盛則發(fā)生睡眠;陽氣盛,陰氣衰即覺醒。陰陽平衡,則能保持正常的睡眠——覺醒節(jié)律。失眠的發(fā)生為陰陽失衡,陽不交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天地陰陽的盛衰消長致使一天有晝夜晨昏的節(jié)律變化。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督脈為“陽脈之海”,督脈可督促陽氣,疏通陽經之氣血,調理陽氣的消長平衡。督脈陽氣虧虛則一身陽氣皆不足,陰陽失衡,人體晝夜不分,則睡眠覺醒的節(jié)律發(fā)生變化,不寐乃生。正如《類證治裁·不寐》云:“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陽經功能異常,督脈陽氣過盛,亦可導致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營衛(wèi)運行失調,陽不入陰,不寐乃生。另一方面,如果督脈傳輸之精氣充足則氣血運行旺盛,營衛(wèi)運行正常,故能“晝精夜明”;否則督脈傳輸之精氣虧虛,則氣血衰,營衛(wèi)運行不利,故“晝不精夜不明”。“因虛因實,病在陽不交陰”是失眠的總病機,故各種原因引起督脈陽氣虧虛,氣血運行無力,痹阻經脈;或邪氣內客,影響陽氣運行,痹阻經脈,均可導致陽氣循行不利,陰陽失衡,陽不交陰,引起失眠。故調理督脈功能可使陰陽平衡,進而治療失眠。
綜上所述,失眠是氣血運行失調,臟腑功能紊亂,陽不交陰而致。督脈督領全身陽氣,與陰經相通,且與心腦腎等臟腑聯(lián)系密切。督脈即為斡旋元氣的通路,也是營氣運行的總綱。人體的精、神、氣血都是以此為基礎。從督脈論治,正合失眠之病機,可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理各經氣血陰陽,終達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陰平陽秘之目的。
[1]王穎,鄭小偉.源《內經》析失眠.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6):712
[2]宋媛,趙倉煥,朱小華.從督脈論治失眠癥.四川中醫(yī),2005,23(12):11
[3]羅玲,胡幼平,余曙光.滾針治療失眠癥臨床療效研究.中國針灸,2006,26(3):183
[4]楊現(xiàn)新.刮痧療法治療失眠28例分析.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4,28(4):375
[5]李鼎.針灸學釋難(重修本).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7:81
[6]胡慧.針灸治療失眠.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7
[7]李暉,趙曉珍.從督脈論治與心-腦-腎軸的思考.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26(3):47
R256.23
A
1672-397X(2014)05-0009-02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是運行氣血、
馬恰怡(1965-),女,本科學歷,副主任醫(yī)師,中醫(yī)學專業(yè)。
李艷,00011iyan@163.com
2014-02-26
編輯:傅如海
上海市基層中醫(y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ZYSNXDYL-SYJ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