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殿朋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從《周易》卦爻陰陽理論與中醫陰陽理論之源流探析易醫同源
曹殿朋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中醫陰陽理論是中醫重要的基礎理論,起源于《周易》,發展于《內經》。從對《周易》卦爻陰陽理論與中醫理論之源流的研究中發現,《周易》學的陰陽論,對中醫學的人體解剖組織屬性、中醫經絡理論、疾病診治以及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和中醫整體觀起著重要的啟示和歸納作用。
周易 陰陽理論 中醫學術發掘
《周易》以陰陽的對立統一、消長轉化,剖析自然界事物性質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規律。《周易·說卦》指出,圣人作《易》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目的,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從中理順了人與自然界的屬性關系,同時也理順了人之本身的屬性關系——性命與疾病的對立統一、消長轉化的必然過程。
中醫陰陽理論是中醫重要的基礎理論,起源于《周易》,發展于《內經》。《內經》陰陽理論,把陰陽和人體醫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已經由原來的哲學概念升華為醫學理論,并貫穿于中醫的理、法、方、藥等各個方面。中醫陰陽學說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靈樞·壽夭剛柔》說:“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在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方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在關于陰陽消長轉化方面,《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陽病陰治,陰病陽治”,故“善診者……先別陰陽”,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辨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特別要注意的是:陰陽是八綱中的總綱,里、寒、虛三綱屬陰,表、熱、實三綱屬陽。由此可見,中醫對于疾病的診治,無不以陰陽為基本綱領,在辨別陰陽的基礎上施行辨證論治。
《周易》學陰陽八卦論的乾(陽父)統領三陽——長陽、中陽、少陽,坤(陰母)統領三陰——長陰、中陰、少陰。這三陽三陰的六種現象奠定了中醫“六經辨證學”外感疾病的六經分證的辨證方法。一般外感疾病初期,癥狀多表現為亢奮,中醫學稱之為陽證,分三陽病,即:太陽、陽明、少陽,多屬于熱證、實證。而疾病發展到中期,病人的正氣衰弱,轉為陰證,分三陰病,即:太陰、少陰、厥陰,多為寒證、虛證。所以,中醫運用這六經分證的方法,不僅使辨證有了依據,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外感病變發展的規律,從而在施治時提供了對證方法和措施。
《周易》學的三陰三陽論在人體內部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十二經脈的歸類方面,也是極其吻合的。十二經脈為手三陰、三陽經和足三陰、三陽經。當然,此外還有《周易》八卦引申至奇經八脈,《周易》卦之六爻引申至辨證六經,《周易》卦爻位的“當”“正”“中”引申到陰陽經絡的“開”“合”“樞”,等等。
中醫方藥的藥用賦性、針灸的手法運用,都體現陰陽與治之陰陽的關系。“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由此決定了“實”證瀉治,“虛”證補治的醫宗。《針灸大成》認為,病醫治不好的原因不外有三——穴位不準、深淺不當、補瀉不分,說到最后還是陰陽的問題。而針灸學對于補瀉的手法都是嚴格按照《周易》理論陽進陰退的公式操作的:三進一退為補,三退一進為瀉。實踐也證明了這樣的手法是正確的。
而中藥的運用也同樣以《周易》學的三陽三陰為理論依據。如同樣是熱性藥,附子與干姜的熱不同;同樣是寒性藥,石膏與黃連的寒不同;同樣是發散藥,桂枝與麻黃的發散不同;同樣是滋陰藥,麥冬與地黃的滋陰不同;同樣是補腎藥,熟地補腎陰,肉桂補腎陽等等。《周易》學的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的陰陽消長過程對中藥的劑量和補瀉的輕重程度起著觸類旁通的指導作用。
五行學說實質上也是以陰陽理論為核心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火、金、木為陽性,水、土為陰性。五行之間的生克制約關系實質上亦就是陰陽的互根互制和對立統一關系。中醫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屬性代表人的臟腑器官,以五臟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論來說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疾病的變化。在五行的屬性方面有明確的臟腑區分,如:木——肝、筋、目;火——心、脈、舌;土——脾、肉、口;金——肺、皮毛、鼻;水——腎、耳、骨。五行都有它的生克制化,單從生克的角度看:木克土——肝能制約脾;土生金——脾能滋其肺;金克木——肺能制約肝;木生火——肝能旺于心;火克金——心亢炎其肺;金生水——肺能滋其腎;水克火——腎盛泄其心;火生土——心健則固脾;土克水——脾焦則耗腎;水生木——腎固則疏肝。
中醫人—自然—社會三維醫學,導源于《周易》人—自然—社會三維觀。三維觀的實質是整體觀,整體觀是系統論的核心,《內經》的原始系統論也同源于《周易》系統模式,系統論是把握整體和部分動態關系的理論。《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系統模式,蘊含著現代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對《內經》系統論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如中醫五行理論、臟象理論、十二經絡的聯系、方劑學中君臣佐使的組成原則等,皆用系統的結構和觀點把握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另外,《周易》是通過卦爻來說明、分析、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發展變化情況,以指導人們避兇趨吉,走向成功的大道。《易傳》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總之,明白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為了“裁成輔相”,協調天人關系,故《系辭》說:“天地變化,圣人效之。”中醫在診治與預防方面,充分注意到了天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中醫天人相應病因病機說、天人相應養生觀和中醫整體模式的社會觀、情志觀,以及人體三部相關、整體診治觀等皆受啟于《周易》學的三才論。
醫易相通。《周易》以道陰陽,這是易學內容的最簡明的概括。“陰陽”是《周易》經傳卦爻的基本觀念,亦是中醫學的基本觀念,而中醫學的陰陽觀念實來源于《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變化交替相繼就意味著吉善,順應變化規律而成就萬事萬物生長則是易道的性能,宇宙萬物具有周環變易的規律。而中醫學亦同此理。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運用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
編輯:韋杭 吳寧
R2-05
A
1672-397X(2014)05-0068-02
曹殿朋(1964-),男,碩士,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和醫院管理現代化。401566293@qq.com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