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何立群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0021)
從脾論治糖尿病腎病
唐英 何立群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0021)
糖尿病腎病是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表現為蛋白尿、水腫等。中醫藥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尿蛋白水平,延緩疾病進展。本病與脾關系密切,脾虛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故提出從脾論治、兼顧治腎的治療大法。
糖尿病腎病 中醫病機 中醫藥療法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1og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變之一。隨著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的升高,DN的發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的糖尿病患者約有9200萬,而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達20%~25%[1]。DN是進展至終末期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醫對其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中醫藥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延緩其腎功能的進展。筆者基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基礎,提出應從調理脾胃入手治療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而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病”范疇。中醫學中并無糖尿病腎病的稱謂,在中醫文獻中,本病應歸屬于“消渴病”的變證范疇。文獻中記載的消渴日久出現的水腫、尿濁、腎消等癥與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消渴其久病變,或發癰疽,或成水疾。”清·《雜病源流犀燭》云:“有消渴后身腫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腫而小便少者。”明·《證治要訣》云:“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中滾涌,更有浮泥面如豬脂。”這種尿濁如脂見于糖尿病腎病大量蛋白尿者。唐·《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云:“渴而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此為腎消病也。”故糖尿病腎病可歸為消渴后水腫、尿濁、腎消等范疇。
尿濁、水腫、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及理化異常,其形成在五臟之中與脾關系最為密切。《素問·奇病論》云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素問·通評虛實論》亦云“……消癉……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糖尿病腎病源起于糖尿病,膏粱厚味、肥甘美味是糖尿病發病的直接因素,亦是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發病因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靠脾胃運化為水谷精微而營養五臟、灑陳六腑,維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動態平衡。若長期恣食肥甘、醇酒厚味則損傷脾胃,脾氣虛弱、脾失健運則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脾不升清則水谷之精微隨尿液下流,而見尿濁之證。張琪教授認為糖尿病腎病早期出現尿微量白蛋白,乃脾氣虛衰,上輸精氣不能歸于肺而布散全身,徑走膀胱,治節無權所致,脾虛是糖尿病腎病發病和病機演變的關鍵環節[2]。脾胃居于中焦,為氣血津液運化升降的樞紐,津液的輸布有賴于脾氣的正常轉輸。脾氣虧虛,升降失司,則水津失布,不能布達全身,以致水濕停滯體內,泛于肌表則見水腫。彭萬年教授[3]認為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是糖尿病腎病轉化及進展的關鍵因素,脾氣虛弱在糖尿病腎病各期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在發病過程及病機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先天之精依賴后天之精的不斷培育和充養,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又脾虛失運,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蘊熱化燥,胃火熾盛,下損腎陰,久而陰損及陽;脾虛失運,不能輸精于腎,腎精不充則腎氣不足,腎氣虛則腎陽衰微,腎失固攝,約束無權,臨證見面色白、腰膝酸軟、全身浮腫等癥狀。可見飲食不節、貪食甘美是導致本病的直接因素,其病變首先發于脾,遷延數載,久而及腎,以致臟腑功能失調,精微外泄,痰濕瘀血濁毒內生。脾虛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所言:“蓋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于脾。故脾胃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脾病則各臟均可受累而病,脾氣虛則五臟俱無氣所充而虛。李中梓在《醫宗必讀·卷一》中曰:“夫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醫學心悟》亦云:“治渴初宜養肺降心,久滋腎養脾……然心腎皆通乎脾,養脾則津液自生。”由此可見,對于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應先治脾,健脾以益氣,升清以瀉濁;久病及腎,治療上又需兼顧腎氣,調整陰陽。脾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濕停聚,水為陰邪,易傷陽氣,日久腎陽虧虛,脾失溫養,則水濕壅盛而水腫更甚。近代學者在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上亦多從脾虛立論。糖尿病腎病以蛋白尿為主要表現,龔麗娟認為蛋白為人體之精微,由脾化生,由腎收藏,蛋白尿的出現當屬人體精微物質的外漏,她提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腎元虧虛,濕瘀阻絡,腎元虧虛為本,涉及肝脾諸臟[4];濕熱瘀血為標,貫穿疾病始終。治療上遵循“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的理論基礎,重視調理脾腎以治本。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補腎,使腎中精氣更加充足,氣血得以生化,水濕得以健運。葉景華教授認為糖尿病腎病長期遷延不愈,窮必及于脾腎,脾陰不足不能化生津液,強調補脾重在健脾,因脾為濕土,土濕才能滋生萬物,補脾氣以固下脫之陰津,養脾陰可化涸竭之津液[5]。
綜上所述,脾與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從脾論治糖尿病腎病具有充分的理論基礎,臨床應用可行性高。
[1]Yang W,Lu J,Weng J,et a1.Preva1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1 J Med,2010,362(12):1090
[2]王曉光,王亞麗,張琪,等.張琪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陜西中醫,2004,25(12):1116
[3]彭萬年.糖尿病腎病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
[4]劉蘇,葉麗芳.龔麗娟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江蘇中醫藥,2013,45(8):15
[5]張彤.葉景華主任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經驗.中醫藥信息,2003,20(3):29
R259.872
A
1672-397X(2014)05-0070-02
唐英(1977-),女,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從事慢性腎臟病的中醫藥治療。
何立群,he1iqun59@163.com
2014-01-22
編輯:傅如海
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研基金(2010L024A);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項目(ZYSNXD-CCYJXYY);上海高校創新團隊建設項目(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