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楊光 編輯整理
時光的車輪已經邁入馬年,但是2013年金融業早已進入了“馬”年,“馬”意味著馬云的余額寶一馬當先;”馬”意味著馬化騰的微信支付橫空出世;馬也意味著各種“貨幣基金寶”、各種“P2P 網貸”的萬馬奔騰。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究竟有多大,目前尚無法用精確的數據來衡量。可是銀行早就按耐不住,平安旗下陸金所,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 家,民生銀行的民生電商都是2013年銀行參戰互聯網金融的亮點。時至2014年初,互聯網金融之銀行反擊戰的態勢愈演愈烈,民生直銷銀行已經上線,金融業的武林至尊工商銀行,也在探索“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聯網金融道路,其上線的電商平臺“工行融E 購”也受到了許多關注。
2013年的互聯網金融浪潮已經讓部分銀行心生敬畏,認為銀行的黃金10年已經一去不復返;有些銀行不以為然,認為互聯網僅僅是工具,銀行的技術優勢足夠強,完全可以迎頭趕上。對此,我的理解是,如果把互聯網金融僅僅看成是技術問題,那么銀行已經輸了。銀行從來不欠缺互聯網技術,甚至于說,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BAT 在互聯網技術上也不見得強過銀行。互聯網金融的背后,代表的金融壓抑下的反抗,套用政治課本上的話,就是“人民自已增長的金融需求與跟不上潮流的銀行機構之間的矛盾”。銀行不落后,銀行很先進,只是金融未完成市場化,銀行的機制、文化、產品設計顯得跟不上潮流。
限于這樣的環境,銀行無論做電子商務還是互聯網金融,幾乎沒有順利過。交通銀行的交博會、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還在運營中,但是始終改變不了不溫不火的局面;興業銀行的信用卡商城已關閉;招商銀行小企業e 家(類P2P)上線時引發熱議,但最近銷聲匿跡,最新消息是被監管暫停;民生電商通過股東名義注冊公司的方式,從創立之初就繞開了一行三會,但是7 大股東也意味7 大勢力的博弈,加上尹龍依舊運用傳統金融的制度管理民生電商,終于在13年黯然離場。
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道路上為什么如此坎坷?簡單來說銀行對互聯網的理解或者執行力不夠。無論互聯網和金融有多少相似點與結合點,究其本質,互聯網是金融的天敵,這表現在對風險的理解、對營銷的詮釋、對服務的認知上,如果不能在這些方面做出改變,銀行的力量再強,也找不到發力點。
首先說對風險的理解。眾所周知,金融的本質是風險定價,銀行對風險是極度厭惡的,但是隨著各種商業形態的變化,金融對風險的定義方式也應該發生變化。
馬云先生說過兩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不是阿里要做金融,而是不做金融,淘寶的電商就活不下去。”誠然,電商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必然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僅有少數銀行開發出針對電商的信貸產品,更多銀行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抵押文化上。
舉一個例子,現在有一家電商和一家實體店需要貸款,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那么按照傳統金融的邏輯,有實體運營的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但是在現實中,大量的實體店遭到電商的沖擊,未來發展更好的應該是電商。因為阿里小貸、京東小貸、騰訊財付通等更早理解了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需要抵押物,就打開了電商信貸的市場。互聯網金融的另一大熱門勢力P2P,主要做的是小微企業的融資,在銀行看來,經濟增速放緩,社會融資成本高漲,沒有企業可以承受年化15-24%的融資成本。但是現實是這些小微企業如果沒有資金周轉就會倒下,或者去承受代價更高的民間借貸。如果可以獲得融資,只要經營得當,他們的發展速度會遠超銀行的想像。
其次在營銷上,百度可以用“送收益”的方式,吸引大量客戶把服務器擠癱。但是光大銀行“開設淘寶店,存錢送集分寶”的方式卻被監管叫停。互聯網企業和銀行在宣傳營銷上并不處在公平的競爭位置上。
當然,2014年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將會加大力度,純粹的互聯網式營銷將越來越少。不過銀行確實應該改變營銷的思路,例如銀行有大量的線下網點,現階段電商正在走“線上加線下”的O2O 戰略,如果銀行可以先行一步,或可打開新局面。
隨著余額寶的橫空出世,銀行的類余額寶理財產品也層出不窮,銀行做了產品創新,但是在營銷渠道上,銀行依舊較為狹隘。一方面銀行本身就是金融產品的線下渠道,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爆發,銀行應與更多線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完成金融產品營銷渠道多元化、立體化。
最后在服務文化上,銀行需要做改變。互聯網金融顛覆不了銀行模式,但是一定會顛覆中國的金融文化。金融文化中會被互聯網金融顛覆的有“銀行崇拜”、“人文關懷”、“信息透明”三個方面。
在中國,有一種“銀行崇拜”的心理,因為有著國家信用做擔保,老百姓們特別信任銀行,以至于認為子女在銀行工作是體面的,卻不知“一入銀行深似海”,投融資渠道首選是銀行,但是錢躺在銀行里實際是貶值的。
互聯網金融簡單、快速、風險可控的產品和服務逐漸成為普通市民的選擇。對此銀行又喊“存款流失”,“影子銀行作祟”。可是銀行存款流失,難道不意味著社會投融資需求的大門正在被打開嗎?
再說“人文關懷”。銀行服務夠專業,但是不夠人性化,銀行的各種服務標準如鐵律,不得變通,和現在人們對人性化服務的需求是相悖的。至于互聯網金融提倡的“信息透明”,更是顛覆了銀行過往的經營邏輯。眾所周知,銀行是一種間接融資模式,特點是信息不對稱,例如許多銀行的信用卡,逾期還款之后,滯納金的利率比高利貸還高,欠幾百塊,過幾年連本帶利要還幾萬。
互聯網的精神是“平等、開放、分享、協作”,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產品和服務都在爭取信息的透明性,這對銀行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對儲戶來說,存在銀行的錢資金去向和借款人是誰都是不清楚的。但是在P2P 的模式中,投資者可以自己選擇認為合適的借款人,借款的金額、利率、還款方式等信息也是雙方對稱的,并且被保留在互聯網上。
在P2P 網貸的發源地英國,人們對P2P 尤為熱衷。他們認為這么多年來銀行的服務不透明,但是具備金融脫媒特點的P2P 讓人們看到了信息透明帶來的良好用戶體驗。因為互聯網的特點,對金融信息的透明度要求會越來越高,如果金融信息不透明,躺著也中槍,信息透明了,站著也能把錢掙了。
銀行若想真正切入互聯網金融,那么必須做到“三新三改“,三新是:新產品、新渠道、新客戶;三改是:改文化、改營銷、改服務。可以預見,2014年的金融行業將會是自貿區金融、IPO 開閘、利率市場化進程、民營銀行概念和互聯網金融等5 部大片的續集。在這5 大熱點中,前4 種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互聯網金融卻是自下而上的倒逼。自貿區金融、IPO 開閘、利率市場化、民營銀行4 大熱點看點是政策,互聯網金融比拼的卻是創新。銀行能在創新中逐漸轉型,2014年互聯網金融的主題或許就是“銀行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