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海
〔關鍵詞〕 質疑;生成;回應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74—01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而課堂則是教學活動實施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從而決定了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生成過程,這個過程無論教師預設的如何完美,因其具有的靈活性和不可預測性,隨時都會出現精彩瞬間,讓師生回味。
一、課堂開放,鼓勵質疑
語文課堂就需要一定的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不僅局限于形式,還是一種潛意識游離于教材而又緊扣教學內容的開放,具有多種指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多元化的評價、引導。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突發奇想,在課堂上有所頓悟與收獲。在教學文學體裁常識時,我借助數軸,以表達方式的敘事性和抒情性為兩端,一端是敘事性最強的小說,一端是抒情性最強的詩歌,散文置于中間原點的位置。學生在獲取了這些信息后,認同并產生新的疑惑:戲劇放在哪里?學生陷入了沉思,課堂激起了波瀾。他們查閱資料,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相持不下時,尋找我的幫助。我即時加以點撥:戲劇應當介于散文和小說之間,但更偏向于小說,因為戲劇具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和完整的故事情節。之后,我只是在散文和詩歌之間畫了個問號,聰明的學生便將其定位為散文詩。
二、平等對話,促進生成
新課改倡導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學生只有在平等、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才能誘發大腦皮層的興奮,萌生具有前瞻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但主要是學生的。教師應該多用“我們”,少用“你們”,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站在一個戰壕里,打成一片”,才會有出其不意的發現。
三、抓住瞬間,有效回應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教學效能感,依靠自己的學識與魅力在課堂中善于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創設盡可能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構知識,提高思辨能力。“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在教學文言小說《狼》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作為文言小說,你認為它與現代小說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學生甲說:“文言小說言簡意賅,現代小說略顯冗長。”我說:“迄今為止,最精短的小說在現代——‘當世界上最后一個人滅亡時,外面響起了敲門聲。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也是小說,你看對了一點,但尚未切中要害,再思考一下!”此時,另一個小組的學生乙正在大聲朗讀:“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我順勢說:“請大家集體朗讀一下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讀完之后,有的同學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什么,學生丙說:“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觀點,屬于評論性的文字,今天看來似乎有些多余。”我說:“說得真好,這也許是小說發展尚不成熟的表現。”問題迎刃而解,課堂因預設而完美,教學因生成而精彩。
四、因勢利導,推進創新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學細節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能及時抓住師生對話間即時生成的問題,對癥出擊而且緊扣不放,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揮之不去的活躍狀態。教師專注于每一個學生的言說,捕捉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與不足,或作提醒,或作概括與補充,從而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增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與當今世俗生活相聯系有這樣一個問題:“移山與搬家,你怎樣看?”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言之成理即可。經過討論后,學生甲說:“愚公移山,智叟搬家。”我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再有沒有其他的說法?注意看一下力量的對比吧!”學生乙說:“愚公不愚,愚在移山;智叟不智,智在阻攔。”“這句話很有哲理,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形象概括一下!”我說。一番討論后,學生丙說:“我們一致認為,移山的是一群人,阻攔的是一個人;移山是為了大家,搬家是為了自己。”我說:“很好,這也是這篇文章能夠入選語文教材的真正原因。”這樣的答案為這節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