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日月如梭,又逢馬年。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極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祖先們在世界觀里已經把龍馬等同于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代名詞,《易經》中干脆說:“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著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原始、生生不息……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的最響亮的名言的由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風御雨,不舍晝夜。
北京的許多地名都和馬有關——
馬甸
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即有“馬”字;《詩經·周南·漢廣》篇有云:“之子于歸,言秣其馬。”這就足以證明馬追隨人類于今當有三四千年之久。
馬甸位于海淀區東南部,早年關外到京都販馬的集散地,原稱“馬店”,后演化成今名。《北平市自治區坊所屬街巷村里名稱錄》載:“馬甸西村、馬甸官廳、馬甸后胡同。”新中國成立后仍稱“馬甸”。
相傳這里曾是明代京城販馬的集散地。明朝永樂年間,德勝門內有一家茶葉店,老板姓常,他經營的茶葉品種多,貨色好,在北城一帶很有名氣。誰知他后來染上了賭癮,不到一年就把全部家底和茶葉店輸光,只好搬出城里,在德勝門外給人趕馬車。一次,他跟著車主到蒙古買馬,回來后就琢磨著也弄幾匹販賣,于是辭了差事,買回三匹馬在離德勝門不到十里的地方販賣。果然不出所料,沒幾天馬就賣出去了。就這樣半年工夫,常老板又發達起來。別人見他販馬掙了大錢,也跟著效仿,不少蒙古人也趕著馬到這里販賣,漸漸在這一帶形成一個馬的交易市場。明弘治年間,這一帶店鋪越來越多,形成販馬集散地,到清康熙時期基本成為村落,俗稱馬店。乾隆年間,蒙古王公貢納的馬匹趕至京城,因馬店地處北郊,地面開闊,水草豐盛,很適合放馬,于是貢馬都圈養在這里,以等候上駟院(皇家負責飼養馬的部門)官員挑選,剩余的馬匹就地變賣。民國以后,雖然把“馬店”改成“馬甸”,但依然有20多家馬店存在。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店才逐步消失,但“馬甸”這一地名一直叫到今天。
馬連道
馬連道是著名的京城茶葉一條街,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區(現西城區)西部。關于馬連道名字的由來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這片地區曾大量生長著馬蓮這種植物,故人們將其命名為“馬蓮道”。當前知道“馬蓮道”三字由來的人,可能已經不是很多了。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馬連道街上發生了一次歷史性變革,一些頗有茶文化素質和創業雄心的南方茶商入駐馬連道。從此,馬連道街與茶文化、茶業有了不解之緣。如今馬連道不僅譽滿京城,在國內茶業界也聲名遠揚,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茶業名牌街。
馬家堡
馬家堡位于北京西南方向,是北京城最早的火車總站,也是最早通有軌電車的地方。馬家堡原名馬家鋪,鋪通堡,本為驛站。馬家堡大約明末清初成村,是個大村莊,地處京城南邊,清朝時緊鄰南苑皇家園林圍墻。南苑共有13座角門,馬家堡角門舊址在馬家堡南街西口。
清末修鐵路時經歷了長時間的爭論,遭到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修津盧(天津至盧溝橋)鐵路,1898年建成。1896年修盧漢(盧溝橋至漢口)鐵路,1906年通車。1895年鐵路修到豐臺,建了豐臺火車站。1897年由豐臺接軌至馬家堡,并建了馬家堡火車站。馬家堡車站由英國人監造,為西洋建筑風格,與津盧鐵路、盧漢鐵路連軌,成為通往漢口、沈陽的起點。馬家堡火車站是北京最早的火車始發站、終點站,也是北京的火車總站。
1900年四五月間,義和團運動迅猛發展,因鐵路是“洋人”修的“洋玩意兒”,遭到義和團的破壞。長辛店、高碑店、黃村等火車站被焚毀。6月12日,馬家堡火車站及供英國人居住的小洋樓被焚毀,當地人稱火燒洋樓臺事件。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往西安,1902年返京時因盧漢鐵路尚未通車,他們于10月28日10時在保定改乘專列,12時在馬家堡車站下的火車。官員們為了迎接太后,還在車站搭建了一個彩牌樓。他們下火車后,分乘八抬大轎回宮。
這里遠離城區,具有廣闊的水域,生態環境良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北京城市的發展,馬家堡路逐漸成為城市道路,周邊的農田也成為居民小區。
馬相胡同
在傳統社會里,馬之地位舉足輕重。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而馬居其首,其價值遠遠超出代步、耕田、拉車、征戰等實用范疇,升華為文化領域的多重意義。
馬相胡同位于西城區北部,明稱御馬監官房胡同。御馬監是明內廷的一個機構,掌管皇家用馬及用以朝儀的“牙母像”等相關事物,設掌印太監一員。御馬監官房當與此機構有關。清時作馬香胡同。康熙萬壽盛典謂“馬香兒胡內內,有廟曰關帝廟,西四旗前鋒統領護軍統領以下諸臣建慶祝經壇于內”。
民國以后,“香”改作“相”。胡同內舊7號原為關帝廟,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供關帝等神像三十九尊,應即為康熙祝壽時“建慶祝經壇”之地。
馬泉營
馬有崇高聲望。三國時呂布驍勇無敵,劉關張三英圍攻尚不能勝,當與其有坐騎赤兔助之頗有關系。時人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語,足見良馬有與英雄并駕齊驅之資格。
馬泉營村,原名馬全營,是朝陽區崔各莊鄉的一個村落。據《畿輔通志》疆域圖載,馬泉營的原名為“馬全營”,“大興縣溫榆河流域圖標稱馬全營”。
據傳,元代政府機構在此設馬圈,為飼養戰馬之地。明初燕王朱棣率兵屯此設營,困無水源,是時戰馬狂嘯,蹄創處頓時有水浸出,遂就地掘井出水,故稱馬泉營,村名由此而來,沿用至今。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打擊侵略者,馬泉營村中的青年踴躍參加八路軍,報效祖國。曹信和徐亮兩位烈士的英雄事跡被后人傳頌,在他們犧牲前,曾是河北省昌順縣敵占區的地下工作者,活動于根據地與敵占區之間,收取日偽情報。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被叛徒出賣,任憑敵人嚴刑拷打,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村內有區級文物一處,為清代哈岱夫婦墓。哈岱為清正黃旗蒙古人,從順治帝入關敗李自成,曾定浙江,征大同及舟山,官至內大臣,封一等子。
馬連店
馬連店位于順義區西南部。此村因傳說得名。在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春季黃沙漫天,冬季風雪蓋地。后來,不知從什么地方來了兩位相貌俊俏、勤勞聰穎的姑娘。她倆憑著智慧和雙手用馬藺草蓋起了一座漂亮的草房,并在這里建堤筑壩,開墾荒地,種植花草樹木。經過多年的辛勤勞作,使這塊荒地變成了良田,遍地馬藺花爭奇斗艷。美麗的景象吸引了很多百姓從異地遷徙到這里定居,繁衍后代,逐漸形成了村落。姐妹倆卻悄然離去。人們為了紀念她們,給這里取名馬藺店,后改稱馬連店。
馬房寺
馬房寺位于朝陽區東南部,村以寺得名。村始建于明代,曾名馬防營。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僧人翠峰禪師(俗姓吳,法名德山)購置土地,主持興建延壽寺,俗稱馬房寺,此后村以寺得名。村東北的十方諸佛寶塔,又名延壽塔,系區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塔,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翠峰禪師別號荊壁老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禪師圓寂,由其弟子圓月和尚繼任住持。禪師葬于塔北數丈處。現存兩統石碑:一為立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明故翠峰禪師碑,已經傾倒,碑文嚴重風化,字跡已難辨認;另一為重修古剎延壽寺十方諸佛寶塔碑銘,碑已臥地,尚可辨認的碑文有:“事前戶部郎中李景撰,古燕陳浩書……”附近還有幾塊殘落的碑碣。
村中現存關帝廟一座,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現大殿損毀嚴重,山墻尖仍存留光緒時期的壁畫四幅,柁木檁件上還存留瀝粉貼金彩繪若干幅。
此外與“馬”相關的地名還有地安門外大街的馬良胡同,安定門內大街東側的馬園胡同,位于海淀區中部偏東、以種植馬連草得名的馬連洼,有馬姓家族墓地得名的馬家墳,以及傳說宋遼交戰時,由楊六郎的坐騎刨出的形似馬蹄的泉水而得名的馬刨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馬長期以來都是以“吉祥”為核心價值,包含有祝福、祈禱、激勵、成功等象征意義。在探訪古都北京“馬”的地名之旅時,我們祝福讀者朋友,在新年里“馬到成功”。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