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業 劉彥生
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是世界各國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實現途徑,近年來不少國家紛紛推出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律等措施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其中政府和金融扶持政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通過分析提煉其主要做法,旨在為我國銀行業支持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借鑒。
一、國外政銀合作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經驗
(一)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發達國家高度重見小企業的科技創新,將其納入國家戰略,意大利為推進國家創新計劃,加大對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成立由總理直接領導的國家科研與創新政策部長委員會,將科技、創新與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結合起來。英國政府幫助小企業掌握本行業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為小企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德國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戰略”,研發投入資金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在金融危機后,東南亞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高度關注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如馬來西亞政府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機構,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技術轉讓。
(二)制定支持創新法規。為扶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少國家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如日本先后制定《中小企業安定法》、《信用保證協會法》等50多項中小企業專門法律,形成了相對獨立完整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是世界各國中小企業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國家。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小企業法》后,相繼又出臺了《小企業投資法》、《投資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國會兩院通過的與小企業有關的議案就多達65項,為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印度政府根據《印度小產業發展銀行法》,設立印度小產業發展銀行,該法令規定該行為“促進小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核心金融機構”。
(三)建立專門服務機構。日本政府在戰后相繼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資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和工商組合中央公庫,它們專門向缺乏資金但有市場、有前途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融資,保證了中小企業的正常運轉。德國聯邦政府經濟部、財政部、研技部都下設專門負責中小企業的機構,各州政府、德工業協會、工商會也設有專門負責中小企業的促進部門,一些指定銀行(如復興銀行和清算銀行)也設立專門的機構,主要任務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和宣傳材料,負責制訂各項貸款計劃,為國際技術轉讓提供低息貸款等。馬來西亞政府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機構,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多方面的財務津貼,包括科研開發工作耗費的資金,超過50%的企業職工技術培訓的學費,以及參加國內外商品展銷會的開銷等。
(四)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為鼓勵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發明,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為中小企業的創新計劃和產品推廣提供長期低息貸款,貸款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普通商業貸款,需要擔保,但前兩年可暫緩支付利息;另一部分是免擔保貸款,前7年可暫緩支付利息,由此減少了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本,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動力。日本對年銷售收入在20億日元到30億日元、從業人員為100人左右的小企業和技術型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韓國設立國家銀行、投資公司、創投基金、技術保證基金等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低利率融資、信用保證及技術保證等各種協助。
(五)完善配套服務機制。一是充分利用政府采購促進新技術使用。美國規定每年政府采購中小企業的產品不少于23%的份額,并由小企業管理局審查是否達到有關規定。二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制度。法國規定中小企業司和科研成果價值化中心對中小企業投資新技術項目提供50%的貸款,若項目失敗,貸款由價值化中心承擔,同時設立了一個28億法郎的基金,鼓勵中小企業在高新技術方面的風險投資。三是加強人才培養。英國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啟動“高等教育創新基金”和“高技能移民計劃”,加強了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四是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芬蘭政府建立第一個科技園開始,到現在已發展到10個,高技術企業的成功率達90%以上,促進企業發展成效顯著。
二、國外經驗對我國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啟示
(一)加大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政府必須把科技創新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技術創新領域研究的投入,發揮財政杠桿對金融資金的撬動作用,引領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二)加大對創新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金融機構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戰略性業務,加快建立和完善適應科技企業的信貸管理制度,大力推動“資本”牽手“知識”,創新擔保模式,積極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推動科技創新和金融“聯姻”。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采取政府支持引導、企業自主發展、社會廣泛參與的方式,建立一批專門的服務機構,搭建必要的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全方位服務。
(四)積極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借鑒日本和美國的做法,充分發揮政府協調組織功能,優化配置資源要素,積極推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二是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開辟多種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