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放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經營方式向著“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轉變,為農業產業內涵的提升、農業業態的創新帶來新的機遇。
雖然業態一詞在零售業、服務業等領域早已應用,但在農業領域卻是一個新課題,我國有關農業業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業新業態的類型、意義、發展思路和對策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業態概念,對農業業態概念及相關理論研究非常少。基于此,筆者通過探究業態概念的演變過程,界定農業業態概念,分析農業新業態的內涵,并從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角度,歸納農業新業態的不同類型,同時探討其形成的機制,從而為今后農業新業態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
“業態”概念肇始于零售業領域,但該概念的出現卻遠晚于零售業各類實體的出現。自19世紀中期以來,歐美國家先后出現了百貨店、超市、折扣商店和便利店等豐富多樣的零售業經營方式,在零售業經營方式分類中一般使用“types of retailers”或“typesof retailestablishments”,1939年美國商業統計的零售業分類中用“typesofoperation”來表示零售業態,但沒有形成完整的“業態”概念[1]。
20世紀60年代,日本首先使用“業態”一詞來概括零售業和餐飲業企業經營形態的概念,其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發展。日本學界提出了廣義和狹義兩種零售業態的概念,狹義的業態是指從直接接觸消費者的店鋪或銷售的角度來定義的零售業態,主要是指為消費者提供各種零售服務的店鋪或銷售層面上的營銷要素組合形式,具體是指商品、價格、店鋪、銷售等營銷要素的組合形式,相當于英語的type ofstore、store format和store concept;廣義上的業態既包括消費者所能接觸到的狹義業態,也包括消費者無法直接觀察得到的、支撐狹義業態運營的運營組織、所有制形式、經營形態及企業形態等,相當于英語的typesofoperation[2]。
1980年代“零售業態”一詞傳入我國,1990年代中期大量應用于我國零售業學術分析,1998年6月5日,國內貿易部頒布了《零售業態分類規范意見(試行)》,表明該詞得到官方的認可。國家標準《零售業態分類標準(GB/T18106—2004)》將業態英文名稱定為retail formats,并且定義為:零售企業為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進行相應的要素組合而形成的不同經營形態[3]。
關于零售業態的概念,盡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國內外學者的共同點可以歸納為業態是零售店向確定的顧客群提供確定的商品和服務的具體形態,是零售活動的具體形式。也就是說,零售業態是指零售商業企業根據經營的產品重點不同和提供服務的差異,為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營業形態,是對零售業店鋪的經營形態和售賣方式的統稱[4]。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升級轉型不斷深化、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政界和學界逐步將“業態”一詞逐漸從零售業應用到其他服務業,進而拓展到制造業、農業等領域,逐漸被用作表征一切產業活動的存在形式或實現形式,為區別于傳統的“零售業態”,而稱之為“產業業態”。盡管國內文獻有關業態的研究遍及零售業、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餐飲業、農業、銀行業、電影行業、汽配業、圖書館業、印刷業、傳媒業、競爭情報業、民航業、石油業、生物制藥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等不同行業或不同產業層面,但究竟何謂產業業態,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而且,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特色的概念,國外學界尚無正式界定,沒有文獻予以專門研究,相關的研究也只是集中在零售業態方面。
2009年以來,王國平開始全面使用(產業)業態概念,在2012年的《業態與現代經濟發展》[5]一文中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產業)業態概念和理論,認為所謂“產業形態”,即產業活動的存在形式或產業的實現形式。強調業態是企業等產業組織的經營形態,并將企業的經營內容類型從“零售企業”拓展到了所有類型產業組織或者產業活動單位。他按產業鏈把業態分為研發業態、生產業態和營銷業態。伍業鋒[6]認為王國平有關“業態”的論述仍然沒能與傳統的“零售業態”或“業態”截然分開,易引起混淆,并明確提出“產業業態”的概念:即指(某項)產業的產業組織或產業活動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形式和運作形態,是產業的實現形式或存在形式。他強調產業業態是形式和形態、內容和機制的高度統一。
產業業態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生事物,正在為產業經濟研究開辟了更廣闊和空間和思路。因為傳統所指的“產業類型”只是回答“做什么”的問題,而“產業業態”則要回答“如何做”的問題。事實上,選擇做什么類型的產業往往不難,難的是“如何做”以實現這種產業。也即,產業業態選擇往往是地區產業選擇和布局戰略中的關鍵環節,若產業業態選擇失當,則可能陷入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破壞環境的泥潭。而當從業態視角來考察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及產業競爭力的時候,產業業態結構更能解釋該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強弱的根源。因此,無論從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需要,都有必要對產業業態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不斷向深度發展,農業產業分工也不斷細化,傳統的農業產業、行業概念難以描述這種發展狀態。近年來,業態一詞也被引入農業經濟研究中,但國內有關農業業態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沿海地區在農業業態創新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顧掌根、王國峰[7]簡述了創新農業發展業態的內涵,把嘉興各地農業新業態歸納為訂單農業、超市農業、連鎖經營農業、網絡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多種形式,并提出了加快現代農業業態生成的建議;寧波市發改委農經處[8]論述了寧波市培育和發展新型業態農業的必要性,把寧波農業新業態歸納為“六次產業化”、循環農業園區、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和農業新興產業等四種類型,并提出促進其發展的思路和對策;朱曙光、孟麗芳等[9]認為觀光農業、農家樂、創意農業等屬于“第六產業”范疇,是現代農業的新業態,并對浙江文成縣發展“第六產業”提出對策建議;魯鵬([10]認為“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化模式是適宜我國發展的現代農業業態類型;周劍敏[11]闡述了發展“超市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來料加工業、農村新型物業、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等農業新業態類型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意義。綜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有關農業業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業新業態的類型、意義、發展思路和對策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業態概念,對農業業態概念及相關理論研究非常少,制約了相關研究的發展。
基于上述研究現狀,借鑒學者對產業業態的研究成果,筆者提出農業業態的概念:是指農業產業組織或產業活動單位為滿足市場對不同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把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所涉及的多元化要素進行組合,而形成的不同農產品(服務)、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所呈現的形態。與零售業業態概念只包括經營方式不同,農業業態是對農產品(服務)形態、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的一種綜合性描述,不僅包括對當前所處的農業發展現狀的基本認識,也包括對農業發展趨勢的預測,是一個包含了業種、業狀、業勢的綜合性概念。
農業新業態的內涵則是農業經營主體為了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和服務的新需求,超越傳統農業的單一經營模式和產品,將農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從而不斷創新推出農業新產品(服務),并且能夠持續成長與穩定發展,從而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的新型農業產業業態。
近年來,在現代農業發展實踐中,涌現了許多農業新業態,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的學者與政界人士就當地的農業新業態進行了一些分類研究,主要包括:休閑農業、訂單農業、超市農業、連鎖經營農業、網絡農業、創意農業、來料加工業、農村新型物業、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等多種形式。但上述農業業態的分類不夠系統,缺乏內在邏輯性。本文嘗試從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角度,把農業新業態分為四大類型,每一大類又可分為若干小類。
產業融合是指由于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導致原有的產業邊界和產業交叉處出現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進而影響到產業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從而使原有的產業界限模糊化甚至被重新劃分[12]。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是指農業內部子產業之間、農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或傳統的二、三產業的界限日漸模糊化,產生融合性產業屬性的農業新形態[13]。
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既能提高農業產業的經營效益,也拓展了農業多功能與產業發展空間,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新業態。借鑒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的類型,本文把農業新業態類型劃分為:農業與服務業交叉融合型新業態、農業子產業之間的整合融合型新業態、高新技術對農業滲透融合型新業態、綜合融合型新業態等四大類型。如圖1所示。
農業與商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等交叉融合,產生了超市農業、連鎖經營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與創意農業等新業態。
(1)超市農業。超市農業是以超市為經營平臺,按照優質農產品(無公害、綠色、有機)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儲運和包裝等,以品牌產品進入超市銷售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業態[14]。
(2)連鎖經營農業。連鎖經營農業是指被授權者與授權者簽訂合同(協議),取得授權者自有的農產品及其商標、商號、專利或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使用權,并在授權者連鎖配送和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農業經營活動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業態[15]。
(3)休閑觀光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也被稱為旅游農業或休閑農業,是指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把農業和旅游業有機融合的一項新興產業。它利用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人文資源和農村自然生態,結合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游客來觀賞、品嘗、購物、體驗、休閑、娛樂、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業態[16]。

圖1 農業新業態類型示意圖
(4)創意農業。創意農業是農業產業與創意產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經營新業態。它以市場為導向,整合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生態資源,在農業產業鏈以創意為核心,將農產品和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相結合,使其成為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知識性、高贏利性的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農業產品,包括農產品種養、加工、營銷、農業休閑旅游開發等。其特點是把農業生產當著藝術創作來做,如將農田植物規劃成藝術圖案,把花生、紅辣椒、袖珍南瓜、麥稈等農副產品制成藝術品、裝飾品等,從而使農業以藝術形象承載更多的情感和文化內涵,頗受消費者歡迎[17]。
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農業內部子產業之間,在生物技術融合的支撐下,通過生物鏈的有機聯接,使各子產業發生融合,從而形成農業新業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規律、生態經濟學規律和系統工程方法建立起來的高效率、知識密集型的集約化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途徑,它既克服了傳統農業生產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以及投入少、產出低的自然經濟型農業的不足,又克服了“石油農業”以高投入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和農業環境惡化等弊病,從而使農業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18]。
高新技術農業,是指高新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集中表現為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向農業領域滲透、擴散,進而引起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從而出現信息農業、生物農業、太空農業等新業態。
(1)信息農業。信息農業是指將農業信息采集、處理和模擬等技術所構成的技術體系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進行信息的采集、處理、分析和結果輸出,為農業生產經營科學決策提供服務,從而達到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的目標的現代農業新形態[19]。信息農業的典型形態包括數字農業(DigitalAgriculture)和精確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
(2)生物農業。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所應用,主要表現為采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育種,生產生物能源和生物醫藥等生物產品,形成了農業與生物產業融合,由此形成了涵蓋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生物飼料、生物疫苗和制劑等領域在內的生物農業[20]。生物農業的典型形態主要包括生物種業、能源農業和醫藥農業等。
(3)太空農業。太空農業是航天技術向農業滲透而產生的高科技農業,即利用航天技術,把農作物種子帶入太空環境中使其發生基因突變,從而獲得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殊機能,進而達到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目標[21]。
農業領域通過綜合運用現代工程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等形成農業工廠化技術體系,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程序化,從而產生了工廠化農業。工廠化農業是一種采用類似工廠的生產方法、組織和安排農產品生產的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新業態。由于其運用工業生產的理念、采用工業設備設施、依照工廠化的工藝流程和管理方式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因此被稱為工廠化農業。工廠化農業最大限度地擺脫了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束縛,實現了周年性、全天候、反季節的企業化規模生產,革新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引起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22]。
有關農業新業態形成的機理的系統研究,目前仍是空白。但國內外有關零售業態演變機制的理論比較豐富,既有零售業態變遷的早期理論——零售輪假說,也有后續的眾多新理論如:真空地帶假說、零售手風琴假說、辯證發展假說(又名兩極化理論)、零售3輪假說、零售生命周期理論等;國內學者分別從破壞性創新理論、組織能力理論、效用與成本理論、企業或政府的決策方式等角度,對國內零售業態演變規律做了探索[23]。上述理論和研究成果,為農業新業態形成機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由于工作與生活節奏加快、人口密度增大以及“城市病”,給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人們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煩惱,轉而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人們對娛樂、休閑、旅游、保健等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方興未艾,其中許多人對參加農事活動、體驗田園生活方式充滿興趣和需求。總之,時代發展推動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質量,是農業新業態興起的拉力。
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的推動力,很大程度來源于市場競爭。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農產品的同質化競爭顯著,因為許多農業資源具有較大的共性,農產品容易出現明顯的同質化,從而產品之間極易發生競爭。企業為了保持自身市場份額和市場地位,必然要在掌握市場需求特點的基礎上,從形式到內容上對原有產品進行更新、改造和升級,以提升市場競爭力。二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指出,每一產品都會歷經起步-發展-成熟-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農業產品概莫能外。因此,農業經營者就必須不斷地進行產品與經營方式的創新,開發新產品或服務,以滿足不斷變化著的市場需求,從而保持可持續的生命力。上述因素都推動了農產品(服務)與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許多農業新業態也就不斷涌現。
以現代工程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學技術,具有強大的擴散性和滲透性特征,一旦產生,便迅速向其它產業擴散和滲透,與原有產業產生技術融合。高新技術與農業領域融合非常有效,主要體現在以某種特色農業資源為中心,將高新技術或服務業技術滲透、融合到這種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及其產業化環節中,直接導致了農業產出方式及產出結果的創新,從而支撐了農業新業態的產生。
農業產業具有綜合性,一方面,它的發展內涵正在不斷豐富,外延也在不斷擴張,表現為農業產業鏈正在呈現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的發展態勢。縱向一體化是農業企業向上游整合原料來源,向下游掌握市場銷售,從而形成了一個供、產、銷一體的閉合式產業鏈,這樣的農業企業將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橫向一體化是指農業企業為了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以及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與風險,在農業多功能各方面拓展業務,促使企業經營業務范圍在產業鏈向外擴張,從而不僅提高了企業的服務、經營能力與效益,也催生出了農業新業態。另外,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他相關產業為了尋求自身更好、更快、更穩地發展,主動積極地向農業滲透,與農業結合發展的趨勢日趨明顯。如旅游業與農業結合形成的旅游農業,工業與農業結合產生的工廠化農業等。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中期,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生產手段也隨之得到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增強,尤其是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工業對農業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低,工業所用的原料來自農業以外的日益增多。這兩種變化構成了農業產業結構變動的催化劑,加速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農業產業結構在尋求最佳的狀態過程中不斷調整,結構變動頻繁、變動幅度增大,農業功能從以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功能融合轉變。這些變化都要求農業必須在傳統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改革、融合,實現農業的多樣化發展,從而也就加速農業新業態的大量涌現,并將不斷發展,成為農業領域的新生力量和主力軍。
自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回歸“三農”以來,國家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加強與深入,促使農業產業化蓬勃發展、土地流轉穩妥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現代農業產業的經營規模、領域和經營方式不斷拓展,從而為農業業態的創新帶來巨大的引導力。
綜合以上分析,可繪制出農業新業態形成的動力機制結構圖(圖2)。

圖2 農業新業態形成的動力機制示意圖
基于描述中國農業發展新趨勢的需要,農業業態、農業新業態等詞匯開始被引入到農業研究中。實踐中大量特色各異的農業新業態的涌現,必將有效地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農業新業態是農業產業對日益增長的大眾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積極反應,也是農業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表現。因此對于農業新業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目前學術界對農業業態領域研究的不足,在給出農業業態、農業新業態等概念的基礎上,從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角度,對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新業態進行了類型劃分,初步探析了農業新業態的形成的動力機制。本文尚屬于初步探討,存在很多局限性。目前關于農業新業態的發展環境、效益分析、業態測度以及發展農業新業態的制度創新的相關研究基本上處于空缺的狀況,因此希望學術界共同努力,在這幾個方面推出成果,為我國農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夏春玉.零售業態變遷理論及其新發展[J].當代經濟科學,2002(4):71-77.
[2][日]兼村榮哲.關于零售商業的產生、發展理論假說的再思考.《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商學研究科紀要》第36號[R].1993:141-145.
[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R].2004-06-30.
[4]楊玲玲,魏小安.旅游新業態的“新”意探析[J].資源與產業,2009(6):135-138.
[5]王國平.業態與現代經濟發展[J].科學發展,2012(5):3-11.
[6]伍業鋒.產業業態:始自零售業態的理論演進[J].產經評論,2013(3):27-38.
[7]顧掌根,王國峰.創新農業發展業態的探討 [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1):375-378.
[8]寧波市發改委農經處.關于寧波市培育和發展新型業態農業的調研報告[J].經濟叢刊,2012(4):30-35.
[9]朱曙光,孟麗芳,樂馨.“第六產業”:現代農業的新業態[J].浙江經濟,2012(7):53.
[10]魯鵬.一村一品:中國農業發展的好業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1.
[11]周劍敏.發展新型業態增加農民收入[J].新農村,2011(4):12-13.
[12]蔣自強,史晉川.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35-38.
[13]梁偉軍.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43-58.
[14]繆建平.專業合作社要大力發展超市農業—關于創建新型農業產銷體系的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08(5):6-8.
[15]吳崑,孫麗娟.農業企業連鎖經營模式的探討—試論W集團公司連鎖經營模式[J].經濟師,2009(11):224-226.
[16]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7]章繼剛.創意農業:創農業發展獨特的商業模式[J].中國鄉村發現,2011(12):129-132.
[18]李文華.中國生態農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1-3.
[19]曹冬巍,付 瑩.信息農業的技術體系[J],農機化研究,2005(5):311.
[20]薛愛紅,孫國慶,王友華.農業生物技術促進我國生物農業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12(3):23-25.
[21] 譚 放,柳永蘭.太空農業[J],福建農業,2003(5):1.
[22]高翔,李驊.我國工廠化農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農機化,200(2):5-1,50.
[23]楊懿.旅游業態及其演變機理研究[D].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