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函軍
(河北廣通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河北 邯鄲056001)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推動了交通運輸行業的繁榮,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我國交通行業的建設項目也有了較大發展,但是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引發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公路橋梁施工過程的安全控制就是其中之一。公路橋梁的施工過程主要包括施工前準備工作、圖紙準備、施工方案準備和機械設備準備等,并且要進行行工報告和安全性分析;同時還要做好安全進場工作,工程開始前要進行技術交底,以便技術人員清楚施工流程;施工過程要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安全管控的檢查工作,及時反饋施工情況,以便進行安全控制。
根據大量公路橋梁安全事故報告分析和統計,常見的公路橋梁安全控制事故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橋梁施工過程中,很多施工人員崗前培訓工作不到位,甚至未經過培訓,安全意識不高,導致在安全控制過程中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埋下了諸多安全控制隱患。
在橋梁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與相應的施工設備并不配套時容易引發各種安全事故,其中還包括設備老化、施工技術落后、機械設施養護不足等問題。
施工單位在施工前未能對施工場地進行安全預測和勘察,如滑坡、地質勘察不到位等,給施工安全留下了隱患。
由于管理不到位引發的安全事故非常不應該,但是卻很普遍。在施工現場安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現在:沒有根據相關的規范安排設置安全管理科室和管理人員;沒有依照《橋梁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進行施工,或者安排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不作為;未進行安全標語張貼和安全宣傳;各項安全措施不到位。
施工人員作為項目工程的直接參與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堅持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施工人員是直接的受害者。但目前,我國公路橋梁施工一線存在著大量非專業的施工人員,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他們文化程度較低,未受過專門的技能培訓,施工技術和安全意識難以跟上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使橋梁施工面臨較大的安全控制隱患。
橋梁是道路工程項目中的樞紐結構,橋梁建設過程需要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努力,因此橋梁的安全控制也需要各方共同管理,各個單位都必須按照相關制度進行管理和操作,堅持一票否決制。但是事實往往不是如此,各個單位均圖方便不進行安全管理,為了獲取利益而“踢皮球”。
投資單位應安排工程技術人員去施工現場進行實地勘察,在考察工地實際情況后,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報告整理。調查人員必須要深入到施工一線獲得工程進展的真實情況,特別是與工程進展連續緊密的區域。
為了能夠將安全管理切實落實到整個工程建設中,必須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在橋梁竣工之前,每一個工程人員均要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是項目的管理者要從工程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好安全管理的調整工作,根據工程的特殊性制定與之相關并且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建筑行業中,疲勞施工作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雖然現代橋梁建設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但是仍有很多工作是需要重體力勞動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及時解決疲勞施工問題。根據以往的施工經驗,減少疲勞施工作業,需要做好以下幾點:施工單位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考慮不同工作的作業強度,給施工作業人員安排合理的休息時間,讓作業人員具有更高的操作技能,減少體能的浪費等。
如果挖坑過深或者發生滲水現象,需要采取防排水措施,以防塌孔;定期檢查孔壁情況,保證孔壁的穩定性;需要專人進行孔頂看管,同時設置0.3m 井圈作為井口護欄,井口附近保持清潔,夜間井口區域需設置警示燈;施工人員在孔內作業時應在頭頂設置保護蓋;挖孔人員孔下作業前必須進行通風處理,一旦挖孔深度超過10m,并且有人員出入時,必須采取機械通風措施。
橋梁工程作為道路工程中的特殊單體工程,其結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必然會使橋梁結構不可避免地產生損傷,但這些因素造成的橋梁結構損傷是可以在橋梁施工安全管控過程中予以降低或避免的,具體措施包括在設計過程中適當增大安全系數,施工各個階段針對外部環境因素,對橋體進行特殊保護,科學組織施工,齊抓共管、狠抓橋梁安全管理等,以增加橋梁結構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
做好公路橋梁的安全管理,必須要協調好“人-物-環境”三者關系,人的安全意識要提高,時刻謹記隱患即事故;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機械設備要及時更換,保證設備的安全可靠;環境要有利于施工作業,便于安全管理。同時安全管理要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完善。
[1] 蔡蘭生.淺談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信息系統工程,2011(3):32-33.
[2] 尹平.山區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外公路,2007(2):213-215.
[3] 顏興全. 公路施工技術管理分析[J]. 交通科技與信息,2009(5):71-73.
[4] 劉海明.公路橋梁施工安全控制技術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2(10):125.
[5] 劉永明.山區高速公路橋梁施工安全控制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