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李繼春,林晶晶
(1.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88;2.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北京100088)
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有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之分。狹義來講,交通運輸行業作為物流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為物流提供空間轉移活動。廣義來講,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對以綜合運輸為核心的各項物流功能進行系統整合,實現了綜合運輸與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的協同運行,是傳統運輸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通常所說的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一般指廣義概念的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簡稱為交通物流。
交通物流是交通運輸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綜合運輸體系的延伸,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和載體,沒有交通物流的發展,就沒有現代物流水平的提高。
交通運輸行業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支在國家標準委和交通運輸部領導下、由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相關標準化研究單位構成的標準化技術工作隊伍,交通運輸物流領域的相關標委會主要有全國道路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內河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智能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交通運輸部信息通信及導航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這些機構積極組織、主持或參與交通運輸物流標準化工作。另外,還有一批長期從事交通運輸物流標準化研究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交通運輸行業物流標準化的技術工作機構基本建立,已經形成了一支素質高、業務精、適應標準化工作的人才隊伍。
交通運輸部以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物流標準體系建設為核心,開展了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標準規劃的專項科研工作,同時開展了一系列交通運輸物流亟需標準的基礎研究工作,為加強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標準規劃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提供了依據。
交通運輸行業制定了大量的國家和行業標準。截至目前,我國已有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標準227 項,其中國家標準164 項,行業標準63項,主要是道路運輸、車輛技術與管理、集裝箱、內河船、智能運輸、通信導航、航海安全等方面的標準,對于加強交通運輸行業物流規范化運作與管理,提高交通運輸物流的整體發展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標準的實施工作,對在行業有重要影響的標準以部令的方式推進實施,有效促進了標準的廣泛應用。各交通運輸標準歸口管理單位都高度重視標準的宣貫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標準宣貫活動,為標準實施奠定了基礎。通過標準的有效實施,不僅規范了交通運輸相關物流領域的設施設備應用、信息化、管理和服務、作業流程等,還增強了行業內各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意識,引導企業積極按照標準規范企業行為,推動行業不斷健康發展。
在通過《交通標準化》雜志、《中國交通報》、交通運輸部政府網站和中國交通網站發布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標準文件的基礎上,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均在各自的網站公布標準征求意見和標準發布實施信息,拓寬信息發布渠道,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有效提高了交通行業標準化工作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擴大了社會的參與度,增強了標準的適應性。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及網絡經濟的風生水起,使交通運輸業向綜合運輸和現代物流方向發展的進程明顯加快,以往的運輸組織模式、技術標準等配套體系已經不適應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客觀要求加快自身改革創新的步伐。標準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支撐手段,在交通運輸業轉型的過程中,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客觀要求其既要發揮基礎性保障作用,又要發揮前瞻性規劃功能,規范和促進交通運輸業健康、有序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交通物流標準要改變過去單純的具有運輸基礎性保障功能的問題,與時俱進,向規范和促進物流協同運行方向轉變,能動地適應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需求;交通物流標準要改變過去條塊分割、獨立運行的問題,向體系化、一體化方向發展,消除標準間的不協調問題,推動交通物流整體發展水平。
但由于缺乏統一的交通物流標準規劃來協調指導標準化工作,交通物流標準化還存在著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問題。如,標準內容之間不協調,甚至互相矛盾;有些領域標準空缺,標準的數量與實際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物流新技術領域;標準適應性差,無法與技術進步、產業更新步伐一致等;國際標準化工作參與有限,主動性不足,國家標準與WTO 規則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標準研究重點領域調整不夠及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制約交通物流的進一步發展。
為了解決標準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重點突出、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科學適用、基本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的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物流標準體系;并在促進綜合運輸和多式聯運發展、推進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發展進程和提升交通運輸物流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完成一批重要標準的制修訂。
The toys little Tom likes are those in the basket. (作表語)
加強交通運輸與物流的融合,優先制定水陸綜合運輸方式組織銜接方面的標準,如甩掛運輸、多式聯運、滾裝運輸、江海直達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的標準。
加強交通運輸行業綜合性和區域性信息應用體系建設,形成開放、兼容的現代交通運輸信息網絡,優先制定數據共享與交換、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相關標準,如物流信息平臺、數據采集、數據交換等標準。
加強物流運輸市場的誠信監管體系建設,提升物流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經營,優先制定交通運輸物流企業資質和信用管理、服務質量、統計與評價等標準。
實現交通物流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需要從組織、機制、財政、人才等方面出發,建立強有力的支撐保障體系。
進一步完善組織建設,提高工作成效。各級交通運輸部門、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明確權責,建立完善的組織保障體系。標準專項實施過程中,交通運輸部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批準計劃、檢查指導;省級交通主管部門主要負責落實并制定具體政策;與物流相關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標準制修訂管理、標準宣貫。
建立交通物流標準協調機構,由來自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行業協會、學會的代表組成,加強交通物流標準化的協商工作。
完善交通物流標準化管理機制。推動建立交通物流國家標準、軍用標準、行業標準的協調機制的標準體系,促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互補”。全面實施從交通物流標準計劃立項到標準發布,以及宣貫、實施等整個過程的動態管理和責任制;建立與完善交通物流相關技術委員會管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建立不同專業技術委員會、不同標準化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推進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的緊密結合,逐步形成標準化的良性循環機制。
創新交通物流標準化運行機制。引入制標競爭機制,建立以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組織形式、大型物流企業為主體競爭承擔的標準制修訂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強交通物流企業標準化工作,引入市場機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鼓勵技術先進的交通物流企業或企業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承擔更多的標準起草工作,促進企業以標準贏得市場先機,全面提升標準化工作水平。
建立標準與科技研發緊密結合機制。應對發達國家“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進行技術壟斷的趨勢,將標準制定與科研、開發、設計、制造相結合,支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交通物流標準研發創新基地,引導產、學、研各方面通過創新,共同推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交通物流標準的研究、制定及優先采用。力爭將我國優勢技術領域的標準提交并制定為國際標準,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通過標準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堅持“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的原則,建立交通物流標準化工作多元化投入機制。要積極發揮國家財政投入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交通運輸部科技項目,設立“交通物流標準專項”基金,積極爭取科技部技術標準專項基金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公益性科研專項基金,保障國家層面的經費投入;逐步建立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改變過去僅依靠國家支撐的單一模式,積極探索建立社會資金保障體系,運用市場力量,充分發揮地方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政府的積極性,吸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共同支持標準化事業,建立企業向標準化工作的投資、捐贈等管理制度。
加強交通物流標準化經費管理,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重點保障交通物流安全、環保等領域的經費,合理有效使用資金。建立項目經費使用跟蹤制度,運用信息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及有關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為重點,實施交通物流標準化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和完善交通物流標準化培訓教育工作的規章制度,完善標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制度,推動交通物流標準化事業跨越式發展。
重點抓好與物流相關的技術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培訓工作,造就一支發展現代物流思想超前、業務水平高、服務意識強、戰略視野廣、協調能力強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建立交通物流專家人才庫,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企業標準化工作水平;實施國際型交通物流標準化人才培養計劃,建設一支專業技術強、外語水平高、談判能力強的跨境運輸和跨境物流標準化專家隊伍,選出優秀的具有較強技術背景中高級管理人才,派往國際標準化組織,進入ISO、IEC 技術委員會領導層及秘書處核心層;大力培養標準化科研人才,建設學術帶頭人隊伍,打造具有核心引導作用的交通物流專業領域的學科研究梯隊。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和強大力量,交通物流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從業人員一定要重視標準化的作用,利用標準化手段,推動交通物流健康、可持續發展。
[1] 鄧延潔,李繼春.淺析集裝箱標準化發展的“新常態”問題[J].水運科技,2014(11):63-66.
[2] 李繼春,趙潔婷,王婧.智能集裝箱運輸面臨的標準化問題[J].中國標準化,2013(9):66-70.
[3] 李繼春,集裝箱信息化標準發展現狀與展望[J],集裝箱運輸,2013(01):15-17.
[4] 周受欽,李繼春.集裝箱RFID技術標準回顧和展望[J].集裝箱化,2010(10):19-20
[5] 李繼春. 集裝箱規格的多元化:背景與展望[J],集裝箱化,2008(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