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一些企業以有些標準是推薦性為由拒不執行,以此來逃避質量監督和處罰。不錯,推薦性標準可以不執行,但企業必須明示自己產品所執行的標準,這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質量承諾,更是提高自己產品信譽度的主要手段。企業不能以標準是否為推薦性的作為產品質量遵守的依據,應以能夠展示產品質量水平和引導消費者選購作為制造產品的質量準則。
我國《標準化法》將標準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兩大類別,同時將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個等級。對于標準性質,不管企業是否有聲明,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推薦性標準應有選擇性的執行。按照《產品質量法》規定,企業聲明執行的標準,無論是否是推薦性的,其產品必須符合該標準要求。因此,選擇能夠展示自己產品質量水平的標準,是產品制造企業的首要問題。
就技術要求而言,國家標準是最低的,其次是行業標準,最高的應該是企業標準;就適用地域而言,國家標準在中國行政區內有效,從行業現狀來看,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適用地域是一致的,地方標準在其當地主管行政區內有效,而企業標準僅僅適用于企業自己的產品。在沒有其他標準的條件下,企業制定自己的產品標準,并能夠遵照執行是企業展示產品技術質量水平的主要形式。
《標準化法》規定推薦性標準可以有選擇的執行,并應首選國家標準。其意是指在一個產品同時有多個(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標準時,須選擇其中之一來執行。因此,一些企業以沒有標準或標準多為由,拒不執行推薦性標準,從法理上是講不通的,這只是為自己產品質量水平不達標進行狡辯。一些企業不但不能給予消費者證實其產品質量水平的證據,而且還以種種理由逃避質量監督,這實在是有愧于消費者的信任。對這種企業最大的懲罰就是消費者不購買其產品。所以說,企業產品質量最好的監督者是消費者。
其實,標準只是一種規則。小孩玩游戲前首先講清的就是規則,不遵守規則的人是要被驅除游戲圈的。這些連小孩都懂的道理,到了生意場上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攪亂秩序。這些人以各種理由不遵守規則,卻得到了一些同行以及消費者的同情,更有甚者把矛頭直接指向標準的不規范,其實這些都是借口,根源在于不懂規則,或者對其產品質量沒有自信。
認證是對產品質量的確認和證明,這是發達國家通行的質量管理方式,也是我國政府正在積極推行的質量管理模式。國內外知名企業以自己產品能夠高于當地標準要求而自豪,并以產品符合標準要求的數量來展示產品的質量水平。因此,同時在一個產品上有多個認證標志也是常事。一個認證標志代表符合一個標準要求,其中多個標準的技術要求是相同或相近的,只是出自不同認證機構而已。
執行推薦性標準要靠企業的自信與自覺,還要靠政府的監督與媒體的引導,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參與。消費者在選購前應確認產品明示執行標準的編號和名稱,沒有獲得證據的應要求經銷商在發票上寫明執行標準號,這既是對自己所購產品的質量監督,也為自己事后維權爭取到主動權。如果每個消費者都能夠做到這點,企業執行推薦性標準的自覺性將大大提高,假冒偽劣產品就會大大減少,同時也不會再有推薦性標準是否需要執行的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