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作亮
(荊楚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荊門 448000)
城市社區服務體系構建研究
尹作亮
(荊楚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荊門 448000)
完善的城市社區服務體系是創新社區管理與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與服務體系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工作進展明顯滯后于社區居民的要求。基于我國城市社區服務體系現狀和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推進城市社區服務體系構建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推進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思路。
城市社區;服務體系;構建
社區服務體系,是指以社區為基本單元,以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為依托,以社區全體居民、駐社區單位為對象,以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主導支持、社會多元參與的服務網絡及運行機制(1)。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一是社區服務機構與組織日益完善。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20萬個,社區服務機構覆蓋率29.5%;其中:社區服務指導中心809個,社區服務中心15 497個,比上年增加1 106個;社區服務站87 931個,比上年增加31 775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站)覆蓋率72.5%;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39.7萬個;社區志愿服務組織9.3萬個;其他社區專項服務設施9.6萬個,比上年增加0.6萬個(2)。
二是社區服務內容不斷拓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社會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務事項逐步向社區覆蓋,社區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廣泛推行,社區志愿服務蓬勃開展,志愿服務已經成為社區服務體系構成的重要方面。家政服務、物業管理、養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及超市、菜場、早餐等服務網點逐步進入社區,方便了社區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初步形成了公共服務、志愿服務和便民服務協調發展的局面。
三是社區服務隊伍不斷壯大。不少城市社區通過依法選舉產生一批社區居委會成員,并逐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社區工作人員,使一大批素質高、能力強、作風正、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居民走上社區工作崗位。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43.9萬人,社區公共服務從業人員105.9萬人。有507.6萬社區居民成為社區志愿者,活躍在社區服務各領域,成為推動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截止2012年底,全國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者共計84 126人、各類社會服務職業技能人員共計89 696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不斷擴大,有力的充實了城市社區建設的人才隊伍。
四是社區服務方式不斷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實行“一站式”服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方便快捷地滿足了居民多樣化需求。各地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活動,增強了社區服務的活力和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
五是社區服務制度環境初步形成。國家圍繞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權益保護工作出臺了法律,圍繞社區衛生、社會救助、勞動就業、文化教育、社區服務設施等內容出臺了相關政策,各地也相繼出臺了積極推進社區服務的政策措施,社區服務的政策法規逐步完善。
目前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在我國不少城市社區仍然存在服務項目較少,水平不高的問題。一是長期以來部分地區對社區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長期不足;二是社區管理服務中人才匱乏,尤其是缺乏高層次的專業人才;三是相當一部分城市社區信息化服務水平不高。
據民政部資料,截止2013年底全國城市社區綜合設施覆蓋率達到77.4%,這意味著還有相當一部分城市社區綜合設施覆蓋沒有達到100%,社區服務設施不完備。社區服務設施不完備,供給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資金缺乏,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區依賴國家財政投入來建設社區服務設施,存在較大資金缺口。其次是大部分社區沒有專門人員負責維護保養社區服務設施,相當一部分設施年久失修;再次是部分新建城市社區沒有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存在便民服務不足的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大多存在服務人才短缺、素質偏低、結構有待優化的問題。第一,社區工作在大多數人心中是基層工作,工作量大、事務繁瑣、難以做出成效、收入水平不高、待遇偏低,城市社區居委會成為了很多地區安置閑雜人員的崗位。第二,由于社區工作人員收入較低、上升空間有限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第三,目前在我國職業分類中仍然缺乏專門針對社區工作的“社區事務員”的職位,導致社會公眾對社區服務工作認同率不高。第四,盡管高校的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適應社區工作服務,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現有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不僅培養數量不夠,且多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與其專業錯位,難以滿足城市社區建設中的大量的人才需求 (據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目前我國城市社區有8.7萬個,再加上農村新社區,未來社區數量會遠超10萬個)。二是城市社區中專業對口的社會工作人才偏少,人才流失嚴重,從筆者調查的結果看,荊門市53個城市社區中,從事社會工作的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寥寥無幾。第五,社區管理培訓不夠,缺乏優秀的培訓機構、缺乏高素質師資、缺乏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教材、缺乏資金等。
我國城市社區服務體制機制不順暢,缺乏統一規劃,保障能力不強,社會參與機制亟待完善。一是在頂層設計上,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該管的沒有堅決退出,該管的由于缺錢、缺人等原因管得不到位。二是社會組織、機構在很多地方發育不成熟,使得公眾社會參與缺乏組織依托。三是中國人情觀念強、社會公益意識淡薄、國民整體素質不高,導致志愿服務發展不夠,社會參與不夠。四是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政府財政收入有限,對城市社區建設投入不夠,難以保障社區服務體系高效運轉。
針對前文所述問題及其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構建完備的城市社區服務體系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各級政府要提高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增加經費投入,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滿足社區的需求。第二,充分發揮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制在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發展社區的各種便民服務。第三,積極鼓勵各種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化服務,大力培育社區志愿組織,降低社區服務成本。第四,大力發展志愿者服務,營造良好的社區參與氛圍,實現人人為社區服務、社區為人人服務的良性循環。第五,加大信息化投入,引進信息化人才,構建信息化服務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形成信息化條件下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便民服務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第一,解決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資金的來源。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社區經營所得、社會機構捐贈、企業贊助等方式多方籌集社區建設資金,保障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資金的需求。第二,加大社區服務設施維護保養力度。一方面可以由專門的機構或聘請專門人員負責設施的維護和保養,這種方式維護效果較好,但費用比較高,因而可考慮若干社區聯合聘請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對社區現有服務與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社區公共設施維護保養技能,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既節約費用,又沒有增加人員開支,不足之處是維護人員專業水平不夠,有時還可能因社區事務繁雜而難以兼顧。第三,解決社區便民服務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可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網絡,積極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另一方面可利用市場機制激勵企業和個人提供便民服務。
第一,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社區管理服務工作的準入制度,從根本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第二,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打通基層社區各類工作人員的職業上升通道,吸引優秀人才投入到社區工作中來。第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力軍作用,相關高校應加大力度為社區培養專門人才,以滿足社區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第四,大力發展社區管理與服務的社會化培訓機構,強化制度建設與管理,打造標準化、規范化的培訓體系。第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進修、培訓的方式,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崗位技能,以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一,通過頂層設計,厘清政府、社會、市場在社區服務體系構建中的權責關系和利益關系,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行為。第二,大力培育社區各類社會機構、社會組織,使其不斷發育成熟,為社區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第三,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增強社區居民社會意識、公眾意識、參與意識,大力支持社區志愿組織的建設與發展。第四,適度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提升社區服務的資金保障水平和能力。第五,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力度,通過社會化招投標購買服務,以降低社區建設與管理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注釋:
(1)國務院辦公廳.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S].(2011-12-20)[2013-11-20].http://www.gov.cn/zwgk/2011-12/29/content_2032915.htm.
(2)民政部.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R].(2013-06-19)[2013-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619/c1001-21892537.html.
[1]溫俊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社區化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89-92.
[2]李春.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多元協作組織研究[J].理論月刊,2012,(3):142-145.
[3]王建生.論城市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39-141.
[4]陳洪濤,王名.社會組織在建設城市社區服務體系中的作用[J].行政論壇,2009,(1):67-70.
[5]王芳,李和中.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現實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8,(4):68-69.
[6]劉曉霞,王興中.城市社區的社區資源公正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8,(2):39-42,128.
[7]毛軍權.基于政府視角的社區民間組織發展瓶頸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10,(2):170-173.
[8]胡慧.轉型時期城市社區自治:理念、問題及建議[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565-569.
C916
A
1672-0768(2014)01-0055-03
2013-12-09
湖北省教育廳2012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G262)
尹作亮(1969-),男,湖北洪湖人,荊楚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府經濟學、農村經濟學。
[責任編輯:胡璇]